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课低效成因与对策

2020-07-09张健荣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2期
关键词:效能法治道德

张健荣

【摘要】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效能不尽人意,师生核心素养和师生关系是问题症结所在。本文剖析师生素养及师生关系存在问题,提升师生素养,理顺师生关系,从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课堂实效。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   低效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2-019-02

目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常常出现许多令人尴尬的局面:堂上老师精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气氛热烈,思维活跃,见解独到;学生参与度也广,好中差学生都有所体现,无论当堂检测,还是学生日常表现,结果不令人满意。为何出现如此巨大反差?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教师素养、学生认识及师生关系是道德与法治课低效甚至无效根本所在。本文试图从教师素养、学生认识及师生关系三方面进行剖析,寻求解决方案。

一、教师素养是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效能不佳的根本所在

1.教师理念是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效能低效的关键所在

课堂是老师主宰还是学生自主,是两种不同课堂观直接在课堂反映的结果。如果课堂是老师主宰,那么老师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在这种理念认识的指导下老师会完全从个人学识、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出发,根据自己的意愿、想法,组织教学,教师根本不考虑学生想法、实际,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合他的教材(陶行知)。于是课堂成为老师表演台,老师成为布道者。一言堂、满堂灌,学生被动教育成为真实写照,谈不上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如果课堂是学生自主,那么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学什么,学多少,怎么学,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应该根据个人实际有序开展。而老师在堂上应充当是导演、组织者、协调者和辅导者。因为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舞台,是学生通向未来社会实践的场所,课堂将呈现无限的生命朝气,洒满着阳光,充满着激情,处处洋溢青春、阳光向上的气息。教材不再是老师关注的焦点,焦点的中心应该是课堂的学生。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唤醒和激励。如果是这样,学生学习效能应是最大的、最显著的。但现实教学过程中,老师控制着课堂,控制着学生生命的发展。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曾疾呼六大解放: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能想;解放学生的思维,让他能思;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能讲;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能写;解放学生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解放学生时间,学校、家长不要将时间排得满满的,不要联合夹击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真正主人,学习效能才能得到根本提高。

老师以教材为本还是以生为本,两种不同的学生观,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果以教材为本,那么从本本主义出发,将课本奉为圣经,课本观点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不敢越雷池半步。知识变成缺乏灵性、缺乏朝气、硬棒棒为老师谋高分、为家长谋面子的工具,知识成为个人成长包袱,成为生活痛苦的根源,学生对知识由爱到恨、由憎到厌,最后放弃知识的学习。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血淋淋的教训。如果以生为本,那么从学生出发,考察学生,钻研学生,根据不同的学情、班情,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又丰富学生知识和视野,学生的激情得到唤发,生命得到舒展,价值得到实现。

2.教师自身问题导致学生对教师认同感的降低

长期以来,教师是“知识道德”化身。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将不合事宜的知识及过时的经验贩卖给学生,成为明符其实的知识贩子。难怪,有人说从学校出来哪一刻开始,知识已经过时,这并非危言耸听。由于教师长时期对知识缺乏更新换代,于是出现了北京一位学生所言:“老师所教的不是我想学的”概叹。时代在不断进步,知识在不断更新,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学生,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一直以来,教师以师德高尚引以为豪,不断向学生宣扬、灌输道德教化,但这些脱离社会现实生活的道德教条引起学生思想反感,加上教师队伍中不纯洁,时不时爆出害群之马,影响老师队伍形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3.教师的语言也会影响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的效能

国家致力推广普通话。但历史原因,许多老师的普通话不敢恭维,粤式、客式的普通话及地方特色的普通话充斥课堂,对习惯粤语、白话的珠三角孩子,对来自各地的学子,听懂听明老师的表达,非下苦功不可。听课效能不言而喻。

二、学生自身是导致道德与法治课效果不佳的问题所在

1.学生的思想认识决定道德与法治课质量高低

俗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结果。而态度往往从思想认识开始的。首先学生没有认识到“知识的力量”。小时候,常听老师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可以金榜提名,光宗耀祖”。在功利思想迷惑下,学生信心满满、热情冲天,但一番激情、一番挣扎后,事实并非如此。不少学生觉到:回校如坐牢,上课如坐针尖,读书如嚼蜡,考试如同崩溃,知识越多,负担越重、压力就越大,挫败感就越强,知识成为他们失败的罪魁祸首。“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一批批学子前仆后继,但现实残酷。看一看满街跑的大学生,大学毕业意味着失业;看看周围许多同学,初中没毕业一样风生水起;看看周围亲戚朋友,大学生、研究生一样替别人打工;在学校表现差,成绩差的学生成为好学生刺痛……知识是一种负担,是一种罪恶。于是部分同学放弃了对知识的追求、对命运改变,恶性循环。

2.学生中知识无用论

学习道德与法治无用不在少数。学习是为了考试、拿高分,为父母、老师争面子的工具;考高分又有什么用,过几天就忘记了,到社会根本用不上。学生为何有这种感觉?是道德与法治课定位出现了问题。该课核心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活生生实例,唤醒学生心底良知,学会做事做人;通过案例分析,提高个人的技能,丰富个人人生经历。学生如何做人不是考试考出来,而是未来社会上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人格培养,提高学生抗挫折、适应社会能力。

3.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无兴趣

在学生的心目中有一根深蒂固的观念:上道德与法治课,老师不断吹,堂上学生不停地抄,课后学生拼命背。学习道德与法治课前学生就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加上课程理论性强,隐悔难懂;老师上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失去对道德与法治课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三、师生关系是导致道德与法治课低效的症结所在

有人说:现在学生不是为己学,而是为师学。学生喜欢老师,言听计从;学生不喜欢老师,敬而远之。如果学生喜欢这个老师,就会爱屋及乌,从而喜欢所任教课程,他们会全身心、全天候、充满激情地学,不觉得苦、不觉累,成绩相对突出。相反,会不断给老师添麻烦,甚至放弃对本学科的学习。其实,学生并非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使然的结果。曾经有位政治老师,年青貌美、声甜可人,讨学生欢喜,学校领导、级长、科组长听其课,没有精彩之处,是学校多次辅导、整改的对象,期末成绩令人刮目相看,被学生评为心目中好老师;而另一位相貌平平,管理严格、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骨干老师,因一句不经意的话刺伤了某个同学的自尊心,结果成绩越来越差。因此师生关系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听课效能。

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效能呢?我认为应该从几方面着手。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教师要转变学生觀。教师应以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学什么,学多少,怎样学,应由学生自己决定。老师备课时备学情、班情,遇问题与学生沟通、商量,与学生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思考、探究、合作;课后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作业。其次,教师要转变课程观。现在提倡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据学情、课程、班情及个人风格,在不违背教材理念下,适当地处理教材,更好适应学生近期发展区域和最优化发展区域,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再次,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要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改变灌输传授方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谜语、故事、游戏、表演、朗诵、案例等方式,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能。最后,教师要锤炼教学用言。课堂效率不高,与教师的课堂用言有莫大关系。学校最大的浪费是课堂时间的浪费。时间浪费与教师用语不精有关。如果教师用言精明简练,语言抑扬顿挫,不仅会节省学生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减轻因语言超限所带来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学得轻松、充实,有成就感。

(二)教师要加强学习,提升自我素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指出:“21世纪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学习。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唯有不断学习,接受知识,掌握技能,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知识传授者和教育者,才能更好适应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

(三)利用ABC理论,纠正学生不合理的信念

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是直接由诱发事件A引起的,即A→C。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和解释B才是引起情绪更直接的原因,A→B→C.学生不合理信念逻辑。A代表知识,C代表失败。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那么意味着,越有知识越有学问的人失败机会就越大,现实果真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知识其实是一种工具,好象一把刀,如果好人用,那么更好地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作出应用的贡献;如果坏人用,那么会损害自己,伤害他人。可见,问题关键不存于刀本身,而是使用这把刀的人的思想、行为。通过解释学生明白了个中道理,对知识有了更深理解和认识。

(四)老师要关爱学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

在校园生活中,尽管老师与学生身体距离近在咫尺,而心理距离却远在天涯。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老师所说的并不是我们所需要的。”那么现代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思考什么,相信许多班主任、科任老师并不能回答。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谆谆告诫我们:“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小心翼翼地去接触他的心灵。”因此老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关心学生的情感。第一老师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尽可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尽可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作为老师要放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这是尊重学生的意愿也是民主的体现。第二要学会欣赏学生。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第三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对于做学生工作来说,没有比倾听学生更重要的。因为只有学生敢说心理话,你才能走近他,了解他,教育他。倾听他,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很重要。

总之,老师要一生来备课,才能提高教学技能,才能提升个人魅力,才能让学生欣赏你,崇拜你,才能真正做到“亲其师,信其道”,最后达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2]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3]联合国.二十一世纪议程.[2009-035]A.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东京会议B.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会议.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5]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1943.

猜你喜欢

效能法治道德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立足优化设计提高作业效能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基于改进TOPSIS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效能评估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
油田三相分离器效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