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校园欺凌卷入者的预测因素

2020-07-09戴红忠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19期

戴红忠

摘  要:欺凌是青少年儿童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欺凌对受欺凌者、欺凌者和旁观者等卷入者的身心健康都有长期或短期的影响。为了干预欺凌,减少欺凌现象的发生,减轻欺凌对其卷入者的伤害,分析青少年儿童卷入欺凌的原因很重要。本文从四类欺凌卷入者的个人视角出发,分析卷入欺凌的预测因素。

关键词:欺凌;青少年儿童;欺凌卷入者;预测因素

欺凌是较强的者重复实施的以伤害为目的负面行为,其目标通常是力量较弱或不容易保护自己的儿童。这种伤害行为主要有三种形式,分别为身体欺凌(踢,打),言语欺凌(骂人),关系欺凌(孤立他人)。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欺凌也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欺凌方式。学术界将卷入欺凌的青少年儿童分为欺凌者(实施欺凌者),受欺凌者(被欺凌的对象),欺凌-受欺凌者(既欺凌他人也被他人欺凌)和旁观者(目睹欺凌情景发生的儿童)。众研究发现,任何形式的欺凌都对欺凌卷入者的身心健康有短期或长期的伤害。为了干预欺凌,减少欺凌对青少年儿童的伤害,很多学者对欺凌卷入的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卷入欺凌的不同角色具有不同的特点。

一、欺凌者预测因素

众研究发现欺凌者总体表现出更多的外化问题行为,如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男生通常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攻击性和更多的破坏行为。具有此类行为问题的青少年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有意地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攻击、威胁、辱骂他人,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使他人感到痛苦。他们也可能表现出对同伴所有物品或公共设施的破坏行为,进一步破坏其与同伴关系的和谐。具有欺凌行为的青少年儿童常常伴有抽烟、喝酒等社会行为问题。

除此,欺凌者通常表现出对环境和他人的消极认知,对自我的积极认知。他们往往缺乏对他人行为动机的分析能力,很难结合特定情境和额外的信息去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所以他们在各类社会情境中很少有移情唤起,更不容易去同情他人。相反,他们很容易将复杂的情境碎片化,略去表现情境特殊性和他人亲社会特点的信息,输入具有威胁性的情境线索,扭曲他人并非恶意但看起来较有煽动性的言语或行为,将这些行为进行敌意归因,最终很可能以欺凌行为去应对他们所扭曲的情境。而且,基于欺凌者对情境和他人行为动机的敌意化、对自我的积极认知,欺凌行为发生后,欺凌者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辩护,将其合理化,免除对自己的道德谴责和对受害者愧疚的心理负担。

二、受欺凌者预测因素

与欺凌者相反,受欺凌者通常表现出更多的内化问题行为,如抑郁、焦虑、退缩等,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和社交能力偏低。与欺凌者一致的是,青少年儿童自己的抽烟与喝酒行为增加了他们成为受欺凌者的可能。研究显示,在班里,不论男生还是女生,那些对欺凌者的同伴接受没有威胁的青少年儿童(其他同伴不喜欢)更可能成为欺凌目标,即欺凌受同伴欢迎和老师喜爱的青少年儿童可能会破坏欺凌者在同伴群体中的形象,或降低欺凌者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所以欺凌者通常会选择不受同伴和老师欢迎的青少年儿童作为欺凌对象。

外貌也可能成为青少年儿童受欺凌的原因,如残疾、肥胖、矮小、发色和肤色不同的儿童都更有可能成为受欺凌者。除此,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欺凌。

三、欺凌-受欺凌者预测因素

欺凌-受欺凌者是指即欺凌他人也受他人欺凌的青少年儿童,他们同时兼具欺凌者和受欺凌者两种身份,也同时具备两种群体的特征,如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以及消极的自我认知等。

四、旁观者预测因素

欺凌卷入者中,旁观者人数最多。学者们将旁观者分为以下几类,即欺凌者助手(帮助欺凌者去欺凌受欺凌者)、强化者(即欢呼和笑来支持欺凌者)、局外人(路过或在远处观看)、保护者(即帮助受欺凌者)。其中欺凌者助手和强化者均属于欺凌者,具有欺凌者的特征。而局外人和保护者两种相反的角色具有不同的预测因素。研究发现,青少年儿童之所以在欺凌情境中保持沉默地被动旁观而不去保护受欺凌者,主要是因为害怕受到欺凌者的报复。所以当旁观者自身也很容易成为受欺凌者时,更容易成为局外人。如寄宿学生的集体生活增加了他们成为受欺凌者的机会,为避免被报复,他们在欺凌情境中更容易成为局外人。男生的亲社会水平、移情能力比女生低,所以更不容易去帮助受欺凌者。年龄越大越容易参照他人的行为反应做出自己的反应,所以高年级学生更容易成为局外人,而低年级学生倾向于帮助受欺凌者。

很多心理变量也使得旁观者成为局外人。如低移情水平、低自我效能,缺乏保护技巧等。当旁观者目睹欺凌发生但对受欺凌者并没有同情时,他们不会保护受欺凌者。或者尽管同情受欺凌者,但他们相信自己没有能力阻止欺凌,也会作为局外人旁观。而缺乏保护技巧、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低等因素都会导致青少年儿童保护受欺凌的低自我效能,使其相信自己对欺凌的干涉没有意义,最终拒绝保护受欺凌者。

总之,欺凌卷入者分为欺凌者、受欺凌者、欺凌-受欺凌者、旁观者四类。而比起没有卷入欺凌者,欺凌卷入者通常伴有一些问题行为、认知偏差、社会情感能力低下等问题。除此,那些家庭有父母离异、失业、贫困等状况,父母有抽烟、酗酒、吸毒等问题行为,所处社区充斥着各类问题的青少年儿童均更有可能卷入欺凌。这些来自青少年儿童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因素可能是青少年儿童卷入欺凌的原因,也可能结果。任何一类卷入欺凌者都会深受伤害,理解卷入欺凌的青少年儿童,分析青少年儿童卷入欺凌的原因是学术界研究欺凌干预策略、教育者实施欺凌干预的首要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Olweus,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Basil Blackwell,Oxford, UK,1993.

[2]  Espelage D,Horne A. School violence and bullying prevention:From research based explanations to empirically based solutions. In:Brown S,Lent R,edtors.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th edition. Hoboken,NJ:John Wiley and Sons;2008. 588e98.

[3]  Twemlow,S.W.;Fonagy,P.;Sacco,F.C. The role of the bystander in the social architecture of bullying and violence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Ann. NY Acad. Sci. 2004,1036,215–232. [CrossRef] [PubMed] 16.

[4]  寇彧,譚晨,马艳. 攻击性儿童与亲社会儿童社会信息加工特点比较 及研究展望. 心理科 学进展:2005,13(1),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