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霍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对希斯克里夫人格的解析

2020-07-09王春媛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5期

摘要:霍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继承和发扬。本文通过霍妮有关神经症人格的若干理论,从基本焦虑,神经症人格需要,神经症冲突分别对文学作品人物希斯克里夫人格特点,复仇心理,双面人格特点进分析。

关键词:新精神分析;神经症人格需要;神经症冲突;双面人格

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价值观颠覆性变革,出现心理问题及以神经症人格为特征的人群与日俱增,对国家的建设和人们的健康极为不利。

神经症对于轻度的患者来说,只是短时期的心理并发症,一般持续的时间大概在一年左右,霍妮在他的书中《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提出了有关神经症人格的概念,它是指由于生理,心理,社会,生活环境的原因形成的在任何环境都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问题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用弗洛伊德的正统精神分析来对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利用催眠、自由联想、释梦等方式使病人面对他们的本我和本能的冲动以及童年痛苦经历的深层次根源。这种方法确实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近年来却受到学术界和临床界的异议,由于在治疗过程中,心理意志脆弱,思维单项,意识狭隘的病人很容易在面对痛苦的时候陷入更为痛苦的过程,从而使治疗陷入前功尽弃的局面。霍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以对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重视为精神分析打开了新局面,得到学术界临床界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霍妮后来与弗洛伊德决裂,并不代表二者理论的完全对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不代表完全没有有关他对文化理论强调的观点,他将宗教的一些观点渗透到他有关恋父情节的一些理论中。但与霍妮不同的是,他认为人类的一切心理问题源于性对于人类的压抑,他将文化观点的一部分丢到了无人知晓的学术海洋中。而霍妮的理论之所以属于新精神分析理论是因为霍妮继承弗洛伊德的有关观点。她说对于弗洛伊德所说的“当一个人不在害怕引发内心焦虑的内在冲突时,冲突就会得到缓解”她是完全赞同的。霍妮的理论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童年经验理论,又加入了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的理论。

两种理论的加入对于分析处于一定社会背景下人物心理提供了更为多元的思维。希斯克里夫是英国作家艾米丽·勃兰特的作品《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是什么原因使他变成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并形成强烈的复仇心理,驱使他先后逼死了自己的恋人,恋人的丈夫,包括自己的妻子和同父异母的哥哥的行为呢?国内外学术研究大多从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例如本我,原型,集体无意识等进行研究。很少有人用霍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对其人格成因进行分析,之所以对希斯克里夫人格进行分析,是因为他更像是工业文明兴起中大社会环境下现代人所患有的神经症人格的典型代表。希斯克里夫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分裂症行为,是可以用霍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进行解析的。

一、霍妮的基本理论

(一)基本焦虑

“基本焦虑”是指“当人们面对不安全感时,患者安全感得不到满足,产生的一种独自面对问题时的无助感。” [2]感到无助是儿童的基本问题,因为儿童并没有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霍妮认为人生最基本的奋斗是对安全感的追求。父母的不恰当行为会形成“基本罪恶”,儿童由于长时间压抑会形成“基本焦虑”。霍妮认为焦虑的特点是非理性的,对危险不恰当的反映。她认为焦虑及我们内心的某种东西失去控制,所以要求强烈控制我们内心失去的东西。这与弗洛伊德所理解的“焦虑是人对本能冲动的压抑” [33]有相似的特点。关于焦虑的起因,霍妮也同样用冲动的观点去解释,但却不是本能观点。霍妮认为焦虑是由于外在的危险的冲动所产生的,依赖严厉的个人和社会禁忌。[3]不同种类的敌意冲动是神经症产生的主要原因,霍妮相信如果我们意识到了冲动,这种怨恨的扩张便会以某种方式得到限制,这和弗洛伊德所说又有很大相似之处。这种理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患者获得恢复健康的力量。

(二)神经症需要

关于“神经症”这个词,霍妮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含义。现代社会,我们评价一个人为“神经症患者”的一个标准就是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与我们时代普遍认可的行为方式合拍。[4]这是神经症的社会文化含义。而神经症的心理层面,霍妮认为每种方式都会产生恐惧,这种恐惧主要来自外在的危险,社会关系及文化传统。这种恐惧会引起神经症患者的焦虑。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带来的痛苦,他们会产生某种需要即神经症需要。[1]霍妮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建设性和破坏性需要,而神经症患者,这种破坏性力量占了优势。

(三)神经症冲突

神经症冲突的特点是存在对抗,各种人格你争我夺会把内在的敌对力量撕得粉碎,心理无法得到安宁,不能够有效的发挥自己的潜能。[5]霍妮认为神经症患者无法调和心理的各个要素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舍弃一种是为更好的得到另一种,在她们进行抉择的时候,都想要里面自认为积极的因素,以至于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进而悲观失望,内心产生痛苦。[15]为了防止这种冲突他们采用自我摧残的方式来满足这种需要。霍妮特别关注两种冲突。

1、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冲突

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不适,正常人可以启用真实自我的建设性来接近理想自我,或者修正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以保持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6]而神经症患者他们拒绝修正,否认歪曲掩盖不和谐的因素,自欺欺人的维护自我良好形象,强求他人必须喜欢自己。喜欢用假象的成功和荣耀,以缓解冲突所带来的痛苦。

2、行为方式的冲突

霍妮认为内心冲突的另一根源是三种行为或生活方式的冲突。神经症患者強迫使用一种方式,而压抑了其他两种生活方式,但是受压抑的方式也可能自发起作用,从而与患者选择的方式发生了对抗。[9]这三种倾向分别为对赞许和关爱的过度强烈的需要,以对抗他人为特征迫切需要他人的认可和理解,和以逃避他人为特征的个体对独立和自由的过度渴望。

二、希斯克里夫的人格特点

(一)复仇心理

复仇心理是指,因他人的行为或一些创伤性的事件让自己的心理与精神产生了巨大的痛苦,为使痛苦得以平衡,才会用一种过激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精神或肉体的伤害,以使自己的痛苦得以缓解。[8]希斯克里夫曾饱受了童年期哥哥的虐待变成无知的人,又遭到了凯瑟琳爱情的背叛,内心造成巨大的缺失与无助,进而采取了报复行为,无助与内心痛苦造成了一种“渺小自我”的意象。

(二)双面人格

双面人格是多重人格表现之一。多重人格是一种心因性身份识别障碍。同一个人会有两种或多种人格身份。其特点是,不同时间段只会产生一种主体人格,那么其他人格在思想,情感,行为上要保持与它一致。[11]人格分裂或失调都使自我陷入冲突中,饱受冲突的痛苦。希斯克里夫的双面人格表现为,一方面他采用一系列的令人发指的报复行为,这无疑是一个冷漠的人。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了他对凯瑟琳无比炽热的爱情,表现为激进和热情的一面。一冰一火,亦善亦恶结合在同一个人格个体中,让我们看到了极其癫狂的希斯克里夫。

三、霍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对希斯克里夫的人格进行解析

(一)童年期带来的“基本焦虑”分析希斯克里夫的复仇心理

霍妮认为“基本焦虑“是由于父母童年期不良的教养方式所形成的“基本罪恶”所导致的儿童心理上的一种防御。[10]儿童会对父母的行为不满,产生一种敌视现象,迫于社会禁忌于是压抑形成基本焦虑,主要有这样一种感觉好像自己要失去某种东西,又要强烈的控制他失去,面对问题时有无助感,因为儿童没有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模式。

那么看一下希斯克里夫,他是一个吉普赛弃儿,被恩肖先生抱回家,家里只有恩肖和凯瑟琳对他好。那么恩肖的这种教养方式过分的对养子好,必将引起他的另一个儿子亨德利的嫉妒。在霍妮看来兄弟间的相互嫉妒对儿童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恩肖先生的去世,给了亨德利虐待希斯克里夫的机会,以释放嫉妒产生的压抑与痛苦。然而这无疑给希斯克里夫的心理造成創伤。希斯克里夫的病态行为看似是对哥哥和恋人的复仇,实质根源在其养父恩肖先生。是恩肖的教养方式形成了父母式的“基本罪恶”,这种基本罪恶间接经由他的儿子亨德利的行为,使希斯克里夫产生了敌视心理,当敌视由于社会禁忌的压抑,变产生了基本焦虑,这种不安无助的感觉再次受到压抑,就会产生一种弗洛伊德所说的压抑后的征服欲望,这种欲望在他心理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他要报仇,他在被表哥虐待后再次归来,用赌博的方式获得了呼啸山庄所有的财产,用复仇的方式虐待表哥,让他的孩子哈里顿变成奴仆,变的无知。那我们在回头看一下,希斯克里夫在离开呼啸山庄之前,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可怕的哥哥,二是深爱的女子要嫁给别人。在霍妮看来两个会给心灵造成创伤性的事件,会演化成心理所谓的“社会禁忌”和“严厉的个人”,及自己没想去完成一件事事情总会感觉面临着重重困扰和阻力,这种感觉类似于焦虑,是他生命深处的心理的缺失。在最初的时候他会体会到一种被剥夺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一种痛苦,别人对自己的忽视与厌烦内化成自身渺小的自我意象,他试图用别人对他不好的态度来回敬别人,其实反而让他更为痛苦和焦虑,于是攻击观念变成了攻击行为,攻击行为又强化了攻击观念。攻击后的痛苦源于自责,自责有体现了他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善意。但是正是内心的善意使其越来越痛苦。可他自己不会在意识层面发现这些问题,复仇使其敌视他人,孤立自身与人际关系之外,只为满足本能生物冲动,将自己变成所谓的“恶人”。

霍妮认为这种人在他童年期没有习得与他人建立良性的关系体系,而抑制这种能力的最大杀手就是焦虑,焦虑使其自身集中在个人身上,忽略他人感受。[12]霍妮认为人逃避焦虑的一种策略就是产生攻击行为。这是人有意遗忘过去的痛苦经历惧恨自己的渺小和怯懦,所以试图用这样的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不可忽视。我们可以说这是人性不敢正视内在阴暗面的一种表现。

(二)不良人际关系引起的“神经症需要”分析希斯克里夫的复仇心理

希斯克里夫由于小时候养父的溺爱遭到了哥哥的嫉妒,处处的为难与敌视将希斯克里夫陷入不良的人际关系中,之后一系列的过激行为又将希斯克里夫推入了不良人际关系的旋窝之中。霍妮认为不良的人际关系会给神经症患者带来困扰,会产生焦虑和痛苦,而焦虑和痛苦又会变成一种暴力行为或不符合社会伦理标准的一种行为方式,即神经症需要。我们也说神经症需要是人面对苦恼的一种防御机制,两者相互促进又彼此恶性循环。[14]霍妮在不良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中提出了两个概念,或许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神经症需要。一个是“自负系统,即神经症患者以自我为中心远离他人。自负系统阻止神经症患者看清他人的本来面目,并导致积极的对他人本来面目进行歪曲,神经症患者会根据自负系统产生的需要来看待他人,例如希斯克里夫的复仇心理使其不能对其他人的处境进行换位思考,永远不能放下执着,在他眼中出现的任何人都会笼罩着灰暗的色彩。他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存在。霍妮提到的另一个概念叫“转移”,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身上,这种人体验不到自我的理想化,而是把他人加以理想化,体验不到自己的专制,而是认为他人是暴君。“转移”不同于“移情”是换位思考式的转移,而是自我中心的延伸。相比较按他人的眼光去思考问题。转移会歪曲别人使之完美高大或是卑鄙无比。事实上希斯克里夫的悲剧也在于他把凯瑟琳想象的过于完美,而把其他人视为给他造成痛苦的嘲笑者,另一个侧面其实也反映出他是将其对自我嘲笑转移他人身上,以逃避自责的痛苦,他不愿意面对现实的每一分钟,现实永远笼罩着一层过去的阴霾。

(三)神经症冲突理论分析希斯克利夫的双面人格

希斯克里夫身上所体现的双面人格是很明显的,一方面是复仇的阴恶嘴脸,另一方面是对爱情的执着的善意。[14]霍妮认为从神经症冲突理论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真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发生冲突时,神经经症患者倾向在理想的自我中强迫的要求别人喜欢自己,对于不喜欢自己的人就会表现不适应,不适应就会产生极端的行为。 希斯克里夫就是如此。从行为方式的冲突角度来看,一种行为方式会压抑其他的行为方式,最开始的复仇行为方式压抑了爱情的善意,但就像弗洛伊德所说压抑的越深爆发的越猛烈,希斯克里夫的复仇之根还是在于对爱的狂热,弗洛伊德也曾经说过百分之九十的神经症患者因爱而受到挫折,而爱的本质又是美好的,所以当我们看到希斯克利夫掘开坟墓拥抱凯瑟琳的时候,我们又不得不说可恨之人又有可敬之处。被复仇压抑的爱又以反差极大的方式表现出来令人震憾。霍妮认为内心冲突的根源是三种行为或生活方式的冲突。其实希斯克利夫不断的排斥人际关系,不断的一味的追求事业的成功。其实就是用以逃避他人为特征的对独立和自由的需要来压抑自己对关爱需要和寻求他人理解和认可的需要。而被压抑的行为又是他内心真正需要的,所以最后以爆发的方式重新体现在他的人格中。

总结:

病态行为的背后一定跟随这一个病态的人格,在霍妮眼中看来病态行为与其说是病倒不如是一种药,借用这样的在社会文化与规则不允许的异常行为来为不平衡的内心寻求暂时的平衡。本文不足是在分析他的双面人格时,所用的神经症冲突理论分析时还不够透彻,我们可以说他是对关爱的追求和对自身独立追求的冲突,或者可说是自我封闭与寻求开放之间的冲突。我們会怀疑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有爱人的能力吗,是更爱自己还是更爱所追求的恋人,也许自身的完善才是获得爱情幸福的基础,又或许爱情的幸福是自身人格完善的助推力量,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希斯克里夫虽然生活的年代离我们久远,但是他也是生活在第一次工革命后利欲熏心的工业文明里。所以社会背景色彩与当下的时代极为相似。他的神经症人格导致的病态行为可以说与大环境不无关系。本文用霍妮的部分有关神经症人格理论对希斯克里夫的人格进行分析虽然只是个案研究,但却可以初步对神经症人格导致的部分原因有初步的了解。当然不足之出在于人格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一家之言又无法完全概括。每个心理处于亚健康的现代人或多或少都有点神经症的症状,但只要我们抽出一些时间认识自己,倾听自己的内在心声,多与他人交流,就会多一份健康的心态。

参考文献:

[1]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霍妮著,冯军译.《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3]托马斯·奥格登著,张旭译.《精神分析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霍妮著.《神经症与人格成长》[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8

[5]荣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荣格,苏克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6]艾米丽·勃朗特 宋兆霖译 .《呼啸山庄》[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

[7]雄伟.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J].国外医学,精神病分册,2000(04)

[8]侯翠文.善与恶相共,美与丑转化[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1)

[9]李颖 ,浅析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创意源泉[J].辽宁行政学学报2006 8(5)

[10]高永红,艾米丽·勃朗特对哥特小说的创造性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

[11]葛鲁嘉,陈若莉.文化困境和挣扎-霍妮的文化心理学的病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294,286

[12]派里斯.一位精神分析家的自我探索[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294,286

[13]高申春.论班杜拉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J].心理科学,2000,23(1),18

[14]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理论》[M].商务书馆1984版

[15]卡伦·霍妮著,《精神分析的新方向》[M].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版

作者简介:

王春媛(1989.4-)女 ,山东省文登县人,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