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

2020-07-09赵思佳

视界观·上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公平正义中国传统文化

赵思佳

摘    要:公平正义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引导人类社会追求进步。依据新时代新的历史站位,同时从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使新时代的公平正义理论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必须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提升的重要性,它们对于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习近平;公平正义;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

一、公平正义思想概述

说到公平正义思想,必须提到罗尔斯,他的《正义论》的出版,是公平正义思想的奠基之作,出版之初,便引起了学界的轩然大波。他认为人类追求的一种永恒价值便是公平,同时,公平也是正义立论的基础。在新时代,我们重新定义了公平正义,它是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关键所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面“镜子”,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命线,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追求。

1.公平正义是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关键所在

虽说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经济水平有了飞速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体现在公平、正义方面。这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定的制约影响。可以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题中之义。近代以来,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实现总体小康,这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公平正义事业;而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正也需要“公平”“正义”等要素。在新时代,能提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就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2.公平正义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面“镜子”

习近平同志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四个全面”的“镜子”,这面“镜子”不只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及整个过程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做大“蛋糕”,还要考虑到要分好“蛋糕”,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公平效益的问题。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做大“蛋糕”,这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发展过程中,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使人民能够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但同时要注意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是同步进行的,并不是说等经济发展起来了之后再解决社会公平争议问题。

3.公平正义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命线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平正义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起到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在于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为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根本保障。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而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就是要确保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不仅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也是最广泛、最基本、最实在的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新成就与十九大提出的新举措,对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巩固和提升起到一定的作用,随之,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领域和实现程度也必将不断扩展、不断加深。

4.公平正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价值追求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只有在理念上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在行动上始终做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新时代,我们有新使命,我们党也提出了“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全面从严治党,永葆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实现社会实实在在的公平正义。必须注意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体现在党执政兴国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

二、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党的公平正义思想主要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指导,同时继承和创新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正义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观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正义思想产生于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这对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主要抨击了在资本主义制度指导下的社会有着很多不公平的现象,并对这一问题的社会历史根源进行了深入探索与挖掘。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作的《共产党宣言》正是深入探索的结果,通过揭露社会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现象、以及无产阶级在社会中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与此同时,马克思提出生产力的发展是公平实现的最终决定力量,而劳动是公平的实现途径和衡量尺度。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的实现。

2.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平正义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公平正义传统,自先民以来就形成了伟大庄严的正义精神。追溯公平正义思想的源头,会发现,从诸子百家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所形成的公平正义大智慧,都为新时代社会公平正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1)诸子百家的平等观念

在诸子百家的平等观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他在教育方面、社会方面都体现了其公平正义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非学在官府,也即新时代提倡的“教育公平”的最早体现;在社会平等方面,孔子认为只有社会财富差距不那么悬殊,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有序。其次,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即体现了出其认为万物平等的观点,以及其后提出“無为而治”,也是由于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与富贵者和贫困者的差距悬殊状况的不满的体现。再次,墨子提倡“兼爱”,他提出要不分亲疏、远近,爱一切社会人,即人人平等。此外,韩非子提倡“法不阿贵;强不挠曲。”,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对于新时代提倡的“让法治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2)封建社会时期的公平思想

在封建社会时期,同样存在着许多公平思想,不可否认,有些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但依然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为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引。如太平天国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旨在追求一种绝对的公平正义,虽然它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但对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也有着一定的意义。再如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李贽,他主张人们个性的解放,提倡君与臣、男与女的无差别,认为人人平等,万物一体。尤其强调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这对于新时代女性地位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大同理念

近代,在寻求民族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批有识之士产生了一些社会公平正义思想。康有为,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在其《大同书》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其主张的是平等价值,强调人与人的无差别,尤其男女的无差别。但其实,他所勾勒的大同社会只是一种空想社会状态,是一种绝对平等的观念,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此外,孙中山在其提出的三民主义中体现了丰富的公平思想,他主张社会政治上的平等,认为“天下为公”。在民权主义中提出,人民在政治生活中具有的选举权和参政权等平等的权利,“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是中国历史上对于人民权利平等的首次界定。

参考文献:

[1]刘泾. 习近平公平正义观三重维度探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9(06):72-79.

[2]豆小红.习近平对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新发展及其当代价值[J].城市学刊,2019,40(05):1-6.

[3]王晓青.习近平关于公平正义重要论述的唯物史观基础[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9(02):89-93.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公平正义中国传统文化
审判执行不停摆 公平正义不止步
道德愤怒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朱前鸿 刘伟: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