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之中觅凉意

2020-07-09管城子

食品与健康 2020年7期
关键词:杨万里虫鸣孟浩然

管城子

在盛唐无数伟大的诗人中,恐怕杜甫是最喜欢“吐槽”自己日常生活的那一位。杜甫有一首不起眼的小诗,如流水账一般详细地记录了令他难以忍耐的炎炎夏日:“七月六日苦炎热,对食暂餐还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

杜先生的夏日烦恼包括:热得吃不下饭;蝎子喜欢在夜里往屋子里钻,苍蝇乱飞,赶之不散;作为一名基层公务人员,他的案头堆满了各种公文簿书。不过,诗圣对付暑热有自己独到的办法:闭上眼睛,想象赤脚蹋在冰上的感觉。

李白曾经写诗揶揄过自己的“铁粉”(网络用语,铁杆粉丝的简称,指十分崇拜自己的人)——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而李白自己是这样度夏的:“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对一向豪放不羁的李白来讲,夏天的正确着装方式是:不穿。如果脱完衣服还不凉快,就把头巾也摘掉。您可别小瞧帽子和头巾,在古人看来那可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轻易不能摘掉。杜甫在《饮中八仙歌》里就用“脱帽露顶王公前”来形容张旭的奔放。

对于习惯把日子过成诗的田园派诗人们来说,消夏的方式更为精致。比如王维在《积雨辋(wǎng)川庄作》中写道:“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夏季的燥热,就这样在王维笔下变得淡若清风,只留一片空灵寂静。

陶渊明的爱好除了饮酒,就是种地。与其他农夫一样,夏天是陶渊明最忙碌的日子。别人下地干活,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累至极。而陶渊明忙起来,则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般平淡自然。“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陶渊明反复吟咏的田园生活仿佛被永远定格在了夏季。只要有酒喝、有地种,诗人就悠然自得、如鱼得水。因此,陶渊明笔下的夏天茂盛、通透,毫无炎热、辛劳之感。

孟浩然在一个夏日的夜晚,因思念老友而写下《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清宵赏月一直是古人优雅度夏的“标配”(标准配置),与之相似的还有赏荷、赏竹。“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一句不着雕饰、清新脱俗,仿佛让人隔着屏幕,都能嗅到微风送来的荷香,听到竹叶上落下的露滴声。想象一下,在一个月华初上的夏夜,诗人散发披襟,闲卧窗下。此时此际,只欠一张素琴、一位老友,便可高山流水、促膝长谈。度最清凉的夏夜,过最闲适的生活,这就是令李白也仰慕不已的高士孟浩然。

可能有人觉得,只有像孟浩然这样的大隐士,生活才能如此理想化。那么,我们来看看其他诗人是如何度夏的。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夏夜追凉》诗云:“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追凉,就是乘凉。诗人为了在夏夜乘凉,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竹深树密虫鸣处”,然后就有了“时有微凉不是风”这样一句神来之笔。

初读这一句,似乎感觉于理不通,既然有微凉的感觉,但不是风,那是什么?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静而生凉。詩人前面铺垫描述的明月、竹林、树丛、虫鸣,都是为了表现出环境的静谧,进而烘托心中的恬静之感。杨万里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把我们每个人都曾切身体会,却又难以名状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有趣的是,笔者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关于这首诗的新解。那篇文章的作者从气象学的角度指出,让杨万里感觉“时有微凉”却又“不是风”的东西,叫做低温垂直气流。原来,在树冠枝叶附近的空气,因接触温度较低的枝叶而降温,低温空气密度大,就会下沉带来微凉空气,使人感到“时有微凉不是风”。

更“接地气”的夏天,在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组诗《夏日田园杂兴》里。这组诗共有十二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日的田园美景和劳动人民的辛劳生活。比如其中一首说道:“蜩螗千万沸斜阳,蛙黾无边聒夜长。不把痴聋相对治,梦魂争得到藜床?”蝉鸣与蛙声,共同组成了一首夏夜交响曲,搅醒了诗人的清梦。虽然这首诗表达的只有声音,我们却似乎能在声音之外看到一幅画面。再比如这一首:“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村庄里的农人都有自己的营生,都在为生活忙碌。就连孩子也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在桑树下种瓜种豆。男耕女织、田园牧歌,这便是最朴实的夏日农家生活。还有这一首:“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井香。借与门前磐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我们不知道那头顶烈日、挥汗如雨的行客,是引车卖浆的贩夫走卒,还是走南闯北的富商巨贾。不管是谁,请到我家歇歇脚吧,喝一口清凉的井水,在我家门前的磐石上坐着小憩一会,吹吹风、落落汗。

猜你喜欢

杨万里虫鸣孟浩然
On the Road
纸上的爱情
春晓
纸上的爱情
春晓
小池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