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冒险类型片《攀登者》的创作突围与价值考索

2020-07-09刘刚

电影评介 2020年7期
关键词:五洲攀登者集体主义

刘刚

2019年国庆期间,由李仁港执导,吴京、章子怡、张译等人主演的献礼片《攀登者》一经上映,便引起广泛的热议并获得诸多好评。该影片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1960年和1975年两代中国人两次冲顶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攀登者》是对冒险题材类电影的一次全新突破,一方面它取材独特,制作精良,展现了中国攀登者在极端恶劣环境下迸发出的顽强拼搏精神,宣扬了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感;另一方面它在集体与个人两种价值取向的取舍问题上提出新的思考和作了新的尝试。

一、从现实到艺术:对创作母题的借鉴和再创造

“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一般泛指由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焦点性事件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这类影片具有一些共有的特征,即它们都是创作者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对其进行艺术加工,根据创作需要掺加一些虚构成分,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完整的影片。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不少优秀的由真实事件改编而来的电影,如《我不是药神》《解救吾先生》《红海行动》《盲山》以及《亲爱的》等。这些影片因贴合实际生活,具有剧烈的矛盾冲突、集中的情感刺激而备受观众喜爱。《攀登者》同样属于这种类型,它取材自真实的历史事件,讲述1960年和1975年两代中国人为了捍卫祖国荣誉和领土而两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励志故事。

首先,“真实”是这些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所具有的最大的特点。因为是在现实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所以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例如,《我不是药神》講述了平凡底层人物程勇为帮助白血病患者而与格列宁制造商、假药经销商乃至执法机关之间的多重抗衡关系,故事结局程勇虽因触犯法律而入狱,但却因为他对白血病人的帮助从而推动了整个医疗结构的改革,展现了底层特殊人群真实的生存困境。《红海行动》根据2015年3月“也门撤侨”的真实事件改编,创作了“摩洛哥撤侨”事件,讲述中国军人在海外撤侨过程中的艰难与惊心,其中穿插激烈的打斗和追击等镜头,彰显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力与魄力。又如与《攀登者》同时期上映的《中国机长》也是由真实事件改编,取材自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在万米高空中突遇险情,在危急关头机组人员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成功迫降成都的惊险事件。这些影片因为基于真实事件为创作蓝本,使影片自身蒙上一层真实且震动人心的观影效果。

观看《攀登者》我们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影片的故事脉络取材借鉴了真实的历史事件——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的历史记录,但却因为摄影机丢失而未能留下有效的影像证据,并遭到了世界登山界的质疑。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影响,登山队无奈只好草草解散,但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理想却深深根植于几位登山队员心中。直到1975年,国家再次组建登山队。这一次登山,英雄们历经千难万险登顶珠峰,只为能够再次从北坡登顶,向全世界证明这是中国的领土。影片激动人心、直击观众心灵。通过观影我们发现,在整体故事进展方面,该影片对真实事件的改编并不多,它较为完整客观地选取了1960年和1975年这两个时间段中登山队员两次登顶的线索,并加以细致表现,因而使影片具有“真实性”的特点。

其次,从现实故事到最终呈现,影片中也不能缺少对原创作母题的再创造,这些虚构的艺术加工作为辅助手段,能够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讲述剧情和宣扬情感。具体说来,电影改编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增减情节、重塑人物、适当调整结构、增强戏剧性等。这些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常常会在基于真实故事框架的基础上,根据影片需要进行艺术调整,以便更好地塑造人物和突出主题。微电影《天黑请闭眼》取材自真实的“裸贷”新闻事件,但在具体影片拍摄过程中选择对故事主人公小贝的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不再将其设定为大众普遍认为的为贪图物质享受而“裸贷”,而是将叙述矛头聚焦于外界的恶评和猜忌,立意引人深思。《我不是药神》对主人公程勇的塑造也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影片最初,程勇是一个为了挣钱的药贩子,后来经历朋友的去世才开启了他的灵魂觉悟,走上无私救助白血病人的道路。如此“反英雄”的形象,避开以往欧美冒险类影片中光辉英雄形象的套路,既更加接近平民生活,也能通过前后强烈的对比展现人性的善良和伟大,更能震撼观众。

《攀登者》中也不乏对原母题的再创造,这既是忠于电影的表现原则,也是为了突出主题、展现人性而刻意为之。小说中有三处较为明显的艺术加工,一处是两条爱情线的增加和细化,分别是方五洲和徐缨、李国梁和黑牡丹这两组爱情悲剧。小说在家国情怀的讲述过程中也不忘对个人情爱予以展现,这既可以看作是创作者对个体感情的一种重视,同时这两条线索也被作为推动剧情进展的重要力量。一处是方五洲与曲松林之间的复杂纠葛。方五洲为了搭救曲松林而导致摄影机丢失,继而导致首次登顶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因而曲松林对方五洲心怀怨恨。还有一处是对杨光这一人物的重新塑造。真实事件中杨光的原型因将自己的睡袋借给丢失睡袋的队友而导致自己双腿冻坏被截肢,而影片却改编为杨光意外踢翻热水烫伤医生,于是撕下一半睡袋给医生保暖而导致自己双腿被冻坏。这样一来,剧情的矛盾自然升级,起到增强戏剧性的效果。

二、民族精神的表达与奇观艺术的呈现

毫无疑问,《攀登者》作为2019年国庆档备受关注的主旋律电影之一,在弘扬民族精神、传递攀登精神方面,成功达到了创作者预期的目标。正如该影片监制徐克所言:“《攀登者》就是为了展现中国攀登者的精神,体现的就是中国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影片主旨鲜明,通过讲述中国攀登者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为了祖国的领土和荣誉而两次与珠穆朗玛峰对抗的爱国励志故事,表现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永不言败、勇于征服的无畏精神。其实,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涌现出不少弘扬主旋律、表达爱国热情的优秀影片,并在国内掀起了一阵受人追捧的拍摄热潮,出现了诸如《湄公河行动》《我和我的祖国》等被大众定义为“主旋律电影”的影片。从某个角度而言,我们也可以将《攀登者》这类影片称为“主旋律”影片。这类电影正逐渐凭借其真实的取材、精良的制作水平和厚实的市场成绩,引领着中国电影创作的新方向。

这类弘扬民族精神、高唱主旋律的影片,首先最重视的就是对故事的选取。优秀的电影必然是在讲述一个有分量、有深度的故事。如《建党伟业》,叙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到1921年中共第一次全代会召开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建国伟业》则以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这段历史时间为背景,讲述新中国艰难诞生的过程。两部影片都以恢弘的视听画面,为我们展现了中国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攀登者》选取之前尚未被国内导演关注到的攀登冒险题材,结合热血惊险的真实历史,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登山冒险题材电影,并在此过程中将叙述的焦点集中在攀登者身上体现出的民族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攀登者》在拍摄过程中,时刻将民族精神的弘扬视作影片讲述的主要目的。在拍摄前,导演李仁港即以最大的诚意作了充足的准备。他不仅搜集了大量中国登山队的史料图片与文献资料,还实地采访了很多当年攀登珠峰的亲历者,只为真实客观地表现那段震撼人心的攀登故事。其实,在我国的主流价值观中,爱国主义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思想,因此这类主流电影也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当作影片表现的重点,与《攀登者》同期上映的另一部作品《我和我的祖国》同样也是如此。《我和我的祖国》由七个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的导演分别制作为七个故事,依循片名“我和我的祖国”的指引,讲述平凡的中国人与祖国之间纯洁挚诚的爱国故事,这些故事共同完成了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攀登者》与这些主旋律电影一起为观众展示了从具体故事中生发出来的抽象的爱国情感,唤起观众的心理共鸣和崇高信念。

同时,主旋律电影也不能缺少精良的艺术表现。新时期以来的电影不再满足于单纯依靠口号式的语言来表现爱国主题,也需要更加先进、丰富的影片结构和震撼人心的宏大画面和审美趣味,如备受欢迎的《战狼2》,就借用了恢弘的军舰场景、五星红旗等,来展现中国魅力和特点;《湄公河行动》中出现大量大场面动作戏,展现了金三角地区的神秘危险,还表现了“娃娃兵”浓厚的杀气与死亡气息。作为一部商业大片,《攀登者》的制作也极尽精良,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在视觉效果方面,影片力求展现最接近真实场景的画面,其中北坳、第二阶梯、冰裂缝、大风口、雪崩等场景十分逼真,对方五洲等登山队员在攀登途中所遇到的各类极端天气和危险挑战都予以极致的表现。此外,由于影片呈现地点是海拔八千多米的珠穆朗玛峰,该片选择采用先进的数字特效技術来尽可能地还原珠峰上的气候、环境,再辅以一些由航拍采集来的真实镜头,虚拟与真实相互辅助,为观众呈现出完美的登峰场景。其次,《攀登者》中不乏精彩的镜头和段落,令观众最直观地感受到攀登队员的坚信和毅力。如第一次方五洲带队冲顶珠峰时突遇大风暴,狂风阵阵将帐篷掀翻,队员们被风吹出好几米远。危机之下方五洲下令,与队员们建立一道铁梯提供抓力点,共同躲避暴风。又如当李国梁独立带队即将登顶的节点,一名队员由于脚下打滑跌落,氧气瓶甩出砸到李国梁的脸上,他随即被砸晕,顺着山体迅速下滑。这两段剧情惊险且表现利落,令观众震惊不已,产生不错的观影效果。最后,在配乐方面,创作者也用心良苦。《攀登者》中所使用的配乐其实是同类型冒险题材《绝命海拔》中的原声音乐,气势恢宏且节点清晰,与惊险刺激的画面一起配合,实现了视觉“奇观化”的艺术效果。

三、集体与个人:两种价值观的取舍

电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新时代下的电影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传递民族信仰的重责,因而影片不仅需要对题材和叙事进行严肃的选取,也需要对其所表现的价值取向做出慎重的取舍。以往主旋律国产电影中有不少都选择塑造光辉伟大、坚决捍卫集体利益而摒弃个人利益的英雄角色,或以集体主义高于个人利益为主要的价值取向加以刻画,在弘扬民族精神、促进爱国卫国教育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集体是一个哲学范畴,指具有共同利益的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一种联合体。在集体主义的概念中,集体由众多个人构成,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电影《流浪地球》被不少影评家认为是一次“集体主义”的胜利,影片展现了在大灾大难面前集体主义的积极意义,比如当地球面临严重危机之际,集体发动几十万人对“行星发动机”进行维修,朵朵通过广播号召全球一起帮忙,最后成功将地球推出太阳系,让地球得以继续存在。如此设置,不仅有助于影片主题的升华,对提升民族自信、宣扬大国力量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中国机长》中同样展现了集体解决困境的优势。影片中除展现出机长及乘务人员的临危不乱之外,也展现了来自地面多个组织的共同协助和帮助,正是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才成功地实现飞机紧急迫降,挽救全机人的性命。简单来说,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实现像上述两部作品中所上演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积极效果。《攀登者》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表达民族精神的电影,首先将镜头聚焦在以方五洲、曲松林、徐缨等一众为祖国攀登事业奉献自己的英雄人物身上,同时展现出在他们身后默默守护、提供支持的国家与政府,如各项资金设备的提供、气象局的全程指导,这些都是集体的力量。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诠释了“集体主义”的重要意义。其次,在极度艰苦的环境下,登山队员不仅承受着来自外力的质疑与压力,还要不断克服攀登珠峰时险峻的环境,肩负着祖国重任。此外,电影中不断响起的“向祖国报告,向政府报告”的口号,都是影片中彰显集体主义,宣扬爱国情怀的重要依据。

然而,《攀登者》却因为存在一些表现个人主义的情节和细节而受到一些质疑。不过,这一点正表现了主创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多重思考。笔者认为,《攀登者》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讲述一个热血而真实的爱国故事,更在于它对当下主流电影中的价值观问题予以思考。的确,在不少主旋律影片中,集体主义毫无疑问受到高歌和发扬,但与之对应的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就是在宏大叙事面前,个人的性格塑造与情感价值被相对淡化。如《流浪地球》中无论是刘启、朵朵,还是刘培强、王磊,他们的感情线索在剧中被紧张的地球救援活动严重挤压,人物关系单纯而扁平。可以看出,将集体作为讲述对象,对于电影艺术表达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正是基于这层考量,《攀登者》才选择在影片中适量添加关于个人情感线索的情节,试图消解过于紧张集中的宏大叙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影片中方五洲和曲松林两位英雄的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被灌注了最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探讨。方五洲原在1960年带领曲松林和另一位藏族队员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却因为没有留下影像资料而不被西方国家所承认;而之所以没有留下影像资料,正是因为方五洲为了救曲松林,而将摄影机丢失。影片在此提出一个问题,是应该为了集体荣誉而牺牲个人,还是应该挽救个人而牺牲集体荣誉?曲松林站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立场上,怨恨方五洲为此让祖国蒙羞,而方五洲却基于个人利益,对集体主义做出舍弃。其实这不仅是方五洲,同时也是影片创作者对集体主义的一次艰难舍弃。另外,影片中方五洲与徐缨的爱情线其实依旧掩藏着创作者的用心。于方五洲而言,对祖国的热爱和奉献精神与对爱情的渴望和证明并无冲突,不仅如此,正是因为有徐缨的支持与帮助,方五洲才能在多次绝境中重生。除此之外,电影中杨光的身上也体现了对个人主义的表达。他之所以选择攀登珠峰,并非单纯是为了祖国和集体,而是因为想要站在“距离上天最近的地方”向自己的父亲告白。可以说,这样的剧情设置,是在主创者精心对两种价值观做出恰当取舍之后的结果,能够实现主流与商业性的最大契合,在满足宣扬主流思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对人物行为动机和情感链接予以表现,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实现更好的观影效果。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攀登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热血而惊险的攀登故事。从艺术呈现来看,《攀登者》做到了既借鉴了真实事件的背景,又辅助以巧妙地艺术再创作。通过从现实到艺术的呈现,影片也同时探讨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两种价值观的取舍。此外,影片忠于电影制作的艺术追求和水准,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可谓是一部优秀的主旋律影片。

猜你喜欢

五洲攀登者集体主义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致敬创新的攀登者
北凌绝顶:《攀登者》背后的故事
攀登者
雪山上的攀登者
五洲纵览
五洲纵览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五洲纵览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