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曲式特点与演奏探析

2020-07-09刘炫岐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和声

刘炫岐

【摘要】斯克里亚宾一生共创作了85首前奏曲,这是他最喜欢的钢琴体裁之一。前奏曲作品11号,由24首钢琴作品组成。本文将探讨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第二首的创作技法特征,包括和声、旋律、节奏、织体、速度力度、曲式结构等多个方面。在上述几个方面中,曲式研究将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了解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第二首的创作技法,为接下来研究此曲的学者提供思路,从这一首前奏曲中对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有局部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斯克里亚宾;前奏曲第二首;和声;曲式结构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36-02

【本文著录格式】戴云静.微观斯克里亚宾前奏曲(op.11 no.2)的曲式和声解读[J].北方音乐,2020,06(11):36-37.

一、作者介绍与创作背景

(一)作者介绍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是一个交响乐作曲家和钢琴音乐的大师,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早期作品以新的方式继承了俄罗斯古典传统。1872年1月16日,斯克里亚宾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母亲是一位非常有音乐天赋的钢琴家,但英年早逝。在斯克里亚宾刚出生一年时,他的父亲就离开莫斯科去了土耳其。因此他由宠爱他的姨妈抚养成人。1884-1885年他随作曲家塔涅耶夫学习和声、曲式等作曲理论课程,并且跟随教育家兹维列夫学习钢琴。在学习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其早期钢琴作品广泛地运用了钢琴的技巧和表现力,音乐形象鲜明,充满热情,紧张的节奏与尖硬的和声时常出现;他大量运用复杂和弦,强调和声的紧张度和不协和,表现作家内心感受到的尖锐的、不可缓解的冲突。其作品对二十世纪的欧洲音乐有过重大的影响,成为俄罗斯典范音乐作品的一部分。代表作有三部交响曲、管弦乐曲《狂喜之诗》等。

(二)创作背景

斯克里亚宾的前奏曲完成于1888-1896年,多数作品写于莫斯科,也有一部分是他在欧洲旅行期间完成的。前奏曲第二首创作于1895年。由于异乡的孤独使他情绪上受到了很大的波动,所以,悲哀笼罩在第二首的创作之中。

(三)前奏曲的起源

前奏曲是一种器乐的体裁形式。最初起源于15世纪的管风琴音乐,据说在教堂礼拜时的圣咏合唱之前,管风琴的演奏家在演奏前需要活动手指,首先即兴演奏快速的音阶与琶音之类的经过句,渐渐地演变成前奏曲的体裁。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随着乐器工艺的改进,键盘音乐得到发展。到了巴赫时期,前奏曲时期,前奏曲已从最初依附于声乐的形式发展成为独立的键盘音乐体裁。

(四)钢琴前奏曲的体裁特征

钢琴前奏曲体裁的涉及范围较为广泛,通常以四种形式出现:(1)指位于赋格之前的乐曲,如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中的48首前奏曲与赋格;(2)指钢琴组曲的其中一首,如德彪西《贝加马斯卡》组曲的第一首前奏曲、普罗科菲耶夫《十首钢琴小品》的第七首前奏曲;(3)指独立的钢琴短曲,如格什温的前奏曲三首、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4)指系列成套的前奏曲集,肖邦、德彪西、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卡巴列夫斯基前奏曲集均属此类形式。

(五)多数前奏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主题鲜明而凝练,短小精悍,带有即兴表演性的特点。主题的展开手法通常采用单一材料进行深入发展,作品整体音乐形象统一,主题之間不强调过分的对比。

(2)前奏曲属于无标题音乐的体裁形式,大多数作曲家的前奏曲没有标题(德彪西的前奏曲除外)。作品鲜明的音乐形象是通过情感的抒发建立起来的。

(3)前奏曲的曲式特点虽然短小,却包融了精确的旋律、和声、节奏及织体语言。作曲家在微观的结构中运用丰富的音乐语汇表达了宏观的情感世界。

(4)前奏曲兼有其他体裁的风格特征,如练习曲、夜曲、即兴曲等。

二、乐曲分析

a小调,3/4拍 小快板(Allegretto ?=138),这首前奏曲创作时间为1895年,完成于莫斯科。

这是一首圆舞曲风格的钢琴音诗,全曲充满幻想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开始主题为连续下行跳进的旋律,旋律典雅而略带伤感。主题动机蕴含两个特征音型:(1)右手旋律中运用音程大跳;(2)左手部分运用半音级进上行。中段主题旋律跌宕起伏,展现强大的情绪波动,表现出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全曲综合运用了复调多声部旋律(四个声部)与主调和声相结合的手法,可以看出作曲家娴熟的作曲技术。因此,这首作品是《24首钢琴前奏曲》中演奏最多的一首经典之作。

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二部曲式,曲式一级结构与下属次级结构形成层层叠叠的关系,相互作用。前后两个结构部分具有方整性的特点(每个乐句都是8小节)。由于A段是一个复乐段(同头异尾),B段的再现段为单乐段。

结构图如下:

(一)A段(1—32小节):平行重复的复乐段的复乐段结构

乐段A(1-16小节):材料由两个对比的乐句组成,前乐句(1-8小节)中两个乐节调性对置(a小调—e小调)的手法;b乐句(8-16小节)结构采用分分合的方式(2+2+4),主题在连续的旋律下行后毅然上扬,旋律运用三个声部进行,达到旋律线的最高点,两个乐句在旋律进行方向上形成对比。调性上运用a小调,形成上扬忧郁的音乐性格,为整体的风格打下基础。和声上a乐句中运用转调模进手法(1-4小节和5-8小节),及在b乐句上运用连续的离调和声手法:降五音的重属2和弦—降5音的属和弦—副属和弦(第8-第9小节),运用和声意外进行——那不勒斯和弦(第10小节),终止式为sⅡ级三四和弦—属七构成开放终止。

乐段A(17-32小节):材料上运用a和b乐句的重复构成,与乐段A构成平行关系。和声手法类似。调性上运用低二度模进的半音关系调上(a—升g小调、17-20小节和21-24小节),终止式运用以e小调的属七—主6和弦构成不完满终止,进一步巩固主题材料,运用属调的不完满终止巩固伤感的情感。

(二)B段(33-68小节):包括中段与再现段两个部分

中段B(33-48小节):材料上运用新材料,新材料是运用向上级进和跳进的音阶走向顶点后逐级向下走。调性上使用了两个大调,与A段产生强烈对比,情感色彩上出现了变化,转向了光明的感觉;和声上,两个乐句运用转调模进(G大调和?B大调、33-40小节和41-47小节),b乐句是b乐句的高三度模进;终止式上,前乐句运用G大调的终止四六—属九—主和弦,后乐句转到降B大调上,运用终止四六—属九—主和弦,为再现段作准备。

再现段A(49-68小节):材料是a乐句的变化再现,主题的核心不断在加固。其中a乐句音高略有变化,运用了许多和弦外音和变化音。升G与降B音的出现预示着主调的回归。和声上,运用转调模进(a小调—d小调)手法,和声上是一模一样的;调性上,由49小节的a小调进入到d小调;在55-56小节短暂的进入g小调作为过渡,临时转到g小调的降五音的属和弦,为66小节回归主调起过渡作用。终止式以终止四六和弦到sⅡ级七和弦到属九和弦到主和弦完满结束。

三、总结

纵观整首前奏曲,风格简洁明朗,体裁短小精悍,结构严谨,用细腻的音符创造了广大的意境。和声上打破了许多传统和声进行,运用变属和弦、拿波里的四六和弦,还有终止四六和弦后接二级和弦等,将大量丰富的旋律、和声、节奏语言展现得精彩绝伦,显示了其高超的作曲技法。整首曲子充满了浪漫和幻想的情景,表现了作者略微悲伤的情绪。正因为作曲家的奇思妙想,此曲广为流传,也是演奏最多的一首前奏曲之一。

参考文献

[1]范乃信.曲式分析进阶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作者简介:戴云静(1995—),女,汉族,江西吉安人,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和声学。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和声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拉威尔水中嬉戏的演奏艺术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和声曲式分析
浅析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浅析女高音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演唱风格与艺术处理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