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教育观中西比较及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2020-07-09蔡抒洗

北方音乐 2020年12期
关键词:自然主义天人合一音乐教育

【摘要】中国与西方都提出了推崇自然与天性的教育思想,对音乐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中国“道法自然”教育思想与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与特征,并比较了二者在音乐教学应用中的区别。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法自然”教育思想更加注重整体,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合理运用既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在学生心中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音乐教育;道法自然;自然主义;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247-04

【本文著录格式】蔡抒洗.自然教育观中西比较及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20,06(12):247-250.

引言

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培养下一代劳动者的使命,因此,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教育都极为被重视。教育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而在漫长的教育发展历史,东西方的哲学家与教育思想家们对于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怎样做好教育都进行了深入的系统思考,形成了许多流派的教育思想。在诸多教育思想之中,中国的“道法自然”與西方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都推崇尊重受教育者,特别是儿童的本来的天性与自然,向大自然与自然规律学习,二者具有一定的共同点。而且,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密不可分,音乐也常常被认为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桥梁。在当今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尊崇天性与自然的教育观,开发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提升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由于东西方的思想源流的不同、道路发展的不同,二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中国“道法自然”教育思想

从先秦时期到近现代时期,大量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大量具有浓厚东方特色的哲学与教育思想。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自然无为”“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思想;两汉时期,黄老学派倡导“因性而教”;魏晋南北朝时期,何晏、王弼提出了“名教出于自然”的教育思想、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教育思想;唐宋时期,柳宗元提出了“以无念为宗”,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思想;明清时期,王守仁提出了“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的教育思想;近现代时期,蔡元培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1]。

《老子》中提到的自然概念应属于道家,是最早出现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的内容。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其实就是在论述“道”的本质,“道”本“自然”,就“道”的性质、功能上而言,自然既是本能,也是归因;因此,道家教育思想是一种崇尚自然和谐的教育思想,对待儿童,自然就要顺应儿童的天性。道家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庄子,提出“庖丁解牛”能很好的说明他自然主义的思想。庄子曾说:“依乎天理,批大郄,导大窾,因其固然,几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这种提倡掌握客观规律,根据自然条件的思想开启了我国自然主义教育的先河[2]。

汉初的黄老之学讲“道法自然”的思想创造性的运用到教育上。所谓“道法自然”是指以自然为师,它包含了遵循人的天性和事物发展规律的因素。在他们看来,生活、教育、工作都是取法自然而产生发达的,这与卢梭所提倡的“受之于自然”“受制于人”“受之于事物”自然主义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有相契合的。黄老之学强调了教育与自然的界的结合,具有积极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的嵇康继承了东汉王充“元气自然论”朴素唯物主义,认为:“浩浩太素,杨耀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这种哲学观奠定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应该说,嵇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系统阐述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家,他的《难自然好学伦》的形成,标志着中国自然注意教育思想的诞生。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理论要早1500多年,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国教育思想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自然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的分水岭。

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先生以近代自然为基点深刻的指出了“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思想,把中国推崇自然,“道法自然”的教育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蔡元培先生,创新性的把中国古代“道法自然”的思想与西方国家教育思想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中国自然主义教育逐渐走向了完善和成熟。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中说,“其间恒有古木名花,传播与诗人之笔,是皆利用自然之美以感人者。”可以从中品出,蔡元培先生希望通过自然类比的方法为中国的旧教育思想提供改变的思路,特别是在那个封建动乱的年代,寄希望于通过更好地教育培育出良好的人才[3]。1918年,蔡元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讲话——“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在讲话中他针对封建教育用封建礼教约束、压制、甚至是破坏损伤儿童本身天性的劣势,提出新教育应当能够尊重顺应儿童天性,培养儿童的个性,让儿童能够自由轻松的成长与发展。他说:“知教育者,与其收成法,毋宁尚自然;于祈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4]

纵观中国这些推崇自然的教育观在我国历史上发展的脉络,虽然比西方自然主义教育观发展早,但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传承。直到近代才由我国一些教育家去西方国家留学受其教育观念的影响又重新被重视。钱穆学者曾提出:“天人合一”观——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5]。

中国文化在历史上长期受封建礼教统治,直到今日,依然对我们的教育文化有所影响。轻视人自然的追求,禁锢人自然天性的解放。在长期礼教思想的统治和影响下,人们似乎习惯了压抑天性逆来顺受的性格,逐渐开始放弃追求自我。这种思维惯性影响了今天的教师的教育方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性根据已有的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本该有的天性发展。

道家思想是我国宝贵的古代哲学遗产,其中“道法自然”是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老子根据文化发展的具体情况为依据,突破性提出了“道法自然”的观点。“道法自然”归根结底是人行为处事之道当与自然和谐统一,也就是“天人合一”。而“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同样体现着自然美学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人们创作的音乐也应当法自然而作。“希声”是去除人们心中芜杂过度的欲望,不妄加看似华丽的雕饰,顺应自然的声音。“大音希声”的审美观念核心在于美在自然,美在人天性的回归。而这种审美在我国传统音乐之中多有体现[6]。

道家所推崇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原始简朴,向往自由纯真,看似与音乐教育无关,实则却是充满了联系。“道法自然”说的“自然”,并不在于事物之外,而在于万物和人本身。老子认为,人和自然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用“道法自然”的视角审视音乐课堂,我们可以看到,音乐与自然,音乐与人密不可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回归自然,走向自然,接收自然的熏陶与洗礼[7]。音乐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音乐创作是在自然物质社会中的人,以生理、心理活动为基础,对自然存在的事物进行美化、改造、再创造的过程;“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诉我们,音乐的表现力,要以“自然”作为价值取向与音乐追求。而对于音乐教育来说,“道”便是音乐和教育的自在。“道法自然”的理论思想对于音乐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子从人的生命本体的深切感受与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敬仰,不断地反对过于压迫性的人性发展行为,反对过多的人为修饰,提倡自然的发展,反对离开中正之道的极端,提倡情境的自然影响,对于我们现代教育工作者了解和避免應试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实质性的解决办法。就教育而言,我们应该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而不是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

当我们从世界音乐教育角度审视“道法自然”这一哲学思想与中国音乐教育的关系时,我们可以看到,以“道法自然”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指导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有益的世界音乐教学尝试,特别是在西方文化成为强势文化的今天,西欧艺术音乐长期影响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音乐教育体制、内容和方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1994年7月,第21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Music Education,ISME)确定《ISME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为ISME对待世界各种文化的官方政策:“我们认为,世界各文化的音乐,不论从个体或是从整体来看,都应该在广义的音乐教育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音乐在文化融合与保持民族身份之间以及在各种文化的接触中常常起着主导作用,在解决民族与民族以及多民族社会中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方面,音乐的特殊功能已得到充分的证明”“任何音乐教育体制都应接受世界音乐的存在事实及其学习价值,并把这种观点作为音乐教育的新起点”[8]。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我们当今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应当看到,只有立足我国传统文化,运用“道法自然”等本土的、内生的哲学思想,以整体和谐的角度促进儿童天性的发展,加强我们的儿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认同。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全球视野的我国音乐教育才能茁壮成长,而不是变成无根之木,无本之水。

二、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从古希腊开始,在诸多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中有所体现,到了近代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体现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家力图使教育理论逐步走上科学化进程中所做得努力,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在认识自身、认识教育本质所作的积极探索和思考[9],历经了西方古代到近代的历史[10,11]。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思想,教育应当跟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而进行,在教育思想史上开拓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先例[12],对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夸美纽斯在著作《大教学论》中指出,旧学校最大的弊病是违背自然,用无用的知识填满学生头脑,造成儿童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13]。夸美纽斯说:“教与学的行动本来是件自然的、令人高兴的和惬意的乐事,自然的事情无需强制。只要他们觉得四肢强壮,便本能地做这些事情。”[14]夸美纽斯主张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生长来证明自己的教育改革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在神学禁锢了人的思想的时代,这反映了他期望能够摆脱神学,将教育工作逐步科学化的美好期望。

在启蒙运动中,卢梭是一位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当时批判经院主义教育不顾儿童身心发展,只是强迫儿童死记硬背枯燥的宗教教义,同时提出了教育应回到自然,适应自然,乃至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的自然适应性原则[15]。卢梭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不遵循儿童自然的天性,而是教育者加以干涉,打乱了儿童应有的生长规律,那么这样只会打乱自然的环境,破坏了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来说是破坏儿童的天性。所以,卢梭强调“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因此,卢梭要求尊重儿童的天性与自由,让儿童享有充分自由活动的可能和条件,并在教学生长过程中采取自然、自由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儿童的身心发育水平和个别差异。卢梭的这些思想向我们教育工作者发出了响亮的声音:必须要适应儿童的成长的天性,“如果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人为的艺术,教育事业的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成功的主要条件,不是人力所能支配的……”[16]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思想中也有关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论述:“教育应当被提高到一种科学的水平,教育科学起源于并建立在对人类本性最深刻的认识基础上。”[17]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教育心理化”的口号,赋予其教育适应自然的理论新的内涵,要求教育活动应该与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相一致,帮助儿童在学习知识、培养智慧和道德情感方面,都能够处于自然主动的位置,取代从外部强加给儿童的教育模式。

裴斯泰洛齐的学生福禄贝尔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在其著作《人的教育》中进行了详细描述。他认为的“自然”也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大自然,另一方面是指儿童的天性。在论述教育顺应自然时,自然主要指后者。他认为:“人的天性本事完善的,良好的教育教学必须效法、遵循自然事物发展的正确道路,小心翼翼地追随儿童的本能、天性。”[18]

第斯多惠把人的天性理解为大自然赐给人的天资,换句话说,即是学生的心理特点。“天资是一个人的本身能力和活动可能性的基础,也可以说天资是发展能力和力量胚胎。”[19]在他看来,教育的发展必须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天性,其核心的使命是要认识到儿童的本性。教育过程中需要研究儿童的本性及其变化过程,依照儿童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教育。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其思想内涵不断发展进步,尽管每一位教育家对于自然主义的具体理解也不尽完全相同,但是,无论在哪一位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大家的理论中,都有一些共性存在,而这是需要我们教育研究工作者去理解把握,发现其中的理论精髓,并在实际音乐教学中灵活运用,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从上面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的典型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中有如下共同特征。

(一)崇尚自然与天性

自然主义作为舶来词,其英文原文为Naturalism,词根为Nature,具有“自然”“天性”等义项;在哲学上,Naturalism指的是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是遵循自然性质与自然规律的,而不是超自然的或者精神上的原因的一种哲学观点。历来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主张对于儿童的教育应当尊重儿童本身的天性,而不是各种世俗的条条框框,繁文缛节,主张向大自然的规律学习,人类的本性本质应与大自然服从同一规律。

(二)人性本善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家认为人的生物性上属于自然,儿童在出生时还未受到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的思想觀点中,普遍认为人性本善,而教育就是引导儿童天性的善继续发展。

(三)自然适应性原则

在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中,认为人的生物性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则也应遵循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人实现自然的发展绝对不能超越或违背自然规律。所以,现代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按照儿童自然成长的顺序进行教育,而不是扭曲颠倒这个顺序。这也就是所谓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对儿童的揠苗助长或者放任自流,都对儿童的自然成长不利。

(四)运用生物学的概念

由于自然主义教育家对自然的推崇,他们经常运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解释人的教育的自然性。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的“种子”,而“种子”的萌芽、生长需要通过顺应天性的教育来完成。

(五)注重培养儿童主动性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即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依靠教师的空洞的理论灌输,而主要由儿童自己主动地积累各种经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儿童会逐渐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动性,教育者应当在恰当的时机上,依照儿童的心理特点与智力发展调动儿童的这种主观能动性,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的人。

三、中西方自然教育观在音乐教学应用的比较

中国“道法自然”教育思想与西方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长期的发展。古人的思想在漫长发展的历程中,包含了有深度的内涵。教育直接关乎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探寻古人的智慧,立足于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从中取其精华作为音乐教育研究的理论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不断地被发掘、中外文化的深入交流,尤其是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对我们来说都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回归自然,走向自然,接收自然的熏陶与洗礼。这两种教育思想在尊重天性和学习自然上殊途同归。但由于二者植根的文化土壤的区别,二者也存在区别。

“道法自然”作为道家的代表思想,其哲学内涵与音乐审美,与教育思想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相较于西方,“道法自然”教育思想更加注重整体,追求一种和谐的境界。教师与学生在课堂内追求的也是一种自然相处的模式,用“道法自然”的思想影响这我们的教育教学观,结合中国“道法自然”教育思想重塑教学观,知道音乐课堂的建构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天人合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和谐相处;是课堂学习中的情景交融、对等平衡;是教师学生与课堂内容融合一体,课堂教学不再是刻板的载体,课程的设计已成为师生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尊敬规律、探寻真理、尊重自然与生活是课堂活动的真理。而这也是笔者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音乐与天性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师与生、教与学之间的和谐。学生的天性是多样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些学生可能只是在不适应自己的环境下,没有健康地成长。

近代以来,中国本土教育受到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这冲击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水土不服的一方面。如果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却容易忘记自己从何而来,迷失自己。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更应当重新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既要吸收西方文化中好的一面,也要摒弃不好或者说不合适的部分。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水平,特别是农村落后的音乐教学水平较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距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吸收世界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更要深度挖掘中国“道法自然”教育思想,依托于我国具体实际,衍生出农村音乐教学的理念,寻找到让我们的儿童的“天性”合于广阔深邃的“自然”。充分发掘“道法自然”等宝贵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的现代意义,丰富现代儿童音乐教育思想,进而开发出符合当代中国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以及在这些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健康和积极的态度和情感,这些应成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根本目标”[20],既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青少年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也是践行 “文化自信”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刘黎明.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J].教育现代化,2015(4):1-11.

[2]黄立志.论中国自然主义教育思想[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13-16.

[3]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J].教育(周刊),2015, 20(3).

[5]钱穆.“天人合一”观——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J].中国文化,1991.

[6]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

[7]任遂虎.“道法自然”与教育生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 22-27.

[8]刘沛.世界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学学[J].中国音乐学,1997(1):101-110.

[9]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58-61.

[10]刘黎明.论西方自然注意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历史贡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75-77.

[11]夏之莲.外国教育发展视料选萃(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2]周幸.大学语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实际功用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71-72.

[13]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出版社, 1957.

[14]伊丽莎白·劳伦斯,纪晓林译.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5]卢梭,李平沤译.爱弥儿(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 1978.

[16]张焕庭.西方资产介意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17]裴斯泰洛齐,夏之莲等译.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18]王春燕.自然主义教育理论及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9):58-61.

[19]第斯多惠,袁一安译.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0]劉沛.音乐成就测量与评价的认知主义方向[J].中国音乐,2001(4):38-40.

作者简介:蔡抒洗(1991—),女,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音乐教学实践。

猜你喜欢

自然主义天人合一音乐教育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莫泊桑中短篇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