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创作的风格分析

2020-07-09李纯

北方音乐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创作风格贝多芬

【摘要】从贝多芬的音乐创作范围来看,其涉猎了诸多题材,主要代表作涵盖了9部交响曲、37首钢琴曲(其中协奏曲5部,余下均为奏鸣曲)、歌剧1部,另外还创作了大量的管弦乐序曲和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从贝多芬所創作的音乐作品的整体数量和质量来看,其对于古典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其在奏鸣曲式及交响曲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称其为“交响乐之王”是毫不为过的,尤其是其创作的《第九交响曲》更是给全人类奉献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创作风格;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11-02

【本文著录格式】李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创作的风格分析[J].北方音乐,2020,05(10):11-12.

引言

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音乐史上集古典主义之大成,以精湛娴熟的技法、崇高的精神内涵创作了《第九交响曲》,成就了交响乐中的传奇。可以说,贝多芬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给了后世十分深刻而又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绝非音乐自身的影响,而是进一步蔓延,其内涵之深远。如同史诗般不朽。现如今,《第九交响曲》已经成为了人类崇高理想的标志。赏析《第九交响曲》,触摸它的灵魂,是每一个音乐人的追求。出于对贝多芬的崇敬之情和对《第九交响曲》由衷的热爱,笔者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入手,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作品进行逐章的分析,并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风格展开探索,以供参考。

一、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分析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需要从贝多芬的生平入手,了解《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只有了解了创作背景,才能够更好地了解这首崇高的交响曲。

(一)贝多芬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从贝多芬的成长经历来看,其家教甚为严格,这种严格表现在其父对其严加管束,由此使贝多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十分倔强、敏感且易怒的脾性。在贝多芬22岁时,维也纳成为其终身居所。贝多芬从二十六岁开始便听力下降,三十岁的时候就基本失聪了,虽然到处求医,但最终无果,贝多芬却就是在失聪的状态下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交响乐。后来,贝多芬被迫无奈只能告知大家耳朵的情况,四十岁已经确认耳聋了,连微弱的声音也听不到了。贝多芬的名作——《第三交响曲》问世于1803-1804年,该部音乐作品的问世代表着贝多芬的音乐创作之路步入颠覆。此后20年间,贝多芬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均彰显出雄浑大气的气魄,使古典主义音乐进入了全盛时期,同时,这一趋势也预示了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贝多芬于1827年在维也纳离世。贝多芬传奇就传奇在他并不是神童,但是在没有听力的情况下却凭着强大的内心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可以看出来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已经到达了内心深处,是发自灵魂的创作。

(二)《第九交响曲》创作背景

贝多芬于1817年着手进行《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其创作历程用时七年,最终经过其细致耐心的研磨,这部传世杰作才得以问世。从这部音乐作品的内涵来看,其拥有着深邃的思想,并融入了贝多芬在音乐创作当中所一贯追求的雄浑大气,让欣赏者无不为该部作品当中所表达出的崇高心灵及雄浑意境所深深震撼。《第九交响曲》一经公演,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每一位听众都在乐曲强大力量的感召之下不能自持而落泪。最初,因为贝多芬耳朵失聪而对听众的沸腾毫无感知,不过当他人将其扶转面向听众之后,贝多芬因目睹了现场的场景而感动异常,多次向听众致意和谢幕,而听众的掌声仍然一次一次毫不吝惜地献给了他。《第九交响曲》公演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身处暮年的贝多芬大受鼓舞。从这部音乐作品本身来看,其堪称是贝多芬一生音乐创作思想的集大成者,瓦格纳曾经对这部作品大加褒奖,将之成为“贝多芬登峰造极的作品”。这部音乐作品包括4个乐章,贝多芬将自己的全部音乐作品创作感悟融入了其中,并且其突破了以往交响乐的创作瓶颈,将人声合唱部分加入其中,因而《第九交响曲》也称为“合唱交响曲”。

在《第九交响曲》这部音乐作品当中,其体现出贝多芬从一而终地对艺术理想的孜孜追求以及对个体生命意识的深邃思考。在进行这一作品的创作当中,贝多芬自身饱受病患的摧残,同时家庭状况和感情因素也使其创作陷入到沉思当中,贝多芬将作品的音乐结构置于次位,并竭力探寻契合个人音乐创作理想的模式,在这样的努力之下,《第九交响曲》成为了贝多芬所有创作的音乐作品当中的集大成者。通过将人声合唱植入到《第九交响曲》当中,使得贝多芬的创作超越了时代的限制,彰显出浪漫主义创作情怀。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也将自身对于信念的坚守融入其中,同时,贝多芬经过多次尝试,最终在这部音乐作品的第四乐章当中成功地加入了《欢乐颂》,在该乐章的引子当中,贝多芬使用了急促的般的急板,从而达到低音乐弦调的顺畅效果,并对第一到第三乐章的主题加以回顾,在回顾中,贝多芬并未直接套用先前的曲调,而是采取了采取宣叙调打断的方式,由此为听众带来不一样的音乐聆听体验。可以说,贝多芬的这一妙笔,是该部音乐作品大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并为后世的音乐创造者指明了与以往不同的音乐创作方向。

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作品分析

对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我们可以逐个乐章进行分析。《第九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节奏较慢的快板,第二乐章是比较活泼的快板,第三乐章是慢板乐章,第四乐章是急板。下面我们分别对这四个乐章展开分析。

(一)第一樂章——节奏较慢的快板

在第一乐章中,贝多芬主要是想要表现出斗争的艰辛,因此第一乐章是节奏比较慢的快板,旋律也是比较跌宕起伏的,给人带来了一定的庄严肃穆感,表现出了严峻的主题,使观众感受到了艰苦斗争的情绪和前仆后继的不屈精神。

(二)第二乐章

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想要表现出前进的动力,因此选用了比较活泼的快板,旋律采用奥地利民间舞曲,d小调,四分之三拍,越来越急促,并且运用较为庞大的诙谐曲式展现第二主题,使观众在第一乐章紧张的气氛之余获得一种轻松感。

(三)第三乐章

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进行了创新,选用降B大调,四分之四拍,节奏相对来说更加缓慢和宁静,表达方式也更加和缓。贝多芬能够通过此种展现形式表达出两种主题——静观的沉思和对生活的回应。这两种主题具有一定抒情性质,并且带有一定哲理,能够使观众深刻地感受到贝多芬想表达的情绪。尤其是后者,逐渐增加旋律的节奏,以此展现大战后短暂的宁静。

(四)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可以说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精髓,采用急板,D大调,四分之三拍,自由变奏曲式。在这一乐章中,一开始就是非常急切的急板,使人感受到了一种暴风骤雨般的惊心动魄。随后,贝多芬运用提琴的低音以及大提琴的宣叙调进行打断,以此展现两种音乐的碰撞,之后将第一、二、三乐章主题进行展现,引出《欢乐颂》主题。在欢乐主题即将爆发时,管弦乐队停止演奏,用低音提以及大提琴进行演奏,此时开始演唱贝多芬自创歌词,最终演唱《欢乐颂》。

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风格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采用混合曲式结构,构思广阔,形象丰富,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具有非常独特的创作风格,这独特的创作风格使《第九交响曲》更加伟大、不朽。下面笔者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对这三个方面的创作风格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采用混合曲式结构

通过精巧的构思,贝多芬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结构形式——混合曲式结构,由此将作品中心思想提升到全新的艺术高度和思想境界。可以说,对比于贝多芬此前创作的音乐作品,《第九交响曲》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表达出内敛与坚毅之感。从创作技法层面来看,贝多芬将谐谑曲复三部曲式当中的第一部内容进行了扩容处理,使之独立成为完整奏鸣曲式,而在第四乐章当中,如康塔塔部分,采用了分节歌和变奏曲等多种曲式的结合处理方式,令人印象深刻。

(二)构思广阔,形象丰富

从思想内涵层面来看,《第九交响曲》展现出博大的情怀,这既是来自贝多芬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与回顾,同时又是贝多芬对于终极价值的人文关怀,由此一来,使得《第九交响曲》蕴含着厚重的哲理及恢弘的气势,让人在聆听当中感受到无上的崇高意境。可以说,通过聆听《第九交响曲》能够看出贝多芬对于世间历程的深思,最终上升到对爱与超然境界的追求,并从中感受到无上的快慰。《第九交响曲》终章的欢乐颂堪称是该部作品的高潮部分,可以说,作品当中前三个乐章都是为了最后的第四乐章做出铺垫,在第四乐章当中,此前的选择均不再重要,而当“欢乐女神圣洁美丽”“在你温柔的翅膀下,人们都会结成兄弟”响彻心扉之后,昭示出贝多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即“由痛苦到欢乐”是该部作品所带给人们的信念。

(三)起伏跌宕,波澜壮阔

《第九交响曲》采取了妥帖的音乐形式展现出恢弘的音乐气势,无论在音乐结构方面还是在和声与旋律把握方面,贝多芬均实现了对以往音乐语言的创新,这种创新亦是贝多芬所力行的自我突破。《第九交响曲》宏大的篇幅让其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张力,动力发展及调式回归的音乐手法得到了从一而终地贯穿。可以说,正是贝多芬实现了对音乐表现技法的理性驾驭,使这部交响曲成为人类音乐宝库当中的璀璨明珠。

四、结语

以上,笔者分析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及创作风格。《第九交响曲》可以说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最高的成就。之后的二百余年,从听众到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伟大的交响乐所折服、所倾倒。本文对于《第九交响曲》的分析,基于笔者本人对于《第九交响曲》的崇敬之情,也是对于贝多芬的致敬,分析或有疏漏之处,还望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哲琦.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过程及风格特征[J].戏剧之家,2018(28):59.

[2]马新燕.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之管见[J].东方艺术,2009(S2):154-155.

[3]李君义.浅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人类崇高的理想[J].黄河之声,2007(2):90-91.

[4]邹昌峻.用苦难谱写欢乐——浅谈贝多芬第九交响曲[J].音乐时空,2012(11):98.

[5]刘红霞.伟大的颂歌——赏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欢乐颂》[J].大家,2012(4):137.

猜你喜欢

创作风格贝多芬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张晓风散文的阅读体会
中国学院派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
渡边淳一作品的文学特色
浅析中国油画的绘画特征
浅谈普契尼歌剧的音乐艺术特征
贝多芬的故事(下)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
相见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