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青花瓷器纹饰赏析
——以云南省文物总店藏品为例

2020-07-09

云南档案 2020年5期
关键词:青花瓷青花纹饰

■ 邓 青

一、云南青花瓷器烧造的历史背景

元朝建立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朝廷即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中规定,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在地方则分别设立“路学”、“府学”、“州学”、“县学”;并在中央及地方分别设立“国子监”及“儒学提举司”,负责以宣传儒学为主要宗旨的文化教育事业。元王朝在云南首次建省,这就结束了云南长达数百年的地方割据局面,使云南成为中央王朝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省。赛典赤·赡思丁出任“平章政事行云南中书省事”,将军政大权集中,鼓励加强发展经济、文化、手工业等方面。随后由其后人长期主政云南,云南当地陶瓷文化也逐渐受元青花瓷及穆斯林文化影响,加之云南各地多产钴矿,为云南烧造青花铺垫条件。

明朝时期,大量的内地军民迁入云南,形成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内地移民潮,各类中原的技术人才也随之进入。给云南的各类手工业带来很大的促进,制瓷工艺也逐渐在形成中不断成长。元末明初玉溪,建水开始烧造云南青花瓷,窑口的分布在全省的玉溪、建水、禄丰、大理、丽江等地均有烧造。而玉溪、建水窑口较其他窑口时代最早,纹饰及器型也较有代表性。典型器型多有:短颈大罐、玉壶春瓶、碗、盘、碟等。

二、云南青花瓷器纹饰特点

云南青花瓷器分属于云南不同地域的窑口,说明了云南青花起源的多元性。尽管它们地域各异,但是同处于元末明初的时代背景,各窑口所用云南本地胎釉原料以及烧造工艺大同小异,赋予了云南青花许多相似之处。云南青花瓷胎质、釉色、装烧工艺有如下基本共性特点:胎质上,云南青花瓷使用云南当地的瓷土,与景德镇青花瓷比较,胎体含砂量大,结构疏松,再加上胎土淘洗不精,含铁量高,所以云南青花瓷胎体厚重,胎质粗糙,胎色多为灰黄色、灰青色、灰黑色和灰白色。釉色上,云南青花瓷主要施青釉,属青釉青花。青釉青花也是云南青花区别于景德镇白釉青花的最大特点,这与云南当地生产的釉料品质有极大的关系。云南本土生产的青釉是加入草木灰和石灰水的混合釉,因而呈现出青灰色,同时还伴有青绿、青黄等色调。釉中含铁量高,釉色不够清亮,烧成后缩釉比例大,多砂眼和气泡。釉和胎体结合不紧密,爆釉和釉面脱落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受钴料淘洗技术的限制,钴料中含铁、锰的比例较高,因此烧成的青花呈色蓝黑、青灰或灰白。装烧工艺上,云南青花瓷与景德镇相比略显粗糙。多使用垫台、垫圈、垫饼、支钉烧造,其中支钉痕迹明显,瓷器内底多有支钉少数瓷罐上有垫圈痕。圈足一般多为平切,工艺较为粗糙。

云南青花纹饰多采用一笔点画,以蘸有青花钴料的毛笔,下笔到提笔使纹饰一气呵成,结合勾勒、点染、涂画成型。青花色泽的浓淡变化不是分水,而是笔触下轻重缓急变化所致。每一个纹饰形成一幅幅灰黄与蓝黑为主色调的国画,每一件器物从各类纹饰上看尽显工匠的用笔豪迈洒脱。(图1)

云南青花纹饰一般分多画面同时呈现,以盛容器为例(图2),一般外壁内壁均有纹饰,主题纹饰出现在碗心或盘心,其他纹饰辅之。以立件为例(图3),一般都呈现多段纹饰可分为多段纹饰,颈部、肩部、腹部、底部多段纹饰,大篇章的主题纹饰呈现在器物的腹部或肩部,其他纹饰衬之。

主题纹饰有,动物类较为常见有:凤鸟纹(图4),多为飞翔中的凤凰穿插于花叶之中,翅膀及尾翼为张扬状,可见其锋芒;舞狮纹(图5),多以狮子舞绣球伴之飘带呈现,四角呈云朵状,有细作勾勒成型,也有简单涂染成型;鱼藻纹(图6),多为游鱼及水藻相伴,游鱼呈单条或双条为精细瘦长状,多为简画而取其形态。此外动物纹还包括少量的十二生肖纹饰等其他纹饰。

植物类饰常见有牡丹纹(图7),多为绘制盛开的牡丹仰面侧面等不同角度的姿态,枝叶为散开状,有自然洒脱之态;菊花纹(图8),多为仰面以花蕊中心花瓣为放射状,衬托枝叶各异;莲花纹(图9),缠枝莲纹居多,莲花在形成波卷状叶中缠绕中呈现;兰草纹(图10),兰草叶宽厚,叶态飘逸随性,多为草草数笔成型。植物纹还包括少量的梅花纹、竹纹等纹饰。

人物纹常见纹饰有高士图纹(图11),有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等题材或寄身于山水之间,人物面部开像朴素,衣着装饰简单干练;有仕女图纹(图12),仕女人物多与花卉配之,头戴配饰,身飘彩带。除此之外还有人物纹饰,道教题材纹饰较为少见。

配合辅助纹饰呈现于腰部、底部、颈部、盖子等,除了缠枝纹、兰草纹等还有蕉叶纹、仰腹莲纹、如意纹等(图13),与元青花瓷器辅助纹饰的一些典型特点十分类似。

三、元青花对云南青花的传承影响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民族众多。古代封建王朝囿于中原政权的巩固,自汉武帝采取偿赐并以“滇王”封号后,历经唐、宋为臣属关系。但是云南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尽管古代封建王朝以臣属关系对待,而云南的历史并不是孤立发展的。民族的迁徙和交往,使得云南和内地保持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仅反映于史载;而且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遗址、墓葬里出有富于中原文化特征的文物,其中景德镇瓷器在宋时云南大理国的发现就是显著实证。之后,元代将云南纳入中央封建王朝直接管辖后,景德镇瓷器的出现越来越丰富,并给予当地制造陶瓷一定的影响。

经过多年不断影响带动进步,云南青花瓷器中的纹饰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云南青花中鱼藻纹(图14),单条鱼舒适悠闲的在繁密的水草中自由游弋。鱼纹造型提炼抽象却又栩栩如生,线条流畅。水藻纹呈兰花状向外飘张扬,水草枝条粗细相间,整体画面然,游鱼和水草古拙质朴互为衬托。虚实相间且主题突出。青花线条纹饰流畅,整体有简笔速写的风格。而元代景德镇青花鱼纹一般更加具象(图15),元青花中鱼栩栩如生,两条鱼肥大而饱满,认真刻画每处细部,一条平游一条翻动,充满灵动。双鱼在水藻和莲叶中穿插,水草粗细规整,有不对称之美,整个画面丰满繁复中又带着洒脱自然的感觉。由此看来云南青花瓷器鱼纹的画法及整体纹饰的画风在传承元代景德镇青花的基础上更加提炼,实物更加抽象。

旧藏于云南省文物商店的云南青花人物纹大罐(图16)。整件器物敦实沉稳,古朴大方。青花纹饰布局严谨合理,层次分明,绘画手法简练生动,重点突出,勾填渲染加之一笔点画,展示出画工娴熟精湛的绘画技法。值得一提的是该器物腰部呈现的纹饰,高士人物纹(图17),每一位高士文人身处不同的山水花石场景中,依次为一位爱菊的文人采菊东篱下,斜坐于山石之上;一位为宽衣大袖且敞胸漏怀的高士,静坐于梅树下深思;一位书童在竹下凝望着水池,盘腿而距单手垂钓;一位为书生盘腿架琴坐于蒲团之上,气定神闲抚琴弹奏。整个器物受元代艺术审美的影响,从器型、画风、纹饰等方面都具备了较多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典型特征,是为云南青花瓷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而藏于武汉市博物馆中的元末明初青花四美图梅瓶(图18)整个瓶身白釉泛青,青花翠兰艳丽,瓶身肩部绘有凤穿牡丹,凤凰与牡丹交错穿插。纹饰粗看豪放,细看精致。腹部主体纹为四幅开窗画,分别绘高士文人四爱图(图19)即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陶渊明爱菊。人物刻画细致,五官、身材及动作比例交代得很清楚,用静态的平面表现了人物活动的场景,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分层,足部饰仰覆莲纹,在游牧民族文化中带有丰富的文人色彩。

可见从绘画风格上云南青花有别于景德镇青花的雍容华贵;画工更加流畅自如,画风更加粗犷自然。从烧造工艺上云南青花有别于景德镇青花的精雕细琢,做工更加原生态更加自然质朴。云南青花在传承了元明时期景德镇青花工艺的基础上,融合了云南当地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四、结语

云南青花瓷画作为青花瓷器的一类,也是传承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支系,充分吸收了当地民俗文化及中原传统艺术的特点。云南青花的艺人们运用高度提炼的思维,形成大写意的画法。用自己流畅自如的毛笔形成蓝灰相间的艺术作品。这种的简洁干练的质朴风格,他既体现了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又呈现出云南当地民族原始的抽象艺术审美,显得更加洒脱且独具艺术魅力。可谓边疆地区和中原区域高度结合的艺术结晶。

图1 明初 云南青花花卉山水人物纹大碗局部

图2 明初 云南青花花卉纹大碗

图3 明初 云南青花瓷鱼藻纹玉壶春瓶

图4 云南青花凤鸟纹

图5 云南青花狮子纹

图6 云南青花鱼藻纹

图7 云南青花牡丹纹

图8 云南青花菊花纹

图9 云南青花莲花纹

图10 云南青花兰草纹

图11 云南青花高士图纹

图12 云南青花仕女图纹

图13 云南青花部分辅助纹饰

图14 云南青花瓷鱼藻纹

图15 首都博物馆馆藏-元代景德镇青花鱼藻纹大盘鱼局部

图16 元末明初云南青花人物图大罐

图17 云南青花人物纹罐局部图

图18 武汉市博物馆馆藏-元代景德镇青花四美图梅瓶

图19 元代景德镇青花四爱图梅瓶局部纹饰

猜你喜欢

青花瓷青花纹饰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焕活青花瓷国风之美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青花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雕漆纹饰的修复
纯净的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