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序归江东,昨非今则是—东钱湖畔忆沙翁

2020-07-09口述人学进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大学书法 2020年2期
关键词:西泠印社书坛篆刻

口述人:学进(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一个朝气蓬勃的翩翩青年,从家乡的大樟树下走来,匆匆走过将近一个世纪,如今又回到生育养育他的那一方热土,静静地躺在故乡的怀抱中。

1995年是当代书坛泰斗、著名学者沙孟海先生诞辰95周年、逝世3周年纪念日。10月10日清晨,我来到先生的墓前,凭吊一位素未相见的世纪老人。太阳还没有出来,远山近水朦胧依然,四周一片宁静。作为后学,我虽与先生无缘谋面聆听教诲,却有机会拜读先生的道德文章。因近年求学负笈杭城,亦有机会接触先生的亲属、朋友和学生,他们对先生的为人、为师、为友,治家修身之道,道德文章、精神风范诸方面给予了高度赞扬,于我而言,崇敬、仰慕之情自不待言。

沙孟海先生的陵园坐落在东钱湖对面的小山丘上,名为“砚镜台”。赵朴初先生曾经题写“沙孟海先生骨灰安葬于此”。夸张翻卷的石刻书本、大型砚台墨池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红色大理石基座后用93块大小不等的石块有机结合(象征先生93年人生历程),围成一道屏风围墙,围墙上镶嵌三方印章,分别是“赤堇沙氏”“臣书刷字”和“于越濒海之民”。站在陵园开阔的平台上,透过碧波荡漾的东钱湖,极目远眺,沙先生家乡沙村似乎就在眼前。

沙孟海先生原名文若,以字行。别署不荒、沙村、兰沙、决明,1900年6月出生于浙江鄞县塘溪沙村。沙氏五兄弟有的成为艺术大师、专家学者,有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烈士,有的是新中国高级党政领导,被称为“沙氏五杰”。而作为“五杰”中的长兄—沙孟海,为四个弟弟的成长、走上革命道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刘新先生的《翰墨人生》(1994年10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进行了详尽的叙述。沙先生从小就受其父亲(沙效能,业从中医,性喜书画篆刻)的影响钻研书法篆刻。18岁自学《说文》,时应亲友嘱篆《李氏祠堂记》堂屏便名闻乡里。20世纪20年代,沙先生在上海修能学社、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师从冯君木先生学古诗、古文辞,并于沪上得识吴昌硕、朱强村、况蕙风、章太炎、马一浮等前辈学者,与诸位先生多所过从,请业问教。特别是时称近代书坛三巨头的吴昌硕、沈寐叟、康有为,更给予了年轻的沙孟海深刻的影响。丰厚的家学渊源、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及严谨的治学风范,使其在“彷徨寻索”“转益多师”的从艺过程中,不断有“一日有一日之境”的精神追求,书法篆刻艺术日臻成熟,最终形成了雄浑恣肆、气象峥嵘的艺术风格。

作为当代书坛泰斗,沙孟海先生在书法、篆刻创作与书学、印学理论研究方面的卓绝成就整整影响了一个时代。先生所作小楷整饬精严,从中可窥醇雄之气;先生的主要代表作品行草书则气酣势畅,精力弥满;而于擘窠大字先生尤有兴趣,气势与精力迥异于人,为一般书家所望尘莫及。先生的篆刻作品,早在1925年就为一代宗师吴昌硕所称颂:“浙人不学赵㧑叔,偏师独出殊英雄……”先生29岁时所撰的《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论》可谓中国书法史和书学理论研究史上的重要文章,具有开拓之力。著名学者顾颉刚先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是难得一见的成功之作。《沙孟海论书丛稿》《印学史》《中国书法史图录》等著作构成了沙孟海先生博大精深的书学思想和印学思想体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特别是近现代书法印学艺术宝库。因此,当代人多以先生在书法篆刻和书学印学理论诸方面的成就来认知沙孟海先生在书坛的地位。其实沙先生在古典文学、文物研究、考古、书法教育、执掌西泠印社等方面的成就以及为人为师的道德风范,无论是对于作为个人的沙孟海,还是作为社会意义的沙孟海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沙孟海篆刻作品】

凿山骨(附边款)

金石刻画臣能为

沙先生生前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及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浙江省书协主席等职,于浙江省的博物馆工作、党的文物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沙先生就开始从事文物的研究与考古工作。身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的他,身体力行,与当时的年轻人朱伯谦、王士伦、牟永抗等人经常到野外进行考古调查。沙先生兼任文物调查组组长后,同青年干部一起,先后试掘或发掘了良渚文化、崧泽文化、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等类型的遗址和宋代窑址十余处,并逐步调查了全省的古代窑址,初步摸清了越窑、瓯窑、德清窑、婺州窑等窑系的分布情况和器物特征。1958年沙先生亲自组织人员,对浙江省历年所得考古资料加以整理,编辑出版了《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并亲自撰写前言,其中一些观点至今还有极大的学术意义。同时,沙先生撰写了《娄名盂考释》《配儿钩鑃考释》《南宋官窑修内司窑址问题的商榷》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其中1978年,在浙江绍兴城西南四公里处狗头山南麓出土配儿钩鑃两器,极为难得,可惜已经破碎。沙先生凭着自己在书法学、古文字学、金石学、考古学和历史学诸方面的极高造诣,就铭文、器物形制、出土地点,参照古籍记载,考定为吴器,并对两篇60余字的铭文做了首次考释,辨难解惑,令人折服。沙先生热爱党的文物事业,多方奔波征集流散文物为国家所有。经沙先生亲手征集的主要珍品有大量吴昌硕先生的书画作品、大批历代名家印章、举世闻名的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赵孟頫的《吴兴赋》以及海内孤本《世本集览》的征集和修补装订。《明史稿》经沙先生考证是万斯同所写,并向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推荐,成为天一阁藏书楼的镇楼之宝。

作为西泠印社社长的沙先生,对印社的恢复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国内外获得极高的声誉,这是构成沙先生生命光辉业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早在80年前,西泠印社首届社长吴昌硕先生就在自撰的《西泠印社记》中明确指出:“人以印集,社以地名。”沙先生正是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将之发扬光大,把搞好学术研究作为治社的核心。先生强调:西泠印社这块牌子,现在还很响,这很不容易,应该在学术研究方面多做一些。全国印社很多,我们是老大哥,老大哥应该带头搞学术研究。老大哥光年纪大没有用,不把学术研究搞起来是不行的,光刻刻写写,大家也会搞,这样的老大哥靠不住。关于学术研究,先生主张以印为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综合研究。他说:西泠印社与社会上一些团体不一样,是搞篆刻金石书画的,要以印为主,书画是附带的,而书画要与印有关。并进一步阐述:清朝时候,金石很吃香,印是金石的一部分。旧社会时,社会上瞧不起我们,认为篆刻是雕虫小技,因此我们称自己是金石家。金石家不一定是篆刻家。现在不同,篆刻家有地位了,不用冒人家金石家的牌子了。先生关于印学研究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印学概论》《印学史》《新安印派简史》《沙村印话》等著作中。为提高印社在国内外的声望和地位,增强学术研究的凝聚力,先生主张邀请国内外在书法、篆刻、金石、绘画研究方面有成就的著名学者如商承祚、蒋维崧、徐邦达等入社。

作为教育家的沙孟海先生待人挚厚,治学严谨,热爱教育事业,奖掖后学,是一位尊师重教可敬可亲的学人。无论是执教浙江大学、浙江美院等高等学府,还是对待与自己共事的年轻人、同事、少年儿童,皆诲人不倦,处处显示一位学问家的广阔胸怀。1936年,沙先生被潘天寿院长聘请任教浙江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课。在3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先生先后担任过本科生、进修生、研究生和国外留学生的书法技法、创作、书法史、书论、古文字学、篆刻、印学、史论等课程。在中国书法教授史上,其教龄之长、教授内容之多,实属罕见。所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都成为书坛中坚。沙先生重书品更重人品,对美院的教学,先生严格从三个方面加以督促:一、始终把道德学问和追求置于首位;二、尊重传统,重视基本功的训练,不轻言创新;三、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1980年,沙先生在北京治病期间,在病榻上还时刻关心着美院的教育之事,写给书法研究生班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一般学人,学好一种碑帖,也能站得住。但作为专业书家,要求应更高些。就是除技法之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理,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并强调“学问是终身之事”。这正是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书学印学思想之所以能精进不已而最终达到博大精深之奥秘所在。

十年动乱期间,沙先生曾经为印社吕国璋、朱关田、李伏雨诸先生上书法理论课。70岁的老人每晚从龙游路寓所走到湖滨书画社上课,授课结束后再走回去,而且没有报酬。沙先生关心培养青少年也是有口皆碑的。开元中学张维之,自幼喜爱书法艺术,她多次得到沙先生的指导,书法作品曾获“沙氏杯书法赛二等奖”。她立志要像先生一样,刻苦学习,提高书法艺术水平,报答先生的教诲之恩。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作为当代书坛泰斗、著名学者的沙孟海先生,在艺术、修养、学识、道德、文章诸方面的卓绝成就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尽言的,从这些零碎的记叙中,可窥先生人格力量、学者风范之一斑。先生匆匆离我们而去,但其未竟的事业后人将继续努力,传承发扬。先生对当代书坛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必将被载入历史史册。

先生的艺术永存!先生的精神永存!

本文选自:沙更世、沙茂世主编《二十世纪书法经典·沙孟海卷》,河北教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猜你喜欢

西泠印社书坛篆刻
上海西泠印社社员暨上海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书画篆刻作品展举行
西泠印社:老字号文化品牌的IP化之路
篆刻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西泠印社”文物首次在香港展出105件珍藏亮相
当代书坛二十家
当代书坛二十家
400万拍下徐悲鸿画作 买家付170万后神秘失踪被诉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