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鞭铜,门神兵器的进化史

2020-07-08龚剑

收藏·拍卖 2020年4期
关键词:史料

龚剑

鞭与锏,作为一种打击兵器,常被统称为鞭锏,首见于五代时期,沿用至清朝。而鞭、锏为众人熟知,是因为明清章回体小说《隋唐演义》中对唐初名将秦琼、尉迟恭的善使熟铜锏,他与罗成“传枪递锏”;尉迟恭善用铁鞭,与秦琼“三鞭换两锏”故事广为流传;鞭、锏的形象伴随秦琼、尉迟恭的门神身份,具有极其广泛的大众认知。

史料中的鞭锏

鞭作为军器首见于五代史料。《新五代史》载五代后晋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使人为大铁鞭以献,诳其民曰:“鞭有神,指人,人辄死”号“铁鞭郎君”。《宋史》载“宋初……继勋有武勇,在军阵,常用铁鞭、铁槊、铁槌,军中目为:王三铁”。后历代史料和章回小说中对铁鞭记载不绝。铁鞭不仅成为军将的重要武器,甚至成为一个外在的表现符号,以至于故宫南薰殿藏明宮廷绘画张飞都手悬铁鞭(图1)。

而锏(图2)作为军器,首先收入史料的是北宋曾公亮、丁度编撰的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里面记载:“铁鞭、铁简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图3)。上述史料可见,一是锏与鞭同源,锏极有可能是从鞭演化过来的,鞭为圆体竹节形,实际是将鞭体由圆柱改“柞四棱”,形如古代书简,故名。两宋、辽、金史料都用“简”字,后转为“铜”。另一方面,铁锏的制作已纳入官方管理,在军制中用量颇多,可谓盛行一时。

《武经总要》成书之时正是宋夏战争阶段,故其中记录北宋对西夏作战的细节较为可信。康定二年(公元1041年),西夏李元吴南下攻宋,鄘延路副总管任福率军与西夏军战于好水川,中伏,任福“力战,身被十余矢。有小校刘进者,劝福自免。福曰: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尔。挥四刃铁简,挺身决斗,枪中左颊,绝其喉而死”。宋将张玉为狄青部下,善使铁锏,宋史载:“遇夏兵三万,有驰铁骑挑战者,玉单持铁简出斗,取其首及马,军申因号曰张铁简”。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韩琦在宋夏战争不利后,在奏章中建言宋夏边境的“……本土厢、禁军内,选马上使鋸刀、枪槊、铁鞭、铁简、棍棒,勇力过人者为平晃指挥……”;从韩琦的奏章和文集中可知铁锏是马上骑兵所用军器,也是对阵西夏军的重要武器。不仅如此,史料显示南宋、金两期的军将仍旧大量使用铁锏,形制并已定型,甚至南宋宫廷赐物也使用铁锏。岳飞孙岳珂编撰的《金佗粹编》将岳飞生平传记资料加以汇编,载:“绍兴四年……十二月,大雪苦寒,遣赐器物宣抚问兼赐御札:战鞍、绣鞍各一对;龙涎香一千饼,龙茶一合,灵宝丹一合,铁简一对赐卿至可领也。”绍兴六年赐“赐银合茶药赐马鞍铁简”。

古物中的鞭锏形制

周纬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兵器史稿》的“宋短兵”一章中言:“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简唐代已广用之。”周纬先生的观点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是值得商榷的。徐州博物馆展陈一支四棱铁锏,展品标注为唐锏(图4)。其锏身四棱,锏身至尖收分,格為圆形,柄缠有丝绳,首为铁圆盘形。此锏的出现似乎能佐证周纬先生的论断,但是此锏本身就产生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目前尚未从史料中发现唐朝有铁锏的记录,加之博物馆未给出其出土来源,有很大可能性是征集品,其年代的准确性会打折扣;另一种观点认为史料虽然无明确记载,但是不能否认晚唐出现锏的可能性,史料显示晚唐五代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鞭,安重荣号“铁鞭郎君”,证明晚唐时期鞭已经出现在军中,从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至公元960年宋朝立国只有53年的时间,北宋初期史料中已经大量出现了鞭。锏,故晚唐时期出现锏具有极高的合理性。唐朝是否存在鞭锏?只有等准确的考古资料才能说明,至少目前没有准确的唐朝鞭、锏考古实物被文博界公布。现今史料和考古都不足以支持周纬先生观点。

两晋和唐史料中提及“铁鞭”,此时的铁鞭指铁马鞭。《资治通鉴》载武则天训狮子骢时言:“妄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禍,三匕首。”此铁鞭应是铁马鞭,铁马鞭出现于两晋,是因为两晋时期具装铠盛行,软质马鞭已经无法鞭挞着甲的马匹,故硬质铁马鞭诞生,早期铁马鞭应该较细,后逐渐增放大,成为武器。唐朝硬质马鞭在韩干的《牧马图》中有较为清晰的表现(图5)。

两宋史料大量记载了宋鞭锏的实例,但是较为遗憾的是目前文博系统也未能明确给出两宋鞭、锏考古实物。对两宋鞭、锏的认知更多来自宋画和石雕。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北宋《道藏墨宝》绘画中有相当数量的鞭的形象(图6、7),仔细观察,会发现鞭在器形上有细微差别,图6的鞭体是直圆柱体,鞭体有圆节,节的间距较大,鞭有格,柄首粗类似茄子形,柄首段有茎孔用于穿手绳;图7的鞭体成竹节状,逐渐向尖收分,格为柿蒂形,柄似茄子形,柄首茎孔穿手绳悬挂。从图像上看,宋鞭器形至少在刃体上是有明显的两种风格,后世铁鞭都足延续此种形制。山西地区近年考古中发现了大量金朝墓葬,墓中武士砖雕中有多种兵器,是研究金朝武备的重要依据。较为有代表性的是平阳砖雕(图8),从金朝砖雕中见武士都是骑马持双鞭,与宋史、金史中记载的细节完全一致。

国内一支带铭文的锏颇为值得研究,这只锏藏于福建博物院,该锏身篆铭文“靖康元年李纲制”(图9),李纲是两宋抗金名臣,曾在全军南下攻宋时亲率开封军民击退金兵。此锏并非出土实物,而是由中学教师林中宇捐赠福建博物院,林中宇姑父萧奇斌于1926年从古董商手中购得此锏,福建博物院因其锏出自福建,李纲为福建人,故根据铭文定此锏为宋锏。“李纲铜”格为小四辦柿蒂纹,手柄为红木雕刻螺旋纹,柄首呈长瓜形,整体风格更似明风格锏,与已知的宋锏图像和实物有明显差异。综合判断,认为此锏制作年代应该是明锏的形制,铭文属于寄托款。

辽鞭尚未有准确考古实物。国内文博系统无论是在学术论文和博物馆中都未曾公布辽锏实物,这一点颇令人深思。金朝铁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有展示(图10),金锏相对较多,藏品多由国内收藏家保存,金朝时期的锏身横截面为凹面菱形,锏身至梢收分,靠近格处多有刃夹,格中段较扁平,两翼收窄宽度略增,柄束为圆柱形,锏首为盔形,从部分保存良好的实物中能看出柄是呈茄子形。从辽金两朝的关系来看,金朝早期兵器都是来自于辽朝,《金史》记载“生女直旧无铁,邻国有以甲胄来鬻者,倾赀厚贾以与贸易,亦令昆弟族人皆售之”。从金朝崛起至灭辽建国仅用十一年时间,金朝早期的甲冑、兵器都是源自辽制,此种类型的锏究竟是不是金朝。笔者认为辽朝锏应该是此种风格,差异不会太多。从现有的实物来看,北宋、金两朝的锏风格极为相似,盖因两国交兵,武备风格有明显的相互交融。

重甲战备促使鞭锏盛行

鞭、锏盛行于五代、宋、辽、西夏、金,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辽、金、西夏发展出重甲骑兵,两宋发展重装步兵。《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藏辽代木棺墓门中就绘制有辽重甲骑兵图像,甲骑中持一面绘制有苍鹰的军旗,人马皆披铠甲。《宋史》载西夏骑兵惯披“重甲…皆冷锻而成,堅滑光莹,非劲弩不可入”。这个阶段中国甲冑发展到了高峰,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制作数量都是前所未有的,北宋神宗朝时期,王安石推荐沈括兼管了北宋军器监。经过沈括的刻苦经营,在短时期内,武器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显著提高。为了制造“柔薄而韧”的铁甲,他发展了甲片的冷锻工艺,进一步提高甲冑防护力和减轻重量,军器监在沈括的掌管下,制造的军器“足可数十年之用”为宋军提供了充足的物质资料。金史和辽史虽无详细记载军械装备数量,尤其是金军连年持续攻宋,军器数量不会低于宋军的储备。

由于重甲对军将身体的保护,使刀剑、长矛的伤害能力下降,重型打击类兵器自然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明代武术家程宗猷之侄程子颐编撰的《武备要略》深刻地解读了鞭锏克制铠甲的作用:“单刀轻利,用者使捷,若遇坚甲之兵,难制胜矣…快马轻刀,极其便利。何以鞭为,第刀只可敌无甲之兵,若遇铁骑重甲,非鞭不可…若遇坚甲,连架击之,无有不毙者,且利于马战”。程子颐在编辑“鞭说”中说:“夫鞭之用,莫究其所自。而敬德之鞭,亦不见于史传。予少时甚慕焉,遍仿不得其传”,说明鞭锏在明代军制中已经式微,军阵所用的鞭锏技术在明代明显退化,也间接显示明军对手瓦刺、鞑靼的甲冑已经退化。宋、金时期鞭锏的技法至今已经完全不可知,明朝中期时已经极少有人能有较好的鞭锏技,以至于程子颐遍访不得,后跟随程宗猷(冲斗)学习刀术,才领悟“一日习单刀于冲斗公,得其法,则知刀与鞭大同小异也”,在《武备要略》中记录其演习的鞭法。

鞭锏的余晖

元朝国祚不足百年,其军器形制更为复杂,至今未见有明确元朝鞭锏实物。但是元朝遗存至今的石雕、绘画较多,从图像中也能对元鞭锏有所了解。居庸关云台是元代重要佛教遗迹,其中东方持国天王随扈手中持一竹节鞭(图12);人绘《下元水官图》中神将悬于腕上的竹节鞭(图13),这些图像的元竹节鞭都是柄为茄柄,柄中有茎孔栓手绳,鞭体无格,鞭身呈竹节形,整体形制上仍旧趋于宋制。

明朝诸多兵书中都不再记载军队使用鞭锏,但是明军中的将领仍旧是有部分善使鞭锏。《崇祯长编》载总兵尤世禄言:“索祯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套部大举犯宁夏,声势甚迫。套憨(汗)干儿骂披戴金龙盔甲,骑红沙战马,直当阵前对臣坐纛冲入,臣持铁简(铜)迎战,击之坠马,左右丞前斩首,并盔甲什物尽皆获之”;明朝还将铁鞭作为宮廷御赐物:“索祯二年,……赐御马百,太仆马千,银铁鞭五百”,明朝遗存至今的锏数量尚多,多为圆盘、柿蒂纹两种格,锏尖多塔形,锏身的凹槽不再贴边,柄为橄榄形,锏首为瓜形,部分锏格前有睚眦。(图14)

至清代时,军营中重新将鞭锏纳入军器,乾隆朝时期编撰的《皇朝礼器图式》中明确绘制了“健锐营鞭”“绿营双锏”,其鞭锏形制与前朝相似,出于大规模装备需求,柄首为铁质多面体。清代史料显示,清军使用鞭锏多为步军,骑兵反而不再将其作为主武器。清代民造鞭锏也较多,多装饰龙头,整体审美水准不高。

随着清代火器的发展,鞭锏还发展出一冷热兵器结合的产物“雷火鞭”(图15),徐州博物馆藏品就是此种典型器,此种鞭锏中空,灌入火药和铅子,格附近有引火孔,整体类似一手铳,临敌时先引发火药击发,击发后仍可作为鞭锏使用。

至此,随着热兵器时代的到来,鞭锏已不再是军阵之器的主角,而是随着戏曲、小说以及民间版画的盛行,鞭锏作为尉迟恭、秦琼两人的兵器,在两位将军后受封为门神后,持鞭锏的形象成为中国特有吉祥符号,鞭锏也成为国人心中的神将之器。

猜你喜欢

史料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史料实证精神的培养
少说否定话
基于史料实证的历史深度学习——以《“鼎卦”的历史智慧》一课为例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善用乡土历史资源 提高史料实证素养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运用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