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套灌区番茄微咸水灌溉定额探讨

2020-07-08李金刚王少丽何平如高鸿永黄永平

水土保持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咸水盐分淡水

李金刚, 王少丽, 何平如, 高鸿永, 黄永平

(1.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 南京210098; 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研究所,北京 100048;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陕西 杨凌 712100; 4.盐碱地改良研究院, 内蒙古 五原 015199; 5.巴彦淖尔市水利科学研究所, 内蒙古 临河 015000)

义长灌域位于河套灌区巴彦淖尔盟境内,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油和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农业灌溉主要依赖渠引黄河水,其次为地下水。2010年黄委会对引黄河水量实行定量管理[1],义长灌域用水矛盾凸显,经渠道引黄水量无法满足传统农业的灌溉需要,迫切需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新技术、开发利用非常规灌溉水资源,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河套灌区得天独厚的海拔高度和光照条件,有利于番茄糖分的积累,优良的土壤和洁净的空气成就了番茄的极致口感和优异的营养品质,“河套番茄”正逐步成为灌区重要的经济作物,然而,日趋减少的引黄河水量威胁着灌域番茄种植业的发展,因此,开发利用非常规灌溉水资源对河套灌区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义长灌域气候干旱少雨、蒸发强烈,浅层地下水受表土蒸发的浓缩作用,矿化度普遍较高,地下咸水、微咸水资源储量丰富。据统计,河套灌区浅层(深度10—40 m)地下水矿化度(TDS)均值为2.54 g/L[2],可开采量为16.6亿m3,其中矿化度为2~5 g/L的地下微咸水可开采量为7.21亿m3[3]。目前,国内外针对微咸水灌溉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表明,微咸水可以应用于农业灌溉,以减少淡水资源的使用,且适时适量利用微咸水不仅不会降低作物产量,相比旱作还会增加作物收益,另外,微咸水中某些矿质元素还能改善作物品质,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4-5]。

然而,由于微咸水本身携带有盐分,并且义长灌域干旱少雨且蒸发强烈的气候条件和地下水埋深较浅(年均2.1 m),不合理的微咸水灌溉很容易导致土壤次生盐碱化,威胁灌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国内外针对微咸水、咸水灌溉下的土壤盐分运移和累积规律开展了了大量试验研究,发现在合理的灌溉制度和农艺措施下,不会造成土壤环境的进一步恶化[4-8]。灌溉水含盐量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最基本的条件,相对于淡水灌溉,较低浓度的微咸水或咸水灌溉不仅不会降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6,9-12],Abdel-Gawad 等[13]利用咸水灌溉番茄,研究发现相对于淡水灌溉,咸水灌溉可提高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含糖量,但果实大小会随盐分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Amnon 等[14]研究了微咸水灌溉对甜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发现利用电导率4.5 dS/m的微咸水灌溉不会影响甜瓜的产量和品质,但当微咸水电导率增加到7 dS/m时,甜瓜产量和品质均下降。万书勤等[15]连续3 a(2003—2005年)研究不同盐分浓度的微咸水和不同土壤基质势控制水平对滴灌番茄的地下、地上部分生长及产量影响,试验结果发现微咸水电导率在1.1~4.9 dS/m时,对番茄根干质量密度、根长密度、最大叶面积指数、总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等都没有明显的影响,且不同盐分浓度间没有显著的交互影响。

目前,应用张力计控制地下一定深度的土壤基质势指导灌溉逐渐普及[16-18],但在西北内陆干旱地区针对番茄等作物在张力计指导下的微咸水单次灌水定额研究相对较少,由于义长灌域是河套灌区在气候、土壤、地下水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本试验拟在义长灌域以番茄为供试作物,研究在浅层地下微咸水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定额对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土壤盐分的分布累积规律,以期对河套灌区微咸水滴灌番茄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田隶属内蒙古“蒙草五原盐碱地改良研究院”(108°12′15′′E,41°3′1.2′′N),位于河套灌区腹地,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176.40 mm,主要集中在7—9月,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 056 mm,灌域多年平均引水量14亿m3,降水与蒸发是影响义长灌域地下水补给和排泄以及土壤盐渍化形成的主要气象因素。试验区土壤分层现象明显,自地表向下100 cm土体依次分布壤土(0—20 cm)、壤质砂土(20—60 cm)和砂质壤土(60—100 cm),具体土壤性质见表1。

表1 试验区土壤类型

从图1可以看出,番茄生育期内试验区地下水埋深变化幅度为2.46~3.5 m,平均埋深2.79 m,在番茄生育期内平均矿化度为3.0 g/L;番茄生育期期内5—9月浅层地下水矿化度在3.0 g/L左右波动,变化幅度不大。试验用微咸水直接采用当地浅层地下水(Cl·SO4-Na型),试验用淡水采用引黄河水(年均矿化度0.502 g/L)。试验用微咸水和淡水具体组成见表2。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两个灌溉水矿化度水平3.02 g/L(W)和0.50 g/L(D),根据试验区的最大日蒸发量(9.8 mm),试验拟定淡水膜下滴灌的灌水定额为20 mm,微咸水对应4个单次灌水定额20,30,40,50 mm,分别对应WH1,WH2,WH3和WH4处理,每个试验处理设置3个重复,各试验小区面积为360 m2(40 m×

9 m)。当陶土头埋设在膜内滴头下20 cm深处的张力计指示相应土壤基质势达到-25 kPa时,立即按试验设计的灌溉定额灌溉1次,当番茄进入成熟期时,停止灌溉,以防番茄果实感染脐腐病等造成减产。

图1 番茄生育期内试验区地下水埋深和地下水矿化度水平

表2 灌溉水组分特征

供试番茄品种为金野1号,生育期历时135 d。当室内番茄幼苗培育到“六叶一芯”状态时移栽至野外试验田。试验于2018年4月18日进行春耕,5月10日施入基肥、平整试验田并起垄覆膜,垄宽90 cm,垄高10 cm,地膜采用白色聚乙烯塑料薄膜,膜宽100 cm,膜厚0.005 mm。5月13日利用黄河水进行储水灌溉(滴灌水量为250 mm),5月14日破膜点穴移栽,番茄移栽的株距为30 cm,行距为40 cm,番茄种植模式为一膜一带两行(株距和行距同当地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种植模式,见图2)。田间试验施入的基肥为磷酸二铵(DAP:18% N,46% P,0% K)225 kg/hm2,硫酸钾(50% K2O)45 kg/hm2,此外,番茄生育期内随水追施尿素(46.2% N)3次,硫酸钾(50% K2O)1次,每次追施尿素定额为60 kg/ hm2,追施硫酸钾定额为45 kg/hm2。自2018年8月27日开始分批采摘番茄红熟果实,至9月25日收获完毕。

图2 田间试验番茄种植模式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试验田内埋设时域反射仪(TDR)配合取土称重法监测距滴灌带不同位置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含量,记录各试验处理的灌水量,分别于移栽后1周和2周统计各试验处理的幼苗成活率。在每个试验处理内随机选取5株番茄植株,挂牌标记,每间隔7 d观测记录一次番茄植株的生长指标(株高和茎粗)。自番茄成熟期开始统计主要的产量构成要素(红熟果株数、单株红果数和单果质量),统计各试验小区的番茄红熟果实产量,按各试验小区面积估算对应试验处理单位面积(1 hm2)番茄产量。

(1)

式中:Y为单位面积(1 hm2)番茄产量,1 000 kg/hm2;y为试验小区实测番茄产量,1 000 kg/(360 m2)。

待番茄红熟后,各试验处理随机选取3 kg左右红熟果实检测主要品质要素(可溶性固形物、红色素、总糖和总酸),其中可溶性固形物和番茄红色素指标分别采用折光率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酸和总糖分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Lane-Eynon法测定。

根据Hernández等[19]研究显示,番茄口感风味指标TI越大,直接食用的口感越好。采用下式计算番茄果实口感风味指标:

(2)

式中:TI为番茄果实口感风味指标;SC为番茄果实总糖含量(%);AC为番茄果实总酸含量(%)。

在番茄幼苗移栽前及番茄收获后,分别在距滴灌带0,22.5,45,75 cm处设置土样点,各取样点在竖直方向上距地表0—40 cm内每10 cm取一个土样,距地表40—100 cm内每20 cm取一个土样,将从田间取回的土样经自然风干后碾压过2 mm孔径标准筛,将过筛后的土样与去离子水按土水质量比1∶5搅拌混合,振荡离心后,取上清液,用雷磁PHS-25台式数显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测定相应pH值,用雷磁DDSJ-308 A电导仪(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上海)测定电导率EC1∶5。根据试验率定结果,土壤含盐量(SC)与浸提液电导率(EC1∶5)可通过如下公式进行换算[3]:

SC=2.7623×EC1∶5+0.0642

(3)

式中:SC为土壤含盐量(g/kg);EC1∶5为检测得到的电导率的(mS/cm)。

膜内各层土壤积盐量按下式计算:

(4)

(5)

(6)

膜外各层土壤积盐量按下式计算:

(7)

统计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及试验各处理的单位面积(1 hm2)农田投资/花销(包括滴灌带费、番茄苗费、化肥费、农药费、地膜费、机械作业费、田间管理费、水资源费、电费),根据2018年番茄市场单价(1 500元/1 000 kg)计算单位面积(1 hm2)农田总收入,根据总收入减去总投资得到净收入,利用总投资除净收入得到相应的经济费用比。

1.4 数据分析

利用软件Excel 2016进行数据整理和绘图,采用AutoCAD 2016绘制番茄种植模式图,利用SPSS 20.0进行番茄幼苗成活率、植株生长指标、番茄产量构成及果实品质指标的显著性分析,取显著性水平为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番茄膜下滴灌灌溉结果

单次浅层地下微咸水灌水定额不同,直接导致番茄根区土壤达到设定基质势(-25 kPa)的频率不同,因此由张力计指导的灌溉定额产生差异,2018年番茄膜下滴灌灌溉结果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淡水灌溉处理的灌溉定额最小为240 mm,微咸水灌溉的灌溉定额均不小于280 mm,且灌水定额越大,番茄全生育期灌水总量越大。相对于DH1处理,WH1处理全生育期灌水量增加16.67%,这可能是由于番茄幼苗期需水量大,而微咸水相比淡水含有更多盐分,相同灌水定额下,微咸水处理的土壤基质势变化频率更高,张力计更容易达到试验设定的目标值-25 kPa,由此指导的灌溉频率增大。番茄各生育期中,幼苗期相对其他生育期灌水量最大(120~150 mm),这是因为番茄幼苗期历时最长,幼苗期试验田蒸发蒸腾作用相对其他生育期更强烈,番茄植株需水量更大。各微咸水灌溉处理在番茄生育期内的灌水总量相差较大,随着地下微咸水单次灌水定额从20 mm增加至50 mm,全生育期灌溉次数减少但灌溉定额增加。

表3 田间试验各处理实际灌溉量 mm

注:“5-14—6-22”表示2018年5月14日—6月22日,其他类推。

2.2 微咸水膜下滴灌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2.2.1 微咸水灌水定额对番茄成活率的影响 由于番茄耐盐性较弱[20-21],地下微咸水中含有盐分离子,不合理的灌溉制度会增加番茄幼苗根区土壤盐分浓度,对幼苗产生盐分胁迫,影响移栽的幼苗成活率。番茄幼苗在5月14日的移栽密度为44 444株/ hm2,试验田移栽的番茄幼苗在移栽1~2周后的成活率见图3。番茄移栽一周后,各试验处理的幼苗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约为96%。但番茄移栽两周后,微咸水灌溉处理的幼苗成活率相对于淡水灌溉处理显著降低约6.38%~19.15%,且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番茄幼苗成活率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番茄栽培育苗的环境条件适宜,而自然环境的土壤水热盐等环境相对设施栽培育苗更恶劣,幼苗难以适应,不合理的灌溉模式将导致部分番茄幼苗死亡[22]。番茄幼苗移栽1~2周,WH3和WH4处理的成活率显著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番茄在幼苗阶段对土壤盐分环境敏感,第一次灌水后,WH3和WH4处理单次灌水定额大,向表层土壤带入更多的盐分,番茄已在一周以后开始对番茄幼苗产生胁迫,导致部分幼苗脱水死亡。另外WH1和WH2处理番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类似地,WH3和WH4处理番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但WH3和WH4处理相对于WH1和WH2处理成活率显著降低约11.49%。因此,为了保证番茄种植高产,需要在番茄苗期采用淡水灌溉等措施确保较高的番茄幼苗成活率。

注:不同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差异性显著(p<0.05),下图同。

图3 不同微咸水灌水定额对番茄成活率的影响

2.2.2 微咸水灌水定额对番茄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株高和茎粗是衡量番茄植株生长状况的重要形态指标,番茄植株的高矮和粗细状况直接影响了番茄的光能利用。据相关研究,番茄植株在花期株高和茎粗达到生育期内最大值[23-24],分析试验阶段各处理番茄植株在花期末(7月1日)的生长指标,结果见图4。由图4A可知,相同灌水定额(20 mm)下,微咸水灌溉处理的株高小于淡水处理;微咸水灌溉处理下,随着单次灌水定额的增大,番茄株高先增大后减小,WH3处理株高最大。这说明相同灌水定额条件下,淡水相对于微咸水更有利于番茄植株增高,微咸水灌溉条件下,单次灌水定额对番茄的株高影响显著,且当单次灌水定额达到40 mm时,番茄株高最大。由图4B可知,相同灌水定额下,微咸水处理的茎粗小于淡水灌溉处理;相同微咸水处理下,随着单次灌水定额的增大,番茄茎粗随之增大,这说明微咸水灌溉有利于番茄茎粗的增长,可能是试验区浅层地下水中的部分离子促进植株茎粗的增长。该试验结果与翟红梅等[23]研究结果不一致,翟红梅等利用矿化度3.0 g/L微咸水灌溉番茄,结果表明番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分别下降44.1%,48.0%,55.6%,造成不同的可能原因是翟红梅等种植番茄采用的是基质栽培方式,而本试验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土壤栽培。

图4 不同微咸水灌水定额对番茄株高和茎粗的影响

2.2.3 微咸水灌水定额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微咸水相对于淡水一方面向土壤中携带了更多的盐分,对植株根系产生盐分胁迫,不利于根系吸水,另一方面微咸水中的部分盐分离子会对番茄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产生积极作用[15,25-26]。番茄产量及产量主要构成因素见表4。微咸水膜下滴灌的番茄收获株数相对淡水滴灌处理下降7.5%~20%。淡水灌溉处理的单株果数最少,单果均重最大,微咸水各灌溉处理的单株果数没有显著差异,但单果均重随着单次灌水定额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当微咸水灌水定额为30 mm时,番茄单果均重达到最大值50.75 g,这说明灌溉水中盐分含量同时影响番茄的单株果数和单果均重,微咸水中可能含有某些微量元素能促进番茄开花坐果,试验区地下矿化度为3.0 g/L左右的微咸水有利于提高果实缔结率,另外,浅层地下微咸水在一定灌水定额范围内提高番茄果实的物质含量,但其单次灌水定额对番茄单株果数无显著影响。WH2处理番茄产量最高为68 630 kg/hm2,WH1处理和WH2处理相对DH1处理产量分别提高6.85%,9.86%,而WH3处理和WH4处理相对DH1处理产量分别下降5.91%,9.19%。这说明年均矿化度3.0 g/L的地下微咸水在一定灌水定额范围内能增加番茄产量,提高单位面积农田产出。该结果与Karlberg等[27]在南非用滴灌方式进行微咸水和咸水灌溉试验得到的结果一致,他们研究发现适宜灌溉制度下,微咸水和咸水灌溉番茄的产量均高于平均产量。但是,万书勤等[15]研究发现盐分浓度(1.1~4.9 dS/m)和土壤基质势(-50~-10 kPa)对番茄产量影响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万书勤等在番茄缓苗阶段采用淡水灌溉,而本试验在番茄缓苗阶段即采用地下微咸水灌溉,对番茄苗期的成活率影响较大。此外,微咸水灌溉处理的灌溉水分生产率随着单次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减小。从提高番茄产量的角度考虑,本文建议试验区浅层地下微咸水的单次灌水定额为30 mm。

表4 番茄产量构成指标

注:不同字母表示各处理间差异性显著(p<0.05),下表同。

可溶性固形物、番茄红素、总糖、总酸是评价番茄口感风味与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19,28-29],通过对膜下滴灌各试验处理的番茄红熟果实进行采样分析,其主要品质指标分析结果见表5。淡水灌溉处理的番茄可溶性固形物、红色素和总糖含量最少,但总酸含量最高,口感风味指标最大。淡水灌溉处理对应番茄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口感风味指标与其他微咸水灌溉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浅层地下微咸水灌溉处理对应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和口感风味指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可溶性固形物、红色素和总糖含量随着单次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加,总酸含量随单次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减小。番茄果实的口感风味指标随着微咸水灌水定额的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试验条件下微咸水单次灌水定额达到30 mm时,番茄口感风味最佳。这可能是由于微咸水中含一些微量元素有利于可溶性固性物、番茄红色素和总糖的形成。以上研究结果与Abdel-Gawad等[13]研究咸水灌溉得到的结果相符合,Abdel-Gawad等认为一定量的咸水灌溉可提高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由以上分析可知,适当提高微咸水灌水定额可以改善番茄果实的品质。

表5 番茄主要品质指标

2.3 微咸水灌水定额对土壤盐分累积规律的影响

微咸水相比淡水含有更高的盐分含量,在滴灌过程中,灌溉水既携带了盐分进入膜内表层土壤,又增加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稀释了表层土壤溶液的盐分浓度,随着灌溉水入渗形成湿润峰,膜内土壤中盐分随湿润峰运移至膜外和膜内深层土壤。对番茄整个生育期内的盐分积累情况进行的定量分析结果见图5。番茄生育期内膜下滴灌各试验处理在0—100 cm土体均积盐,淡水灌溉处理各层土壤积盐量均小于微咸水灌溉处理,在表层30 cm土体内,各试验处理膜内积盐量均小于膜外;微咸水灌溉处理的膜内0—80 cm土壤积盐量随着灌水定额增加先减小后增加,且当微咸水灌水定额达到30 mm时,膜内0—80 cm土壤积盐量最少,这说明,微咸水灌溉不仅能淋洗表层土壤盐分,还会携带盐分进入农田,当微咸水单次灌水定额小于30 mm时,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大于灌溉水本身携带盐分的影响,当微咸水单次灌水定额大于30 mm时,微咸水灌溉对土壤盐分的淋洗作用小于灌溉水本身携带盐分的影响。另外,膜外0—60 cm土壤积盐量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增大,这主要是由于膜内表层土壤盐分随着湿润峰向膜外迁移,膜外底层土壤盐分因表土蒸发随水分向地表迁移,均在膜外地表积聚。相对于表层土壤,膜内、膜外80—100 cm土壤盐分变化较迟缓。由于淡水滴灌和微咸水滴灌均会造成0—100 cm土体积盐,为了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需要在番茄非生育期引入黄河水补充灌溉,以淋洗土壤盐分,维持农田土壤盐分平衡。为了减少微咸水灌溉下番茄生育期内0—100 cm土体积盐,本文建议试验区浅层地下微咸水的单次灌水定额为30 mm。

本研究监测时间较短,在后续研究中应该考虑不同的土壤基质势控制水平,综合分析试验区浅层地下水的矿化度变化规律,设计不同轮灌/混灌制度,对各层土壤盐分进行长系列监测,探究土壤盐分与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响应关系,为合理调控地下水位、科学制定区域“井渠结合”制度提供更加充实的理论基础。

图5 不同土层土壤积盐量

2.4 番茄微咸水膜下滴灌经济效益

由于河套灌区目前主要采用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方式种植番茄,本文引入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方式与本试验各处理进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结果见表6。相对于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膜下滴灌的单位面积总投资均减小,而且,微咸水膜下滴灌的单位面积总投资小于淡水滴灌,这主要是因为试验取用的淡水来自储存的渠引黄河水,结合淡水膜下滴灌定额得到引黄河水的水资源费为600元/ hm2。净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的单位面积净收入最高为93 610元/hm2,其次为WH2处理,WH4处理净收入最低;相对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淡水滴灌处理净收益减少11.72%。微咸水滴灌处理对应净收益随着单次灌水定额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且当灌水定额为30 mm时,净收益达到最大值,WH2处理相对淡水滴灌处理净收益增加11.73%,但相对于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净收益降低1.37%。WH2处理对应的经济费用比最高为8.48,相对于淡水滴灌和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分别提高14.14%,7.36%。

从净收益结果来看,延用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最佳,但WH2处理相对黄河水地面灌溉的净收入仅减少不足2%,略次于传统灌溉模式。导致微咸水灌溉模式净收入小于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模式的主要原因是番茄幼苗移栽后,在幼苗期即采用微咸水灌溉显著降低了番茄幼苗成活率(不足移栽密度的90%),而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模糊在移栽后及时采用淡水(黄河水)进行地面灌溉,番茄幼苗成活率约占移栽密度的95%,若能在番茄苗期采取诸如淡水灌溉等适当措施提高番茄幼苗的成活率,生育后期采用微咸水灌溉(灌水定额为30 mm),将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农田番茄产量和净效益。另外,采用膜下滴灌模式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番茄种植密度,从而增加番茄产量。因此,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实施科学的种植模式及农艺措施,微咸水膜下滴灌番茄对应的净效益可以超过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模式。

表6 经济效益分析

3 结 论

(1) 番茄移栽两周后,微咸水灌溉处理的幼苗成活率显著降低,相对淡水滴灌下降约6.38%~19.15%,且在收获期微咸水膜下滴灌的番茄收获株数相对淡水滴灌下降7.5%~20%。

(2) 微咸水膜下滴灌条件下,当单次灌水定额达到30 mm时,番茄产量最大,相对淡水滴灌处理提高9.86%。

(3) 微咸水灌溉对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口感风味指标影响不显著,总酸含量随单次灌水定额的增加而减小,当微咸水单次灌水定额达到30 mm时,番茄口感风味最佳。

(4) 番茄生育期内膜下滴灌各试验处理在0—100 cm土体均积盐,且当微咸水灌水定额达到30 mm时膜内0—80 cm土体积盐量最少。为了防止农田土壤次生盐碱化,需要在番茄非生育期引黄河水补充灌溉以淋洗土壤盐分。

(5) 当微咸水单次灌水定额达到30 mm时,净效益最高,且最高净效益相对淡水滴灌提高11.73%,但相对传统黄河水地面灌溉降低1.37%,微咸水膜下滴灌番茄需要在苗期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移栽幼苗的成活率。

(6) 本试验建议在义长灌域,结合张力计指导膜下滴灌(控制滴灌带下20 cm处土壤基质势下限为-25 kPa),取用当地浅层地下微咸水灌溉番茄的单次灌水定额为30 mm,番茄生育期内累计滴灌10次,并于番茄收获后当年秋季或次年春季引黄河水进行储水灌溉以淋盐保墒。

猜你喜欢

咸水盐分淡水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鲸豚趣多多之它们爱淡水
跳到海里喝淡水
聊城市地下咸水地质特征与综合开发利用分析
惊险!大胆蜗牛鳄口脱险
长期膜下滴灌棉田根系层盐分累积效应模拟
摄影欣赏
微咸水滴灌能提高红枣果实品质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
基于PLSR的陕北土壤盐分高光谱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