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猪”与“家猪”的意象

2020-07-06孟培圆

青年生活 2020年21期
关键词:王小波野猪庄园

孟培圆

一、猪文化的形成

猪从远古到现代一直与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国最早开始驯化猪,中國养猪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而后在亚洲地区都出现了被驯化的猪。与此同时,野猪也一直存在于山林之中。长时间人与猪的“共同生活”,猪也在各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如在中国古代,北斗七星被称为彘星,彘是大猪的意思[6],《春秋说题辞》写到:斗星,时散精为彘,四月生,应天理。[7]而在大汶口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北斗与猪的印记。在日本,野猪被称为“猪”,而家猪则被称为“豚”。野猪被认为是勇猛无畏的,如“猪突”在日本是一种大无畏的冲锋方式,而家猪则被认为是不聪明的,愚笨的。日语里,对外人谦虚的称呼自己的儿子为“豚児”,和中国的“犬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欧洲文化中,对于野猪是有着敬畏之心的,当然他们把野猪更多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对手”。在“欧洲文明源头”的希腊文化中,很多英雄都是死于野猪獠牙之下,比如阿卡狄亚的英雄安凯俄斯。而狩猎野猪成为了英雄的英勇事迹,如在希腊神话《卡吕冬狩猎》中年轻有为的卡吕冬王子梅列阿格罗斯召集各城邦的英雄来消灭狩猎女神阿尔忒休斯降下的怪兽野猪。而对于家猪也更多带有贬义,如PIG在英文中不仅仅指“家猪”这种动物,也指令人讨厌、贪吃、让人感到不快的人。

到了现代,文化的发展赋予了猪更多的含义。尤其是在文学中,“野猪”和“家猪”也开始被用来代表两种人:野猪被认为是更加真实的,更有生命力的代表;家猪则被用来隐喻某种被现代社会所异化的人,这种人奸诈,狡猾,虚与委蛇,为了顾及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等等。

而在野猪和家猪之间又存在转换的关系,家猪朝着野猪的方向发展是对桎梏的反抗,野猪开始变得像家猪一样,则是平庸,贪婪和狡诈的开始,甚至是猪会变得越来越像人,到达了异化的极端。由此,文本也达到某种隐喻和讽刺的目的。

不停转换角色的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最著名的一篇文章,它以文革时期的我下乡插队时的故事为叙述主体,讲述了一头不按规则生活,潇洒自如,特立独行的公猪。这猪与别的猪不同,别的公猪要么被劁掉,要么成了种猪。而他吃着最好的糠,没事就去别的村寨找喜欢的母猪,还可以自由的学汽笛叫。

终于到最后老乡忍不了了,他们要收拾这头特立独行的猪。而猪也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跑出了包围圈,最后我再见到这头猪的时候,它已经长出了獠牙,变成了一头野猪,虽然认识我却不容我走近了。

在这个故事中,很明显家猪逐渐地变为了野猪,而王小波对于这种变化是持赞同态度的。这种变化所需要的条件有这么几个:不能被阉掉、足够聪明,向往自由。足够聪明和向往自由更多是形而上的一种表现,而最重要的其实是不被阉掉,它意味着不会被现代社会所压抑的生命力。

这在王小波的小说中也有很多表现,如在《黄金时代》的开头,王小波就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槌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捶不了我。

动物的性器官在王小波的文本中作为了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而生命力是一个不被社会所钳制,追寻自由的人所必须拥有的内在动力。

在王小波的《一直特立独行的猪》之前,匈牙利作者莫尔多瓦·久尔吉就创作了一篇脍炙人口的《会说话的猪》。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对专制体制和这种体制下某种人的讽刺,文章极富有黑色幽默感,讲了一只猪如何通过出卖同伴、搜集秘密、陷害上司等方法一步一步走上“领导岗位”的。

这只猪的变化历程影射了某种体制下人的异化。猪从开始有了姓名,到吃自己同伴的肉,最后甚至想要娶女主管为妻,性格也变得愈发扭曲和畸形。而这种扭曲和畸形的心理变化所伴随的外形变化就是猪到人的变化,猪开始修剪自己的鬃毛,开始穿西装打领带,还学会了开汽车。作者用外形的异化来反映内在的扭曲,尤其是让猪变成人可以说是让人拍案叫绝。

如果说王小波是向右拐,让猪奔向了真实、生命力和自由。那久尔吉便是向左拐,让猪朝着人的虚伪、狡诈和阴险的黑暗而去了。虽然故事的叙述方式不同,结果不同,但他们所表现的内核是相同的。而野猪—家猪—人的结构内核也浮现了出来:人从真实和有生命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下被压抑,从而走向了扭曲和异化的极端。

《动物庄园》中的猪在更是在这方面做到了淋漓尽致。其中分别写了四头猪,老少校是“动物主义”思想的提出者,雪球和拿破仑是庄园革命的领导人,声响器是拿破仑的忠实支持者。

庄园从一开始就成了猪们的舞台,从开始的老上校提出了“动物主义”思想,领导动物们奋起反抗。到庄园成为了雪球与拿破仑的角斗场,拿破仑最终驱逐雪球。还有声响器不停地为拿破仑作宣传,获取其余动物的信任。整部《动物庄园》甚至可以被称作“肥猪窃国记”,至此,猪在文学中已经被“拔高”到了无可匹敌的地步,其中的猪已经不再是如《会说话的猪》中的一个主管,而是可以纵横捭阖历史的那群人。

二、为什么是猪?

1、猪的反抗

这里所说的猪,指的是家猪,野猪在文化中的象征一直是稳定的,而家猪则从日常的愚蠢,笨拙形象,变成了精明,狡诈,唯利是图的动物。这种变化,其实是异化的开始,而猪是最合适的动物。毕竟猪不论是在各种特性上还是习性上大都与人的差异相比于其他动物是小的,做实验最常用的两种实验动物便是白鼠和猪,且猪本身就属于被驯养了的动物,这类被人类驯化的动物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比如狗,比如牛等。文本都是先给了限定,猪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或者说大部分家猪不是这样的。《会说话的猪》所写的猪是为了反抗被杀掉,才将自己的会说话的本领暴露出来。《动物庄园》中的猪也是如此,为了反抗农场主的不平等对待。

而猪在日常中所扮演的角色是“被宰杀”的动物,这种动物从一出生开始它的作用就是养肥了杀掉吃肉,这在某些方面就与那些被压迫和被奴役的群体形成了一致性。而其他几种常见动物在文本中则不是如此,狗大都是作为“守卫者”存在,牛和驴作为“承担者”,猫更多则是浪漫的。

所以猪的反抗一开始就带着某种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猪的反抗也本身就带着某种意味,这种反抗在一开始是纯洁的,只是为了活命或者活的舒服一点。但这种反抗一旦真正获得权力,那异化便开始了。

2、猪的异化

如果说反抗的使命让猪从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开始担任这一“丑角”。那真正让它异化,变得如同“人”一样的因素,便是贪婪。

我们需要先认定人为什么会异化,在笔者认为,人异化的核心是欲望的推动,而现代社会由于温饱的解决,不再为物质的温饱感到担心。于是精神需求开始增加,而一旦需求被满足,就又会出现更大的需求。工业社会将这种循环变得越来越频繁,于是欲望则开始指数级的增长。

猪是贪婪的,这种无止尽的欲望可以使得一个本来愚笨的动物,变得十分狡诈、阴险。这在《会说话的猪》中也有体现,猪很费劲才能理解“辩证地”是什么意思,他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写“辩证地=只要好的”。而在无数次这样的“磨炼”之中,猪也变得越来越“聪明”了。

野猪—猪—人的结构,其实很好的阐述了人的演化。这和福柯的权利话语有着共通之处,从野猪到猪是身体被规训,如同古代的酷刑。而从猪到人则是意识被规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猪终于一步一步异化成了“人”。

雷军有一句名言:风口能让猪也飞起来。而在这些文本中的猪,我们也可以得出差不多的结论:欲望能让猪也统治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 [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2]艾晓明,李银河.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 [M].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久·莫尔多瓦,曹慧清.会说话的猪 [J]. 世界文学,1980 (3).

[4]王小波.王小波小说全集,黄金时代 [M].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5]奥威尔.一九八四 动物农场 [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6]象形字“彘”意思是被射入箭的野豬,下方的“矢”与两边的“匕”表示武器插入了野猪身体之中.

[7]意思是:北斗为猪的化身,猪四个月生产,正好对应四季,即天理。《春秋说题辞》为汉无名氏撰。谶纬类典籍,《春秋纬》十四种之一。亦名《春秋纬说题辞》,宋均注。宋以后散佚。泛论六经的意义、旨要,似为《春秋纬》的概论或序言.

猜你喜欢

王小波野猪庄园
萌萌的小野猪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众声喧嚣,再读一读王小波
奇怪的庄园
似水流年
皱眉人
智慧的野猪
动物庄园
印度KL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