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机制及路径研究

2020-07-06邱雪茹

青年生活 2020年21期
关键词:竹海贫困村景区

邱雪茹

一、引言

旅游扶贫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旺盛的发展活力以及产业联动效应。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的工作实施意见》并指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谋求扶贫工作新进展,以旅游业带动村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2015年9月,中央发文要求2020年之前建成15万个特色乡村旅游基地、300万家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人次超过20亿人次,行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惠及5000万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1200万贫困人口致富。2016年8月,国家旅发委发布《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按照旅游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呈现出四种发展类型:景区带动型、历史文化型、特色村寨型、休闲农业型。景区带动型以“开发一个景区,致富一方百姓”已成为旅游扶贫开发中最典型的模式。在精准扶贫视角下,景区联动周边带动乡村扶贫,这个“带”的功能如何体现?如何实现景区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扶贫?如何解决乡村旅游扶贫中类似“富强不扶弱”、“公地悲剧”问题?等等这些都亟待思考。本文以梁平区百里竹海景区建设带动周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为例,对以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机制及路径进行实证研究,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二、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内涵

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是乡村依托各自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前来旅游的客源,在核心景区周围或内部,直接或间接开展旅游服务。此概念涵盖两方面意义:一是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二是精准扶贫。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景区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最终实现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该扶贫模式由“点”及“线”再到“面”,在乡村旅游和景区发展的基础之上,贫困村、贫困户借助其整体发展资源优势,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获得长效扶贫的产业支撑,增加家庭收入,实现“造血式”扶贫脱贫目标。

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从精准扶贫角度来说,对于扶贫的对象、扶贫方式、路径,指向更为精准。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如何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实现系统化的“带”的功能关乎扶贫工作的推进和完成。因此,聚焦于“扶谁”、“怎么扶”、“怎么可持续地扶”,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还需要从机制、路径进行深层次的构建,即基于贫困村和景区这一空间关系来探讨它们之间的空间作用机制,从贫困村现状出发来探讨其旅游精准扶贫的动力发展机制,从“扶真贫、真扶贫”的角度来探讨贫困户的受益机制。

三、“百里竹海”核心景区建设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践探索

梁平百里竹海景区东西宽约3.5km,南北长约34km,总面积110平方公里,境域跨屏锦、竹山、新盛、袁驿等9个乡镇。依托“中国寿竹之乡” “中国森林氧吧”金字招牌,立足百里竹海35万亩成片竹林、100余个竹种类等优势,紧扣“百里竹海·康寿福地”景区定位,围绕“五湖四海”(“五湖”即明月湖、竹风湖、花石湖、猎神湖、观音湖,“四海”即竹海、寿海、琴海、蝶海)空间布局,按照五年规划、三期建设、分期呈现的建设时序,逐渐将百里竹海打造成集四季康养、山地运动、露营基地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借助核心景区,推进道路交通体系建设

核心景区建设,顺畅的交通网络是前提也是基础。梁平区百里竹海景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引领,围绕打造“田园新村的生态之路、交旅融合的休闲之路、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的定位,投资10个亿,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全力推进核心景区道路交通体系提档升级,利用两年时间完成了核心景区东坡、西坡、南坡三个入口道路体系、三条旅游主干道,以及水电气视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景区交通体系的优化升级,同时带动并推进了景区周边旅游干线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周边交通运输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形成安全畅通、服务优质的交通环境,甚至带动周边县道乡道提升建设等,形成区域内完整的旅游交通体系网:一是建成了49公里的一环路和93公里的二环路,两环连接,环环相扣,四通八达,形成回字型交通网络;二是提速农村联网公路建设,特别是贫困村、贫困组和相对贫困村的路网建设。全区“两环七射多联”交通大格局逐渐形成,路网密度达218.5公里/百平方公里,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让乡村与城镇、山里与山外、产地与市场连成了一片。

(二)景区发展推进配套设施建设,与周边乡村实现共建共享

旅游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包括景区内以及通往景区道路上的旅游厕所、问询中心、交通指示标识、停车场、游客中心、游览线路指引、旅游安全提示等服务设施。百里竹海核心景区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加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游览步行道、骑行车道、绿道、星级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景区的水电气视讯、旅游公共标识系统等基础设施配套沿路网延伸。核心景区内竹山镇上特色商业街、老鹰窝精品民宿以及周边乡村梁山驿、梦溪湉园、星空露营房车基地、重庆数谷农场、龙溪渔家、竹博园等多个景点实现了共建共享。

(三)景区促进游客需求,景区周边衍生其他旅游产业

核心景区建设,辐射带动了周边区域其他旅游产业发展。一是工商资本下乡,大力发展民宿、农家乐、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旅游形式产业,既补足了中、高端民宿、酒店的市场空白,形成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竹海民宿品牌,同时又使当地人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一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与产品开发联动、互动,为乡村旅游扶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调动当地老百姓主人翁意识,促使他们主动、积极融入整个景区建设之中。他们依托景区旅游资源,盘活既有资源,让闲置农房变特色民俗客房,农村田园变干净美丽景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竹鼎苑、竹编店、竹编屋、竹面铺等如雨后春笋蓬勃而生,在促进当地村民就地就近就业的同时,增加了财产性收入和务工收入。

(四)形成多层旅游圈层,实现从一枝独秀到全域联动的转变

以百里竹海核心景区为依托和龙头引领,周边各镇乡立足自身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基础,深挖各种旅游资源,以核心景区为中心点,联动周边乡村形成多层次形式的旅游圈层,实现了从一个核心景区到全域旅游热潮的转变。2019年全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8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51%、89.74%。建基础、搭平台,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有效巩固了精准脱贫成果。

四、从百里竹海景区建设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三大机制

(一)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空间作用机制

百里竹海景区与所带动乡村旅游的9个乡镇之间的空间关系,实际上就是点、线、面的相交、相接、重叠。从空间关系来看,在精准扶贫之前,九个乡镇中的贫困村贫困户和景区的空间关系多属于散点式的(见图1左),仅存在地缘上的毗邻,仍属于孤立发展的两个系统,贫困村不会从景区建设发展中受益。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改变了贫困村和景区的空间关系(见图1右),在这种新的空间关系中,贫困村和景区之间、贫困村与贫困村之间不再相互孤立的系统。贫困村和景区之间通过边缘效应、共享市场等多种途径发挥空间作用机制,最终形成一个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互惠互利的网格状系统。

(图1)贫困村和景区的空间关系

百里竹海景区建设过程中优化土地配置和旅游资源,因为边缘效应,各个镇乡包括贫困村乡村旅游和核心景区连接起来,在客源市场方面形成了共享,人流、物流、资金流定向性流入到猎神、天生等贫困村,在核心景区带动下从而盘活乡村旅游资源和市场。恰恰精准扶贫对发回执中边缘效应起到了更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国家政策带来的大量的人、财、物的支持,能够更好地整合旅游专用及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建设贫困村旅游项目。在边缘效应影响下,核心景区、外围景区以及原本与景区无关的贫困村等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信息、能量、人员、资金等资源的交换和流动更加频繁,从而使得在区域形成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网络体系,形成更为成熟的网络格状分布形态。

(二)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动力机制

精准扶贫视阈下贫困村乡村的旅游发展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由于多维因素的影响,来自不同层面的动力共同作用形成贫困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即贫困村脱贫的直接动力。梁平在旅游扶贫中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2个平台公司专门负责百里竹海景区开发建设;完善了区领导联系推进旅游重大项目责任制,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指导推动项目发展建设;统筹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宣传、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金融、电力、通讯等部门在推进全区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推动旅游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城区、核心景区和交通干线对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放手放权支持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历史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培育发展乡村民宿、农家乐、露营基地等新业态。以各种政策优势引导城市资本下乡,浙江元成股份、重庆怡幽谷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助力核心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强力拉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推动成为在景区带动下乡村旅群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贫困村能否脱贫、何时脱贫、发展到哪种程度都是由这些合力所决定的。当然,在这些作用力中,除了积极的推动力,也存在一些现实阻力,而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动力源的带动作用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一般来说,市场需求力、供给力、政府拉动力、其他推动力的合力大于发展阻力和贫闲村的现实阻力后,贫困村都能正向地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旅游的脱贫。

这里我们借用一个物理学作用力模型对贫困村在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动力机制来加以说明。图中,滑块代表贫困村,T和U是横向及纵向上的时间和发展轴,分别代表乡村旅游发展时间及其发展程度。Fi表示各种作用力(i=0,1,2...,n)。F1即景区的市场需求力,景区与贫困村能否共享同一客源市场;F2是指旅游资源和旅游业态的供给能力;F3是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所能给予的政策、资金、保障等扶持力;F4是其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力量,比如各类NGO组织帮扶、民间团体的自发帮扶等;F5贫困村自身发展的重力,比如说贫困村发展的自身资源情况、交通、区位等而产生的现实阻力。斜线Y表示贫困村乡旅游充满挑战的现实负重爬升过程。A指影响乡村旅游发展速度的斜面角度。

(三)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受益机制

景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当贫困户能参与到景区的发展建设中,参与到旅游全产业链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收益最大程度的留在本地并辐射到贫困人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精准扶贫,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百里竹海核心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首先锁定受益主体。谁受益?相较于通过数字指标的方式识别贫困户,百里竹海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定位于那些既具備劳动能力和沟通能力,又有土地、房屋、社会资本等的贫困人口,进行“智”“志”双扶。“志”,就是要扶主观上有脱贫意愿、脱贫行动,但被资金、土地等客观因素限制发展的村民。“智”,就是扶有能力之人,在现实的实践中,因病、残而致贫的人员,鳏寡孤独五保户、特困群众、遇不可抗力的困难人群等,在相对的时间里,产业扶贫在一定程度上受限,更适宜于政策兜底、医疗救助等其他扶贫方式。

精准识别受益主体后就要解决“如何受益”问题。受益方式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百里竹海景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直接带动:让贫困户通过资源入股、劳动力入股、门票分红、开发经营性资产、生态补偿等方式直接参与旅游产业六要素的生产和运营,或景区讲解、环境保洁、文化演出、民宿客栈、特色餐饮、旅游商品加工销售、运输、商贸等,从而实现创业富民和就业富民,形成了区域开发和连片整体脱贫的良好格局。间接带动:贫困户发展与旅游产业密切联系的农业、手工业、电商等产业,通过旅游业的聚集效应,加快培育新型产业业态,从而延伸景区观光产业链条,建立分工协作、上下游高效衔接、农工商贸游有机结合的旅游扶贫产业体系。比如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转向现代景观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养殖业等,从而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附加值,增加贫困户农业种植收益.创造更多旅游就业岗位,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实现共同富裕。

五、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的路径思考

(一)打造和升级一批景区,巩固景区的核心作用

景区是人、财、物、政策等的有效载体,所以加快和推进景区建设和发展是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的根本。为了更好地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与贫困村关联的景区需坚持“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发展路径,从质上推动精品景区的提档升级,从量上加大景区的开发建设。这里所说的景区外延更加宽泛,已不仅仅局限于以往传统封闭的景区概念,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等所有具备旅游元素的旅游目的地都涵盖在内。打造和升级景区是鞏固和强化景区作用的保障,其最终宗旨是建立贫困村对外的更加开发性的联系,也就是从空间关系上构建贫困村和景区的网状结构。

(二)实现联动一互动一律动,强化景区对贫困村带动作用

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展的关键在于在市场、可进入性、产品等方面发挥景区“带”的作用。第一,将景区和贫困村打包宣传,借景区的名气来带动贫困村的人气,形成有效联动,共享客源市场。第二,借助景区升级改造的契机来改善贫困村与景区的旅游交通条件,提高贫困村与景区的互通性,形成良性互动。第三,坚持从景区的资源出发,秉承互补性原则,开发互补型旅游产品,从而加大游客旅游经历的多样性,增加旅游体验的丰富性。贫困村立足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基础上,使乡村旅游的打造与其毗邻的景区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实现和谐律动。

(三)景村融合合一体化发展,构建贫困村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

建设“旅游环境+村庄设施”共存的新型旅游社区,是在景区带动效应下,实现贫困村到乡村旅游目的地转变的根本途径。首先,旅游的功能区划融于村庄的整体规划,村庄的整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旅游目的地的体系为目标来打造。其次,按照旅游目的地的要素来重塑村庄的形象,通过旅游型新综合社区建设、主题风貌营造、居住休闲聚落打造、核心游憩景点开发、乡村客我建设体系建设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等具体项目的推进来得以实现。同时,景村一体化并非是孤立的重建,或重造一个村的概念,而是将新农村建设、扶贫目标、旅游开发相统的一种发展路径,通过整合各类项目、政策资源,形成以特色养殖业、生态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产业和乡村服务业为体的乡村旅游业,并通过积极开发产业融合的功能价值,通过农旅、体旅、文旅融合建立乡村产业多元融合的发展路径,扶持发展一组一品、一户-特色,壮大乡村绿色产业经济,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四)分层分目标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和可持续的民生

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贫困户的脱贫,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贫困户之间客观存在的现实差距,应该分层分目标地差异化扶持,带动贫困户脱贫,最终实现可持续的民生。首先,扶持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实施就地转型扶贫、脱贫,实现贫困户拥有的产业、财产、劳动力资源的价值转化和提升。一般来说,共享同一生活空间的贫困户,享有更为相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树立脱贫的典范,不仅对其他贫困户会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而且也为其他贫困户的脱贫提供了可参考的路径和示范效应。在精准扶贫示范的实践中,通过项目的优化、金融贷款机制的灵活性、各类倾向性的政策让扶贫示范户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和内容,积极参与乡村农商贸业和旅游服务业,开设农特产店、民宿客栈、手工艺店、休闲农庄,通过传统院落及居住空间转向经营民俗客栈实现农户财产价值的提升。其次,针对贫困居民整体教育水平低的现状,通过培训就业,提高贫困户的技能和素质,整体提高贫困户的旅游参与度。为了贫困居民更好的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获得更多的利益分配,积极开展旅游教育培训工作,为缺乏教育和技能的贫困户提供各种技能培训服务,通过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优先考虑贫困户就业,打破贫困户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单一生计模式,使其从传统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乡村旅游服务劳动力转变,优化贫困户劳动力结构,倒逼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从思想上脱贫,实现民生建设的可持续。

(五)机制设计保障旅游扶贫,实现各参与主体激励相容

从景区带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动力机制来看,要实现贫困村脱贫的推动合力大于阻力,首先要保证脱贫过程中社会各方力量协调运行,提高旅游扶贫的运行效率。所以在不同的时期应设计相应的发展机制,统筹协调政府、旅游企业、贫困人口、非政府组织等参与主体,并保障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最大程度保护他们的参与热情。同时要对监督管理、信息利用、资源配置等机制因地因时因人随时随地适当调整,从而实现从政府主导式的扶贫到政府引导式的扶贫,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

参考文献:

[1]陈秋华,纪金雄.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实现路径研究[J].FUJIAN LUNTAN ,2016(5)

[2]张帆.基于“景区带动型”模式的乡村旅游扶贫路径研究[J].商情,2016(38)

[3]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0)

猜你喜欢

竹海贫困村景区
蜀南竹海竹韵天下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摘牌”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宜兴竹海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宜兴竹海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