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的幸福观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启示

2020-07-06曹思琦

青年生活 2020年21期
关键词:幸福观论语大学生

曹思琦

摘要:幸福观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幸福观教育指对个体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幸福内容的教育。儒家代表作《论语》的幸福观思想对当代高校实施幸福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它启示我们在幸福观教育时要注重道德人格的塑造、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和秉持中庸之道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观教育;《论语》;大学生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幸福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

1、幸福观与幸福观教育

幸福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内在心理体验与心理感受,幸福观则是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下简称“三观”)在幸福问题上的具体体现。个体价值目标等主观与客观因素的不同,幸福观也就不同,正确幸福观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正确指导,有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而错误幸福观则反之。所以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科学的幸福观势在必行,而树立和践行科学幸福观必然离不开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教育指对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幸福观的教育,帮助个体体验幸福、创造幸福,提高个体幸福境界。幸福观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旨在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更好的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传递幸福与享受幸福。

2、《论语》的幸福观思想

幸福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不论古今中外,它的讨论和研究没有停止过。《论语》却反映了宝贵的幸福观思想。《论语》要求内在培养道德人格,形成仁、义、礼、智、信的良好道德品质;外在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创造积极有为人生。行中庸之道,修身养性,不走极端。这种人生才是孔子强调的幸福生活。

2.1内在要求:培养道德人格

良好的品德是获得积极力量的源泉,是促进幸福体验的基石。《真实的幸福》作者塞利格曼(Seligman)提出可以拉近幸福的美德:“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2]它们具有普适性,这些可以拉近幸福的美德在《论语》中也被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学习态度,更是生活态度。学习即是生活,生活即是修行,这是真正的智慧。“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将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遇事积极解决,这需要智慧,更需要的是勇气。“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优秀品格的归属,是尊重也是友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怎样去实现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怎样去爱人,将心比心,爱别人,就是爱我们自己。“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坚持的原则和正义。“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是孔子追求理想的卓越精神。从以上的例子中可见,拉近幸福的美德在《论语》中也被提倡。

2.2外在要求:实现有为人生

积极入世实现有为人生,是幸福的外在要求。《论语》中“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子盼望社会能从乱世中走出来,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对于当时各国诸侯擅自称王的现状,孔子提出“正名”,这是政治的基础,没有“正名”,僭越上级的情况不会停止,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原因就在于此。《论语·子路》中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正,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不兴;礼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除了在仕途上积极入世,孔子对待生活也是积极乐观。“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是对心态的自述。无论是对理想还是生活,孔子总是能从中感受到快乐,是一位典型的乐观主义者。从教育入手,积极入世,努力实现其政治理想,创造有为人生。

2.3实现途径:修身养心

君子内外兼修外,要通过修养身心。《论语》全篇向人们展示了许多修身的方法和途径,大致可以概括总结为以下三点:

自省,指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断自省才能逐步完善自己,形成君子人格,才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及时发现错误,更好的与人交往。

自讼,指进行自我责备。“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也”。发现错误容易,但“过则勿惮改”才是人们不容易做到的。人无完人,时刻反省进行自我责备,是修身养心的重要方法。

克己,指自我克制和约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对自己和弟子的言行要求十分严格,一切以“礼”为约束。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敏于事而慎于行。”要做到严于律己,谨言慎行。

修身的最终目的是养心,心性平和恬静是树立幸福观的关键。“所谓修身在正其心”,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端正自己的行为,促进心性平和。

3、《论语》幸福观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幸福观对“三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论语》中的幸福观思想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仍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应注重塑造道德人格、培养积极人生态度、秉持中庸之道。

3.1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要注重塑造道德人格

对道德人格的追求, 是自我完善的过程, 也是幸福感滋生的过程。如果个体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塑造,没有“止于至善”的最高境界, 就不可能真正有幸福感的体验, 更不可能形成正确科学的幸福观。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迷失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当中,幸福感降低。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养成良好道德人格,产生积极力量,感受人生幸福,是树立正确科学幸福观的关键。

3.2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要培养积极人生态度

从《论语》中看出,一个有幸福感的个体,必然会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的积极与否是确立人生观和幸福观的重要因素。当代大学生在人生态度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面对挫折表现出畏惧、悲观、逃避等状态,甚至会自甘堕落,厌世轻生,总是以消极态度去面对困难,有的会逐步发展成为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为大学生在获得幸福感的道路上提供健康的心理环境。所以要提高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体验,培养他们的积极人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情绪,是大学生发挥幸福观主能动性的关键。《论语》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安仁,知者安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幸福观思想,对大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形成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3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要注重秉持中庸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本文的中庸之道指中正、平和,是和谐之美。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中庸之道是教育学生“修身养心”,自觉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责备、自我克制,完善自我,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论语》的中庸之道表现为“及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执两用中”的整体原则;“过犹不及”的适度原则;“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经全损益”权变原则。当学生感到产生极端心态时,利用整体性原则、适度原则和权变原则,试着将自已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逐渐把周围的环境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将自我与周围环境协调,达到平衡状态。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在大学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会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美]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M].洪兰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 2010.

[3]傅佩荣.快乐的秘诀[J].精神文明导刊,2016(05):47.

[4]王恩来.乐以忘忧——孔子的人生态度[J].理论界,2008(09):150-151.

猜你喜欢

幸福观论语大学生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大学生就业趋势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