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研究

2020-07-06蒋雅婷庄晗范文宇梁欣夏媛

青年生活 2020年21期
关键词:工作机制志愿服务大学生

蒋雅婷 庄晗 范文宇 梁欣 夏媛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分析优势与不足,最后给出优化建议,为后续志愿服务工作育人机制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现状分析为切入点,重点对江苏省开展实地调查研究,以问卷调查及随机采访的方式进行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志愿服务现况以及各校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模式。(结果)大学生中提供志愿服务的人数在不断增加,高校志愿服务日趋正规化,志愿服务的意义正在偏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形式单一,规模小,短期化,缺乏可持续性。(结论)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存在各种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获得发展的新机遇,也面临发展的新任务。大学生志愿服务由共青团中央于1993年底在全国发起并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为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实现自身价值、增长见识才干提供了舞台、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因此积极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研究,并采取对策应对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实践育人理论带来的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现况

1.1 大学生中提供志愿服务的人数在不断增加

在每一届新生进入大学的之后,学校都会展开一些大会或者活动来给大学生宣传志愿活动的重要性,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同学们能够深刻的理解志愿服务并将自己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

1.2 高校志愿服务日趋正规化

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志愿基地,定期定点的去进行志愿服务,并且在志愿服务后进行工作分析来总结服务中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正。这些举措保证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逐步走上正轨,高校志愿服务日趋正规化。“志愿服务学分化”的实施无形中对大学志愿服务管理体制起着重要作用。

1.3 志愿服务的意义正在偏移

社会发展太快,现在的大学生们的功利心极强,只为了帮助他人的想法已经逐渐淡化。参加志愿活动的目的日益为大学生的个人利益诉求而服务[1]。

1.4 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形式单一,规模小,短期化,缺乏可持续性

现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中,除了帮助老人和残疾人士之外并无其他新意。其次,由于大学生有自己的课业和其他活动的安排,很多时候会和志愿活动的时间冲突,这也是大学生无法长期进行志愿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

1.5 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专业化

为了让大学生每个人都有进行社会工作的机会,学校的志愿服务每次招收的人员都不一样,故每次都是新人在进行相同的事情,导致志愿服务效率低下。劣质的服务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以及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

2 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存在问题

2.1 大校区组织架构空泛,缺乏细化管理

大校区由上级组织统一管理,学校团委和青年志愿者协会统筹分配任务,在选取志愿者方面则较为随意,无法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小校区安排组织成员对接到班级,借助月末评比评优的方式激励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团队作为新时期扩大志愿团队的中坚力量,只有充分提高其参与感,进而调动其积极性,才能顺利推动服务团队的壮大。

2.2发布的志愿活动形式单一、规模小、短期化、缺乏可持续性

中国的志愿服务整体上缺乏顶层设计,政府组织的全国性的行动计划过少,现有的一些特色或品牌活动都是局部且分割的。这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大学生能够接触到许多社会资源的情况下,管理者采取管理模式时不仅要考虑一定资源条件下能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和怎样开展活动,还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挖掘开拓新的潜在资源,对一些志愿活动整合后最终要选取社会最需要,对大学生最有意义、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活动[2]。

2.3志愿培训环节薄弱

高校里对培训满意度较高的学生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较强,但目前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培训环节普遍薄弱。学校对学生学业就业的过度重视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关注不足的直接因素,志愿管理缺乏科学管理与引导,学生志愿者能力不足,对服务对象帮助不大。

3 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调整方案及工作规划

3.1 政府资金和政策保障

政府始終是志愿服务存在和发展的支持力量。国内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经费有限,政府应及时出台政策做好引导,高校则配合做好自上而下的机构设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活动和计划的实施。

3.2 学校要加强志愿服务方面的制度规定

据调查,一些学校并不是十分注重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校外拓展。建议各大高校应设立强制性的约束机制,对每个学生的志愿活动时长与质量要求要有硬性的标准规定。提高学生们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避免可能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

⑴相互借鉴,强化制度管理,适当放权

大小校区彼此学习借鉴管理模式,大校区改变粗放管理模式,优化组织结构,安排人员对接到班级,尽量提高同学志愿活动参与度;完善奖励激励机制,化“被动”为“主动”;扩展志愿基地,搭建志愿平台。小校区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志愿规模,打造品牌活动,形成长期固定团队。

⑵丰富活动形式、拓展服务范围

创新带来活力,志愿服务形式的创新能吸引学生参与和维持活动热情。同时要主动加强与校外第三方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的沟通,开展合作,将学生群体基数大的优点与社会平台相结合,借助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以达到广泛的社会认可。

⑶设置高效优质的培训课程

建议定期开展培训会,建立互助互帮小组,培养骨干及核心成员,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成员综合素质。加强对志愿精神的认可和传播,提高专业化程度,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素质化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3.3 大学生作为主体,加强执行能力与服务水平,严格志愿服务人员的筛选认定

大学生应当发挥自己的群体优势,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参加社会志愿活动为社会更多的青年树立一种奉献、互助、友爱的志愿服务形象。

在一些专门的志愿服务基地活动中,人员流动性体现了极大的弊端。建议在校筛选适合的人员之后将这些基地的志愿服务人员固定化。使服务工作具有更好的连续性,志愿者的服务水平得到了最大化的保证。同时也保证了基地的日常运行不受干扰[3]。

参考文献:

[1]林桦,孙丽薇,韩晗,郑淑悦.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公关,2020(04):123+125.

[2]常立生 . 应用型大学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 长效机制建设研究 [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2019,18(03):101-106+128.

[3]周永俊 . 浅析当代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 [J]. 现代农业研 究 ,2019(01):113-114.

猜你喜欢

工作机制志愿服务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