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涉足成不解缘

2020-07-06梅桑榆

杂文月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桑榆选本杂文

我初学写作时,认为文学以小说为正宗,梦想当小说家,猛写数年,虽然发表了一些中短篇小说,但影响甚微。1988年,我开始试写千字文,向本地区的《滁州报》投稿。不料却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于是我开始向省会和北京的报刊试剑,竟也屡有斩获。因之前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有写小说的底子,我早期的杂文描述多于议论,具有较强的形象性,与一些“常规”杂文相比,风格迥异,特色鲜明。

是年某日,我在街头闲逛,看到宣传栏里的《人民日报》,有一则“风华杯”杂文征文启事,其中有“形式活泼,不拘一格”等语,我便将被一编辑戏称为“四不像”的文章《弄潮儿简历》投了去。不料竟发表并获得了二等奖。这是改革开放后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征文,参赛者不乏名家大腕。能在此次征文中获奖,影响不小。九年后我闯北京,杂文界的朋友仍记得这篇小文,并说曾有人惊叹:“杂文原来可以这样写!”因文章发表时注明作者单位,我随后收到了不少约稿信。我趁热打铁,又在《求是》《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法制日报》等报刊陆续发表了一些杂文。这些收获,增强了我的自信,并发现了自己写作的擅长。

后因杂文难发表,我便改写历史纪实著作。后又因故无法写大部头,于1995年初重写杂文,并将其作为主业,想看看自己全力以赴写杂文,能写到什么程度。再作冯妇,已非游戏心态。我为了写好杂文,又读了很多中外名家的杂文随笔。全力以赴的结果是灵感不断,常有文章出笼,且不乏佳作。

上世纪90年代,关于有些人到北京做自由撰稿人取得成功的报道,让我蠢蠢欲动。杂文随笔的不断发表,也使我有了闯北京的自信。1997年11月3日凌晨,我从凤阳临淮关车站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先应聘进国务院扶贫办机关刊,做了五个月的编辑兼记者,便辞职从事职业写作。2000年前后六年,我的文章遍地开花,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地大小报刊,并被不少选刊、选本选载,且屡屡获奖。文章发得多了,在杂文界有了一定的影响,便有了社会责任感,有了为民众鼓与呼的方向性,视野也就随之开阔,写作的题材也广泛起来。

光阴似箭,当年无意中与杂文结缘,一路写来,已至晚年,有生之年,还会继续写之。杂文短小,易于成篇,尤其适合老年人写作,这就使得我与杂文结下的情缘成为“不解”。

作者简介

梅桑榆,原名梅晓东,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作家书画院特聘书法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涉笔杂文,1995年以写作杂文随笔为主,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大量文章,多次获奖。部分文章报刊转载、连载,并被选入百余种选本。已出版杂文、随笔集与历史著作十余部。其中《梅桑榆集》作为1949年以来50位杂文家专集之一,入编大型丛书《中国杂文(百部)·當代部分》;杂文集《天大的难题》入编34卷本大型丛书《1949-2013中国当代杂文精品大系》。现居南京。

猜你喜欢

桑榆选本杂文
What does ageing mean?
莫道桑榆晚 夕阳别样红——记“全国老有所为楷模”、侨眷王培华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画与理
追梦桑榆霞满天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2年12月中、下旬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