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清末民初词汇来源

2020-07-06冯卓

北方文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新词来源

冯卓

摘要:词汇对社会变化的反映十分迅速,清末民初时期社会动荡,从汉语史角度来看,正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词汇变化丰富。对此时期词汇来源的研究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研究价值。

关键词:清末民初;新词;来源

1840—1919年的清末民初时期是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社会巨变,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都涌入中国大门,汉语词汇系统迫切需要大量新词汇与之相对应,所以此时期新词大量显现,这一现象值得语言学界重点关注。

一、本土新词

王力先生曾指出:当我们把别的语言中的词连音带义都接受过来的时候,就把这种词叫作借词,也就是一般所谓音译;用汉语的构词方式翻译外语时,叫意译,只有借词才能算外来词,而译词不应该算外来词。[1]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都属于借词一类。所以这里所研究的范围,既包括本族新造词,也包括他语意译的新词。

本土新词用汉语自有的语素和造词方法生成新词,这种方法造的新词表达意思更加直接,更易于汉语使用者理解和接受,并且也更加容易推广,所以,本土新词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适应性更强,有较强的生命力。

(一)本族新造词

本族新造词是指利用汉语语言材料,按照固有的构词方式构成的,表达新事物、新概念的词。如博览院、博物场、虫学、传声器、传声筒、代数、地学、地质学、飞机、公议堂、公议厅、光学、文学馆、下议院、炫奇会、洋琴、养疯院、养哑院、议事厅、议政院、银馆、邮局、邮政局、原质、债欠、照相镜、自行车、自来水、自治等等。

(二)意译词

意译词是利用汉语中的构词材料,按汉语构词方式构造出来的,与其他语言中某个词相对应的词。意译词与词源词之间只保持着意义上的联系,在读音和字形上都完全不同。比如赤道、电气、积分、经线、微分、委员、主权、总统、总统领等等。

(三)仿译词

仿译词是分别将外语中的构词材料按外语中的次序依次译成汉语,使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的选择与外语词一一对应。比如“电报局”的英文为“telegraph office”,類似的词语还有大脑、电报、电报局、电镫、电机、电机信、电缆、电气灯、电气光、电气机、电气线、公法、公司、国法、火机、蓝皮书、马力、煤气灯、手箱、铁道、外部、晚报、小脑、洋语、邮票、照相器、植物场等等。

二、外来新词

对于外来词的界定方法,王力《汉语史稿》[2]、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3]、史有为《汉语外来词》[4]都把外来词区分为借词和译词,即以音译词和意译词进行区分,他们都把音译词(借词)看作是外来词,认为意译词不能看作外来词。本文采用王力等的观点,对包括西源音译词和日源借词在内的外来词进行考察。

(一)西源外来词

清末民初时期外来词中西源外来词来主要来自英语,也有少部分是来自法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等西方国家语言。

1.音译外来词

音译词是指两种语言的音与义都相互对应,但以本族文字即汉字书写,但从字面不能看出词语的意思。这些词主要出现在各种科学著作中,比如哀的迈敦书、埃士忌廉、盎司、巴力门、罢兰地、铂、布拉默特、得力风、趸、佛郎克、佛乐林、康白度、舍利、以太、德律风等等。

2.音译兼意译外来词

相对于只考虑读音的西源外来词,有些词语的翻译更具智慧,音译词中也有音译兼表义的,是音义双关的外来词。这些词在翻译过程中既考虑到原词语的发音,又考虑到汉语所表达的意义。如绷带、俱乐部、图腾、乌托邦、雅片等等。

3.半音译+半意译

另外,有些词的翻译更加缜密,在音译的同时,加上能够代表物品属性的意义符号,既考虑到原语词汇的读音,又方便阅读者对词语的理解。如爱斯基摩人、冰淇淋、冰忌廉、啤酒、珂罗版、摩托车等。

(二)日源外来词

日源外来词与西源外来词不同,由于中日之间的渊源,历史上中日文化交流有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唐代,唐代的中国盛况空前,从公元4世纪以后,日本向中国学习文化和语言,日本通过各种方法从汉语借用大量汉字。第二次是近代,近代日本科学技术先进程度远超中国,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人从西欧吸收了大量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术语,其中有很多都是用汉字来书写的,但与汉语读音完全不同。中国通过选派赴日留学生等方式向日本积极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也将日语词汇带回中国,中国很多知名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曾赴日本留学。所以,日源外来词大部分是借用日语中的汉字形式,但读音不借用。

来自日语的词形借词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日语原语借词,第二类是日语回归借词,判断一个日源外来词是原语借词还是回归借词的方法是“时间顺序法”。

1.日语原语借词

日语原语借词是日本利用汉字形式重新创造出来的日语新词,是日语本族词,或者是那些虽然见于汉语早期书籍,但后来在日本词义发生变化的词,用来表示新事物或者意译各种西源新词。日语中原语借词如辩护士、博物馆、不动产、常务兵、传染病、代表、地理学、电话、电信、电信机、动产、动物场、法庭、工厂、工科、公园、共和、观念、广场、后备兵、化石、会员、混凝土、机关、技师、交通等等。

2.日语回归借词

日语回归借词是见于早期汉语著作,经日语使用,后又回到中国,并在汉语中使用,意义仍然相同的词,这类词数量不多。“博士”一词即为日语回归借词。“博士”一词古义为“博学之人”,1889年传云龙在复合词“文学博士”中用过此词,他在谈及京都大学时,用过“文学博士”一词。1901至1902年,严复在一个按语中对此词有过这样的解释:“博士西名达格特儿(doctor),其品第视中国贡士,凡医例称达格特儿,律家格致家亦用此号。”[5]此类似的词还有方法、会话、剧场、课程、理科、判决、世界、议院、自由等。

清末民初词汇来源呈现出如下特点:

(1)清末民初时期新词更加丰富。从新词来源看,清末民初西源、日源、本族新词都大量显现,从形式来看也比较丰富,包括音译、意译、音译兼意译、半音译半意译、仿译等形式。音译词根据西方语言的发音决定翻译的音节数,所以词的音节上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音译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人一译、一词多译。比如现代汉语中沿用的“咖啡”一词,在《申报》中分别出现“加啡”“架啡”“架非”和“茄非”等音译词汇。

(2)与西源外来词相比,日源外来词的字形和读音更加稳定。字形即采用日语中的汉字字形,读音则采用汉语中的读音,翻译方式也比较固定。日源外来词以复合型双音词为主,通过语素义往往能分析出词义,在理解和使用上都优于西源外来词,具有天然传播优势。

(3)清末民初时期新词以本土新词为主。本土新词占新词总数的一半以上,意译词和仿译词也是新造词的重要方式,但相对数量较少,约占本土新词的十分之一。借词中日源借词数量也比较丰富,来自西源的音译词数量相对较少,这与音译词构词方式不稳定有关。

(4)本土新词是按汉语构词法,用汉语语料创造的,也是当时民众更容易接受和使用的。但本土新词之间也会产生同义词,这些同义词最终也只有一到两个会成为通行词并过渡到现代汉语。

(5)清末民初新词使用呈现出一种并用状态。从各期的词语使用情况来看,本土新词和日语外来词并用,意译词和音译词并行,音译词的翻译没有统一标准,使用不固定。

清末民初时期是本土新词不断产生,外来词汇大量涌入中国的特殊时期,因此新词的量比较大,无论是本土新词还是外来词,都为丰富此时期汉语词汇做出了贡献,也为现代汉语词汇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4:587、507.

[3]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84.

[4]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6.

[5]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193.

猜你喜欢

清末民初新词来源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小议网络新词“周边”
外教新词堂
当代新词“微X”词族的多维考察
关于『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