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观设计在滨水设计项目中的多专业整合策略应用

2020-07-06莫小刚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莫小刚

【摘要】景观设计专业的涵盖领域较广,在项目设计中与其他专业交圈频繁。本文通过对朱雀河滨水带项目的景观营造与设计,探索运用多专业整合的设计策略,从而改变既有的现状及条件,最终实现面向未来、功能复合、生态宜人的景观环境。

【关键词】景观设计;滨水项目;多专业整合;朱雀河滨水带景观设计

1、朱雀河滨水带项目概况

朱雀河总长4.1公里,系新开挖通航河道,河道两侧绿化带宽度各25m,周边建筑业态以商务办公为主,绿地附带串联一些小型公园。

2、景观设计的难点与挑战

2.1 驳岸形态单一、亲水性差

本项目最初是由水利设计院完成了相关水利设计之后交给景观设计的,尽管驳岸样式做了一些不同材质的变化,但整体上还是通长的两条直线一通到底,整体观感比较僵硬。由于是通航河道,原有水利设计相对保守,近水范围基本上均设置了安全防护栏杆,将人的行为活动都拦截在外面,基本上只能远观,无体验感。

2.2 河道、支流以及防汛通道将空间切碎

主河道有一条支流将两侧绿带分割为“十”字状,致使每个地块独立分散,这对打造连续的滨水生活带是非常不利的。另外,防汛通道是河道设计的必要条件,在原有水利设计图纸中,防汛通道沿河堤布置,将本就狭窄的绿地切分的更加支离破碎,更加加剧了后续营造景观的难度。同时,水利部门提出该防汛通道必须满足两个要求:1)无障碍通达;2)宽度需满足3m。

2.3 场地竖向单一

河道为新开挖状态,河道两侧地形呈倒梯形,竖向相对比较单一,就现有状况而言,不进行有序的竖向调整,很难形成景观层次。

2.4 商业建筑与水系关联不强

河道附近均为商业办公用地,最近的建筑距离河口线30米,有些园区还建有封闭式围墙。

3、景观设计在滨水设计项目中的多专业整合策略

3.1 整合使用人群,提出设计构想

“泽水而居”是人类的天性,滨水带景观设计必须以人的使用功能作为首要出发点,基于河道周边以商务办公为主的建筑业态分布,我们一方面重点满足附近商务白领的日常需求(洽谈、聚会、冥想、健身、便利店等),另一方面设法导入附近居民的休闲生活场景(漫步、垂钓、健身、图书交换站、儿童游乐等)。

综合以上,我们提出“融合自然环境、丰富水岸功能、重构岸线形态”的设计原则,旨在打造一条集滨水漫步、自行车骑行、商务休闲、时尚运动为一体的活力廊道系统。(图1)

3.2 反提水利专业,营造混合式的边界

在不影响原有功能的基础上,我们希望改变原有的单一岸线,因此,向业主提出了以下几点水利修改建议:

(1)不改变防汛通道的基本功能,赋予其骑行道和慢跑道的日常功能,同时,纳入整个外围城市“绿道”网络,调整其笔直的形态,在不同场地间穿插,形成步移景异,开合有致的景观空间;

(2)对驳岸分级,进行横、竖向两个维度调整。横向方面,建议局部驳岸外扩,放大水面形成浅水区,种植水生植物,配合休闲平台设置,吸引行人参与,增强参与感;竖向方面,建議局部硬质驳岸顶部下沉处理,甚至取消栏杆,打破标高一致的硬质驳岸做法。

经过反复沟通及效果推演,我们和业主、水利院最终达成共识,水利院重新在我们反馈的图纸基础上修改了驳岸做法。这一调整策略的实施对于我们的后续景观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3.3 提资市政专业,打通河流隔断,连接绿地走廊

经过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朱雀河滨河带绿地应该是一座连续的、可以连接外围城市绿地的带状公园,而现有的基地条件是非常不利的。我们急需将零散的小地块连接起来,我们便立即联合业主向市政主管部门申请,分别在主河道架设两座人行天桥联通南北地块,支流上架设两座人行桥连通绿地,由于河流上需要通行小型船只,这些桥体后续还需市政专业人员参与设计。这项举措势必会增加一部分费用,但反过来讲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3.4 协调海绵专业,丰富景观层次,疏导雨洪管理

3.4.1 景观设计要与海绵设计同步进行

近些年,海绵城市在我国发展较快,很多地方政府还专门为此设立“海绵办”来协调相关工作。因为存在多项技术规范及限制条款,这便催生了众多的海绵设计公司。但是,海绵设计只负责海绵这个子项,它需要把一些技术指标嫁接在景观总平面图之上,比如雨水花园、植草沟、下凹式绿地的设置点位,水体的径流、吸纳、自然净化以及储蓄等运行方式。单方面的解决雨水问题会带来绿地的颜值或使用功能下降,这就需要景观专业的整体过程跟踪。

3.4.2 整合海绵设计策略应用

首先,笔者认为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方案前应该充分了解各项海绵指标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将特定条件早期预留规划,切忌不管不顾做完方案直接交给海绵设计人员,这会导致最终方案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其次,景观方案交给海绵设计师后,需要双方设计师经过反复的交圈讨论,让对方领会各自的意图。我们的共同目的是在解决雨水问题的同时,将这些海绵设施恰如其分的隐藏在绿地内。

3.5 沟通园林绿化及水务部门,拓宽水系、提升建筑形象

朱雀河区域为正在开发中的新城板块,需要有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构建城市肌理。基于此因,我们提出在保证绿地率的前提下局部拓宽河道毗邻建筑,这将极大的丰富水岸的形态,对于商办建筑的招商也非常有帮助。拆除围墙也进一步拉通园区与水系的关系,让办公人员随时便捷的到达水边。由于岸线的向外延伸,也延展出了一定面积的水生植物种植区,这些水生植物一方面美化了环境,另一方面净化水质,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当然,水系外扩势必要减少一部分绿地,这就需要园林绿化部门与水务部门的联合批准,当然,要促成这件事,也只有该项目的景观设计师来推进协调了。

3.6 景观内部专业整合

这里笔者举例说明两个内容:

3.6.1 见光不见灯

通常来说,一个项目都会需要一定量的照明来满足晚间人群的使用需求,这些灯具的存在难免会对项目的观感产生影响。本案中我们有三种灯具做了不同程度的嵌入式改造,一是将小射灯预设在木栈道的小栏杆柱的侧面,灯体内嵌,离地30cm,与人的行进方向呈90°角;二是结合灌木将草坪灯改造为花草灯,平日掩映在花草里,不容易被发现;三是竭力将嵌壁灯规格做小,置入相邻座椅或挡墙侧面。

3.6.2 种植形式的创新

也是基于与海绵城市专业的多轮沟通,我们改变了一如既往的种植方式,规避了大量的修剪型灌木的种植,取而代之的是黄金菊、狼尾草、马鞭草、玉簪、各色鸢尾以及八仙花等乡土品种组成的各种丰富的自然群落,这些群落在不同的季节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花色。这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吸引市民前来打卡,还大大降低了未来的养护成本。(图2)

4、结论与展望

朱雀河滨水带景观工程目前已竣工,从最终呈现的效果来看,很好的达到了我们的设计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景观不仅是用来观赏的,还是可参与的;

(2)形成四季变换的景观空间肌理,通过对驳岸的優化,形成了较多的生态浅水区,这些地方我们种植了形态各异的水生植物,拿芦苇为例,冬天干枯收割掉以后,浅水区呈现的是静水面;春天,发出来郁郁葱葱,高度也不会很高,富有层次,可赏可观;夏秋季,芦苇会长的非常高,中间穿插一条木栈道,人行其中,会有非常特别的空间体验;

(3)极大的改善了水生态环境。大量水生植物不仅改善了水质,也给小鱼小虾们提供了栖息地,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修复。

(4)发挥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浅水区是非常安全的,人们可以近距离观察鱼虾,也可以观赏各类花花草草,从中增强科普认知,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美好生活”吗?

(5)如何让景观设计更有价值。景观设计并不是一个配套规划、建筑等相关专业的附属专业,反之,其包含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越来越细分,这是好事。但是,这更需要系统的做好统筹,景观专业将在未来的项目中扮演越来越多的统筹角色。如何在项目中更加恰当的发挥景观设计的作用,这将是笔者在未来设计中的核心追求。

参考文献:

[1]微信公众号.意格设计.【意格作品】杭黄铁路桐庐站站前广场——景观引领多专业整合范例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关于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初探
图书馆建筑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的延续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探讨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