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方石榴冷棚内外气温和土壤湿度变化规律研究

2020-07-06焦其庆尹燕雷冯立娟唐海霞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最低值土壤湿度平均气温

焦其庆,尹燕雷,冯立娟,唐海霞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山东 泰安 271000)

石榴(Punica granatum L.,2n=2x=16,18)是桃金娘目石榴科(Punicaceae)或千屈菜科(Lythraceae)石榴属(Punica)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中亚地区。汉武帝时传入中国,在我国已有2 100多年栽培历史。石榴因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生态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等,越来越受到消费市场的青睐,国内外石榴产业发展迅速[1]。但石榴抗寒性较差、难以抵御极端天气,冬季休眠期仅耐受-16℃以上低温,在-17℃时会出现冻害,-20℃时大部分已冻死[2]。为解决石榴冻害问题,石榴设施栽培模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世界范围内设施果树主栽品种多达35种,其中落叶果树12种,常绿果树23种[3]。中国果树设施栽培的树种较多,以草莓、葡萄和核果类为主,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树种也有部分规模[4]。山东、辽宁、河北、河南、北京、宁夏、甘肃、广西、内蒙古等省市均有大面积的设施果树栽培区。草莓和葡萄栽培的占比较大,可达20%,其次为桃、油桃、李、杏、樱桃、柑橘、枣、无花果和枇杷等[5]。石榴抗寒性较差、难以抵御极端天气,为保证其顺利越冬及提早上市,研究者不断探索各种设施栽培技术。春季早扣棚可使石榴提前进入生长季节,从而在秋季提前成熟上市,提高经济效益。此外,我国北方多采用冷棚设施防止露地石榴冻害发生以实现其安全越冬。相关学者[6-9]已对石榴设施环境因子及防寒栽培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关于石榴冷棚设施的研究报道极少。为深入研究冷棚对石榴越冬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针对冬季1月份北方石榴冷棚设施内外温湿度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石榴抗寒保护栽培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该试验地位于泰山脚下(36°12′18″N,117°04′42″E),海拔262 m。砂壤土,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年降水量683.2 mm。土壤有机质含量14.80 g/kg、水解氮121.03 mg/kg、有效磷54.68 mg/kg、速效钾244.40 mg/kg,pH值为6.6。常规果园管理。

1.2 试验材料

供试冷棚设施:冷棚支架采用热镀锌管(直径3.2 cm,管壁厚1.5 mm),棚中心高3.5 m,棚宽8.4 m,肩高1.8 m,长度依地而定;支架上覆盖塑料薄膜,棚侧面离地0.7、1.5 m各留压膜槽1道,0.8~1.5 m处连接卷膜机,以备通风降温。内植6年生‘泰山红’、‘突尼斯软籽’、‘蓝宝石’石榴树。

1.3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9年1月1日至30日(每15 d拷取1次数据)在山东省果树研究所万基山试验示范基地进行。将ZDR-20系列温湿度记录仪[杭州泽大仪器有限公司(原浙江大学电气设备厂)产品]分别悬挂于冷棚中部及外部,其中温度传感器距地面60 cm,不与石榴树接触;土壤水分传感器埋入土壤10 cm。按照0∶00—24∶00每30 min记录1次数据。试验结束后,对上述采集温湿度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平均值并归类和分析冷棚内外温度和土壤湿度变化规律。

1.4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和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冷棚内外日气温最高值、最低值、温差及平均值变化规律

由图1可以看出,冷棚外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30,为15.20℃,棚内出现在12∶30,为24.60℃。棚内外日气温最高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7∶00—9∶00棚外略高于棚内,9∶00—17∶00棚内明显高于棚外。当环境温度高时,冷棚保温增温效果显著,但环境温度低时冷棚几乎无保温增温作用。

图1 冷棚内外日气温最高值变化曲线

冷棚内外气温最低值均出现在6∶30,棚外为-9.00℃,棚内为-8.60℃。棚外17∶00—4∶30、6∶00的最低气温要略高于棚内,其它时刻均低于棚内。这与棚内外各时刻气温最高值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图2)。

图2 冷棚内外日气温最低值变化曲线

冷棚外最大气温差出现在15∶00,为16.40℃,棚内出现在16∶30,为20.30℃。棚外最小气温差出现在8∶30,为8.00℃,棚内出现在9∶00,为5.90℃。棚内外日气温差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0∶00—8∶30逐步减小,8∶30—9∶00达到较低水平,之后逐渐增大,但呈现不同程度的波动,并于17∶00后降至基本平稳。11∶00—17∶00棚内气温差明显大于棚外,其它时间均小于或与棚外持平(图3)。

图3 冷棚内外气温差变化曲线

由图4可以看出,冷棚外日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00,为5.83℃,棚内出现在13∶30,为15.98℃。棚内外日平均气温最低值均出现在7∶00,分别为-3.96、-3.56℃。18∶00—9∶00,棚内外日平均气温几乎一致,棚外略高于棚内;9∶00—18∶00,棚内外日平均气温先升高再降低,此时段棚内气温要明显高于棚外。棚内外日平均气温在12∶30差距最大,为10.63℃,在7∶00差距最小,为-0.40℃。日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与日气温最高值、最低值变化曲线基本一致。

24 h内,日气温差平均值棚外为12.84℃,棚内为13.29℃,棚内外差距0.45℃。日平均气温平均值棚外为0.79℃,棚内为2.89℃,是棚外的3.66倍。

2.2 冷棚内外日土壤最高湿度、最低湿度、湿度差及平均湿度变化规律

由图5可以看出,冷棚外日土壤最高湿度出现在23∶30,为6.40%,棚内出现在16∶00,为28.00%。棚内外土壤湿度最高值日变化趋势几乎相反,棚内各值均高于棚外。棚外日土壤湿度变化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于12∶00时最低,棚内则呈波动变化,8∶00—11∶30呈上升趋势,11∶30—16∶30处于湿度较高值,此后湿度值持续波动在27.30%左右。

图4 冷棚内外气温平均值变化曲线

图5 冷棚内外日土壤湿度最高值变化曲线

冷棚外有16个时刻土壤湿度最低值为零,棚内的最低值出现在13∶30,为19.60%。且棚内最低土壤湿度日变化趋势为0∶00—13∶30下降,之后上升,棚外则呈波动变化(图6)。

图6 冷棚内外日土壤湿度最低值变化曲线

由图7可以看出,冷棚内日土壤湿度差最大值出现在13∶30,为8.10%,棚外出现在23∶30,为6.40个百分点。棚内土壤湿度差最小值出现在21∶30,为3.70个百分点,棚外出现在12∶00、13∶30和15∶00,均为4.10个百分点。湿度差变化曲线棚内外呈相反趋势,与湿度最高值变化趋势几乎一致。

由图8可以看出,冷棚内外日土壤湿度平均值最大值均出现在18∶50,棚外为3.42%,棚内为25.50%。棚外土壤湿度平均值最小值出现在9∶00,为1.79%;棚内出现在12∶30,值为24.31%。湿度平均值棚内外变化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但棚外最低值比棚内提前3.5 h,棚内湿度平均值的变化趋势与湿度最小值变化基本相似。

24 h内,棚外日土壤湿度差平均值为5.44个百分点,棚内为5.29个百分点,棚内外差异较小;棚外日平均土壤湿度平均值为2.81%,棚内为25.05%,两者相差22.24个百分点,棚内为棚外的8.91倍。棚外日平均土壤湿度差距(日平均土壤湿度最大值-日平均土壤湿度最小值)为1.63个百分点,棚内为1.19个百分点,棚内土壤湿度变幅要小于棚外。

图7 冷棚内外日土壤湿度差变化曲线

图8 冷棚内外日土壤湿度平均值变化曲线

3 讨论与结论

冷棚内外日气温变化规律表明,在日气温最大值、最小值、温差、平均值方面,棚内整体均值高于棚外(棚内外分别为2.89、0.79℃),棚内比棚外高2.10℃。分时段分析表明在9∶00—17∶00,棚内日气温最高值、最低值、温差、平均值均高于棚外,其它时段棚内外差异不明显,并且棚外要略高于棚内。这与符国槐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即晴天夜晚自然状态的塑料大棚内气温低于棚外。王璐等[11]研究发现从10∶00到18∶00大棚内的温度显著高于露地对照,大棚内各点的温度从早到晚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升高后降低。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王璐等[11]研究的棚内外气温最高值均出现在14∶00,这与本研究冷棚外日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时期略有差别,与棚内差别较大。这可能是冷棚和大棚结构不同造成的。当外界环境温度高时(9∶00—17∶00)冷棚升温保温效果显著,外界环境温度低时(17∶00—9∶00)冷棚保温效果不明显。

土壤湿度日变化规律表明棚内土壤湿度最高值、最低值和平均值的均值整体明显高于棚外。这与顾忠良等[12]研究温室大棚湿度昼夜存在差异的结论不一致,可能是温室大棚与冷棚的保湿功能不同。此外,棚内外土壤湿度差差异不大,棚内小于棚外,表明冷棚在保持土壤湿度方面效果较好。

通过对冷棚内外气温、土壤湿度的研究分析,结合北方石榴冻害发生情况可知,北方石榴生长过程中,冷棚主要起挡风和保持土壤湿度的作用,而这种较好的防风保湿作用可能是保障其安全越冬的重要原因。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通过技术措施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最低值土壤湿度平均气温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最低值与老年宫颈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
CLDAS土壤湿度产品适用性评估
立春
土壤湿度传感器在园林绿化灌溉上的应用初探
基于随机权重粒子群优化极限学习机的土壤湿度预测
美国制造业PMI降至15个月最低值
基于51单片机控制花盆土壤湿度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