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颠沛流离与流亡政治

2020-07-04李方硕

文存阅刊 2020年4期

李方硕

摘要:南北朝时期,各国战争迭起。大批士人或因被俘或因本国权利斗争失利的缘故,被迫流亡他国。本文即以这一现象为考察的主线,以萧齐宗室萧宝寅为个例研究,探究南北朝时期流亡士人的内心动态,分析他们在他国政权中政治作为的动机和原因。

关键词:南北朝;流亡政治;萧宝寅

一、萧宝寅被“裹挟”的政治经历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迭起,北方因五胡乱华和八王之乱的缘故,北方人民纷纷南迁,前后持续将近三个世纪。然而与此相反的由南向北迁徙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他们或难离故土重返北方,或因俘虏而北迁,或因政治斗争失败而被迫亡命北方。本文所论述的萧宝寅即为第三种情况,齐梁禅代之际,“萧衍既克建业,杀其兄弟,将害宝夤,以兵守之,未至严急。”①萧宝寅迫于形势,才不得不流亡北方。

他齐朝宗室身份引起了北魏的重视,元“澄以车马侍卫迎之。……澄遣人晓示情礼,以丧兄之制,给其齐衰,宝夤从命。”并且北魏宣武帝“礼之甚重。”曾多次参加北魏与南梁的战争,以及平定北魏国内的动乱,立下汗马功劳。但长久的戎马生涯激发了他的政治野心,僭越称帝。被北魏打败后,转投奔万俟丑奴,最后被北魏俘虏赐死。②

作为萧齐皇族,萧宝寅一出生即被赋予很高的政治地位。逃亡北魏后,尽管寄人篱下,但是作为前朝皇族,使他不得不保持着萧齐皇族的尊严,“居处有礼,不饮酒食肉,辍笑简言”。③另一方面,萧宝寅又不得不让面对着国仇家恨。对宣武帝“伏诉阙下,请兵南伐,虽遇暴风大雨,终不暂移。”④

另外,萧宝寅的前途荣辱全系于北魏统治者的意志。不管是防御南梁的入侵还是平定北魏内部的叛乱,如“关中保全,宝夤之力矣。”⑤以及治理内政,萧宝寅都为北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萧宝寅的地位和生命却得不到保障。比如钟离之战的失败,作为参与人员的萧宝寅,却受到了和统帅元英一样的惩罚,未免太过严厉了。不仅免官削爵还第,甚至被处死。可以看出,萧宝寅在北魏的社会基础薄弱,完全依靠皇帝的支持才得以保全。而“宝夤自以出军累年,糜费尤广,一旦覆败,虑见猜责,内不自安。朝廷颇亦疑阻,”⑥萧宝寅自知在北魏的处境,很多情况身不由己。最后致使反魏自立,后投奔万俟丑奴又被俘虏,在临死之际,萧宝寅“唯称‘推天委命,恨不终臣节而已。”⑦可以看出,萧宝寅处在政治动荡的年代,又作为前朝的宗室,艰难地在多变诡谲的政治斗争中求生存。萧宝寅的一生,很多政治行动都有自己的意志,但更多的是夹杂着身不由己的无奈。

二、萧宝寅的政治态度

萧宝寅对萧齐和北魏的政治态度有其复杂性,特别是研究萧宝寅在动荡的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抉择,离不开其对两朝政治态度的分析。作为萧齐皇族,东昏侯统治时期,“其直后刘灵运等谋奉宝夤,密遣报宝夤,宝夤许之。”⑧被俘后,“宝寅涕泣称制不自由,”⑨可以看出萧宝寅的心机和野心。而萧梁代齐后,萧宝寅逃亡北方,对宣武帝“伏诉阙下,请兵南伐,虽遇暴风大雨,终不暂移。”其报仇和复国的态度可见一斑。萧宝寅有称帝的野心,但终究是宗室内部的斗争,但是萧梁代齐,却上升到了亡国之恨,可以说失去了其作为统治阶层的政治基础。萧宝寅虽然有称帝的野心,在东昏侯时期也有叛乱的举动,但他对萧齐的忠诚是不容质疑的。

另一方面,萧梁代齐后,萧宝寅带着国仇家恨逃亡北方,也开始了其在北魏被裹挟的政治生涯。萧宝寅对北魏的收容无疑是心怀感激的,尽管他一开始只是被作为政治功能的一枚棋子来给南梁统治的非正统性施压。萧宝寅在北魏的前期,无疑是忠诚的,也在北魏做出了相当的政绩。

1.在抗击南朝入侵方面,“当宝夤寿春之战,勇冠诸军,闻见者莫不壮之。”后又“南阳长公主,”成为外戚。孝明帝熙平年间,对于南梁的入侵,萧宝寅遣将“夜渡淮,烧其竹木营聚,破贼三垒,杀获数千人,……夜渡淮南,焚贼徐州刺史张豹子等十一营,贼众惊扰,自杀害者甚众。”梁武帝曾致信诱降,萧宝寅也“表送其书,陈其忿毒之意。朝廷为之报答。”孝明帝正光五年,南梁“寇扬州,”萧宝寅“率诸将讨之。既而扬州刺史长孙稚大破邃军,斩鸿,贼遂奔退。”⑩

2.在安定北魏内部叛乱方面,宣武帝延昌年间,沙门法庆作乱,自号大乘,“宝夤遣军讨之,频为贼破。台军至,乃灭之。”在朝廷军队的帮助下,取得了胜利。秦州莫折念生叛乱称帝,萧宝寅“宝夤与大都督崔延伯击天生,大破之,斩获十余万。”可以说“关中保全,宝夤之力矣。”

3.在治理内政方面,孝明帝神龟年间,萧宝寅都督徐南兖二州诸军事、车骑将军、徐州刺史。“乃起学馆于清东,朔望引见土姓子弟,接以恩颜,与论经义,勤于政治,吏民爱之。凡在三州,皆著名称。”正光年间,升为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善于吏职,甚有声名。”

萧宝寅在北魏,不能说不是一位能吏,在面对南梁的诱降,为了表达心迹,更是“表送其书,陈其忿毒之意。”特别是在尚南阳长公主后,成为北魏外戚,对北魏更加有归属感。但萧宝寅毕竟是北魏敌国的宗室,尽管这个敌国被萧梁取代,但是北魏统治阶层还是对他有所怀疑。而萧宝寅作为一个寄居者,也不可能全心全意的忠心北魏。一方面是“朝廷颇亦疑阻,”另一方面是“长安轻薄之徒,因相说动。”萧宝寅既但心北魏的疑阻,又有自立的野心,迫于自保而反叛自立,从其“唯称‘推天委命,恨不终臣节而已。”看出萧宝寅无奈和悔恨的心情。萧宝寅在北魏的后期,有尽心服务于北魏做一位能吏忠臣的想法;但其在少年时期国破家亡、流亡北魏的经历,使他也有复国的理想。特别是在当时政局动荡,北魏统治阶层对其颇多怀疑的时候,“终臣节”的下场或许就是死亡,可以想象萧宝寅在两种悖反意志中的挣扎和彷徨。最后走上了叛乱灭亡的道路。萧宝寅对北魏是否忠诚,不能一言定之,需要结合当时不断变化的形势进行分析。

三、北魏对萧宝寅的政治态度

萧梁代齐后,萧宝寅逃亡北魏,北魏并没有因为萧宝寅是南朝宗室而加以虐待,而是“礼之甚重”。虽然萧宝寅在北魏的政治基础薄弱,根基在北魏不强,但他保命的根本在于他是南齐的宗室,是做为投奔北朝的政治标榜,从而对南朝起到离间作用。萧宝寅在北朝的待遇,尚南阳长公主,官爵至齐王、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下放地方也是握有实权的封疆大吏,未尝不是对南朝不如意官宦的吸引,如“萧衍江州刺史陳伯之与其长史褚胄等自寿春归降,”即使例证。

萧正德作为归降人员却是个特例,“时萧衍弟子西丰侯正德来降,”而“朝廷待之尤薄。”一方面当时的南梁是北魏的敌国,前不久北魏更经历了钟离之战的失败,对南梁宗室没有好感是正常的,另一反面,当时已是“车骑大将军、尚书左仆射”萧宝寅是南齐宗室,假如对南梁宗室萧正德加以优待的话,不仅使萧宝寅难堪,影响之间的关系,也失去利用萧宝寅对南梁统治非正统的施压。

又因南梁取代南齐,政权是通过禅让取得的,遭到南齐旧臣的反弹,“五月乙亥夜,盗入南北掖,烧神武门、总章观,害卫尉卿张弘策。戊子,江州刺史陈伯之举兵反。……前益州刺史刘季连据成都反”南梁的统治缺乏正统性和合法性。所以接纳萧宝寅就等于在道义上给予南梁一定的压力。而萧宝寅也心知肚明,萧宝寅把北魏作为其安身的根本,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北魏也通过萧宝寅来讽刺南梁的非正统性,把萧宝寅作为政治行动上的一枚棋子加以利用。可以说是各取所需。

萧宝寅作为南齐宗室却流亡北方,以籍没之身投奔、任职于北魏,尚北魏公主,反叛北魏自立,最后赐死在太朴寺的驼牛署。无一不是出于王朝的安排,北魏政治的需要,以及社会大势的驱使。换言之,萧宝寅一生毋宁说是被时势裹挟度过的一生,几番播迁,种种际遇,很大程度上都是由时势所决定的。

注释:

①〔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四册,第1313页。

②《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13-1324页。

③《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13页。

④《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14页。

⑤《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23页。

⑥《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23页。

⑦《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24页。

⑧《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24页。

⑨〔唐〕李延寿撰:《南史》卷四四《萧宝寅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四册,第1121页。

⑩《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14-1322页。

《魏书》卷五九《蕭宝夤传》,第四册,第1315-1323页。

《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18页。

《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14页。

《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20-1322页。

《魏书》卷五九《萧宝夤传》,第四册,第1318页。

《南史》卷六《梁武帝上》,第一册,第1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