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多层次对话中理清、体悟、追索

2020-07-04向爱芳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7期

向爱芳

【摘 要】在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中,有一类是通过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介绍讴歌了革命者的高尚品质。此类文本教学可以与整体对话,理清文本结构;与文字对话,体悟人物形象;与主题对话,追索生命价值。通过多层次对话,把握教材特点,让“红色精神”深植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整体对话;人物对话;主题对话

統编语文教材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做了精心安排。在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中,有一类是通过革命战争时期的故事介绍讴歌了革命者的高尚品质。一个个历史故事,让我们不忘中华民族被欺侮的屈辱历史,牢记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献身的革命志士,将他们为了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仰而不懈奋斗的精神铭记在我们灵魂深处,时刻谨记作为中国人应该具备的素养以及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基于革命历史故事类文本的特点,笔者认为此类文本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话。

一、与整体对话:理清文本结构

(一)了解故事背景,探索历史原因

革命历史故事类课文和当下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理解时容易遇到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为了让学生做一些思想上、情感上的准备,在教学课文前,学生可以自主查阅、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课堂上教师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展示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作一些及时的补充和说明。如在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教师可以出示井冈山风景图、会师图、挑粮图,补充讲解井冈山军事形式等相关背景知识。这些教学预设,扫除了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疑惑,如“井冈山在哪里?”“战士们为什么要挑粮?”等,同时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供了帮助。

(二)梳理叙事顺序,理清故事版块

革命历史故事叙事的过程大多是像放电影一样递进式的推进。先交代故事背景,接着引出故事人物和故事情感焦点,然后详细叙述故事的经过,最后叙述故事结局。比如课文《黄继光》,故事按事情发展顺序,先写黄继光所在的营接受攻占高地的紧急任务;接着写进攻受阻,黄继光在紧急关头挺身而出,主动请战;再写黄继光顽强坚持战斗、壮烈牺牲的经过;最后写战斗取得了胜利。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课文先写七连六班接受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接着写五个战士痛击敌人,完成任务后,却面临两条路的选择;然后写五个战士把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的经过;最后以战士们跳崖高呼口号结尾。弄清了课文的版块,文脉也就很清晰了。

二、与文字对话:体悟人物形象

革命历史故事类文本中的人物,大多带有革命英雄主义光环,或者本身就是世人公认的伟人。对于儿童来说,能够走进他们心中的,不是贴着革命英雄标签的人物,而是能从一言一行中读出可触可感的具体情感和精神的人物。

(一)对话细节描写,感悟革命情怀

细节一:品味人物语言。人物语言需符合各自的角色,语言是人物性格的“声音”,性格各殊,谈吐亦异。成功的人物语言不但具有个性化,而且还能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手术台就是阵地》里,对于卫生部长下达让白求恩和一部分伤员撤离的命令时,白求恩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从白求恩的朴素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其负责。面对部长的恳求,白求恩说:“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白求恩坚定而富有力量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外国医生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令人心生无限的敬意和感动。

细节二:剖析人物行为。小学生认识事物,更多依赖形象思维,他们阅读革命传统类文本,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最关心的是人物做了什么和怎么做的。在课堂学习中,关注描述人物行为,学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精神。如《梅兰芳蓄须》一课,梅兰芳为了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先后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这一个个事件中,无不体现了梅兰芳满腔的爱国热情、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细节三:揣摩人物心理。儿童的情感是细腻的,进入故事情境中,他们很自然地就会设身处地地想故事人物之所想。所以,阅读革命历史故事类文本,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人物的精神。如教学《黄继光》一课时,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此时的黄继光会怎么想呢?他可能会想,任务没有完成,一定不能放弃,我是唯一的希望。“啊!黄继光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此时的黄继光又会怎么想呢?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在具体情境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引导学生体会黄继光的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二)对话特写镜头,丰富人物情感

革命历史故事中为了凸显人物形象,经常会给读者展示一些“特写镜头”,这些特写镜头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人物的呼吸和心跳,丰富了人物的情感。《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的一处特写镜头十分感人: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这个特写镜头通过“缓缓”一词和省略号,在读者的眼前呈现出了彭德怀向他心目中为革命牺牲的伙伴、战友、功臣致敬时的动作和神态,将他内心的疼和爱自然流淌出来,一位革命者的铁汉柔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三、与主题对话:追索生命价值

文本阅读不仅仅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更是精神与文化的对话。这类故事是特定年代的产物,承载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折射爱国情操的光芒,它的核心价值是革命传统教育。革命,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和平,是对生命的尊重。从这个角度看这类课文强调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应该是这类教材的立足点,也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因此我们读这类教材应该本着与现实结合,用发展的眼光挖掘文本对生命理解和尊重的因素,在对高尚品德崇敬的同时,关注生命的体验,追索生命价值。

(一)还原人物情感,感悟生命价值

英雄并非天生无所畏惧,英雄并非遥不可及,他们不是“神”,只是拥有了一颗伟大的心的“凡人”。在教学革命历史故事类文本时,可以抓住人物在关键事件中的言行举止,链接各种资料,“还原”伟大人物“食人间烟火”的一面,让学生经历人物解读“伟大——平凡——伟大”的过程,这样的伟大才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比如《军神》一课,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联系生活,一般人不用麻药做手术是怎样一种疼痛?这种常人无法忍受的疼痛,刘伯承却表现得如此镇定,手术中抓破床单却一声不吭,竟然还数清了医生的刀数,手术后依然谈笑自若,这些细节都让我们感受到刘伯承是一位具有远超一般人的军事本领和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的军人。这样的伟大,常人无法复制、难以触摸,所以震慑人心,让人肃然起敬。

(二)追索写作意图,明白红色精神

阅读革命历史故事,我们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编者把这个故事编进教材中,想带给孩子什么?通过思考就会发现,这类教材不仅仅是想让孩子知道那一段革命历史,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追寻历史中,传承红色文化,继承革命精神。当我们顺着这样的思路读完《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五位战士在完成拖住敌人的任务后,毅然决定放弃回到主力部队的机会,选择了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棋盘坨?一条生路,一条死路,五壮士选择用自己的牺牲换取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是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是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让他们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在腥风血雨中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凯歌。这正是当代孩子最需要的精神食粮,是需要深植孩子心田的“红色精神”。

用革命人物的故事叙述革命历史,传承红色文化,是这类教材有别于其他教材之处。在阅读这类教材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读故事,准确把握故事的特征,而且要清晰地了解革命历史,在历史的追寻中,了解革命人物,汲取革命力量,丰厚文化底蕴,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真正发挥这类教材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这类教材成为当代孩子精神家园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谢小琴.浅谈历史故事类文本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7(25):37.

[2]張永.浅析历史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7(29).

[3]缪丽莉.历史类文本重点突破策略浅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7(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