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2020-07-04徐文秀

科学与财富 2020年15期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认知能力小学教育

徐文秀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培养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个性较为突出,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只有认清小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才能保障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增强课堂教學效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避免采取统一的教学方式,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来增强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时,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这对于后期的学习与工作均有重要意义。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较为特殊,开展教学工作时,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应用其中,争取利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小学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保障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达成上述教育目标,本文围绕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认知能力;教育心理学;思想品德

教育心理学涉及到教学工作中的多种内容,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的影响作用、对心理活动与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展开研究的系统性学科。小学教学的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更为复杂的,因此,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小学教育中,可以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具体来讲,教育心理学可以针对小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学习特点以及学生心理成因进行综合研究。在掌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计划,可以更好的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可见,针对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展开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分析

在小学教育工作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后,进行因材施教,这可进一步增强小学教育的整体效果;第二,借助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当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可适时进行疏导,避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开展教育工作时,可以适当锻炼学生的心理,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1]。

二、小学教育中教育心理学的有效应用策略

(一)依托学生的心理特性完成教育工作

小学生所处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年龄的不同,致使其对是非的分辨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家庭条件较差,在生活中缺乏关爱的学生往往心理较为脆弱,但具备一定的道德观与是非观。而一些家庭环境较好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也较少,很难过早的形成是非观。如,部分班级干部存在隐瞒同学不良行为的现象,他们认为这是讲义气的行为,但实际上与道德观念不符。还有部分学生不能清楚的认识到何为勇敢,行事较为鲁莽,这也是缺乏思想品德认识的一种表现。部分教师由于未涉猎教育心理学,对于小学生的一些行为难以理解,在教师眼中,小学生的行为较为幼稚。要想对小学生的思想与道德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具备正确的是非观,就应在开展小学教育工作时,充分融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且,结合心理学的理念对学生行为进行分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而不是将成年人的道德准则强加于学生身上。

在常规性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应该认识到教育心理学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影响,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中还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了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形式,尽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范围内进行学习。例如,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增强同学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二)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相关的研究人员指出,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借助心理学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形态和心理特点做出研究,并且,通过系统分析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这是实现小学教育科学化的重要一步[2]。同时,为了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高效性,还不得脱离生活实际,要在生活中提炼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料。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具备爱玩的天性,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极其不喜欢受到约束。但原有的课堂教学形式则对学生的约束颇多,致使教学效率一直难以提升。考虑到上述因素,在开展教学工作时,需要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将生活实际融入到课堂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可以通过创建生活化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认识钱币的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创建超市购物的情节,这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关注,也可使学生在参与情境的过程中,探寻倒圆、角、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落实情感教育方式

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的心理相对脆弱和敏感,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者,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也较为关注。一旦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发生转变即便是小的转变,也有可能对学生的情绪造成影响。结合这一心理特点,在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应以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且,以鼓励教学为主。在课堂中充分听取学生的观点与意见,与学生构建和谐的相处模式。小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引导学生自主发问,并且,对学生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各抒己见,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多关爱学生。除进行课堂教育以外,也需开展情感教育,改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权威形象,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这有助于改善教学过于死板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也可改变学生对学习的抵触心理。

(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小学生虽然心理发育还不完全,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自身的思维,情感以及个性等均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小学教师,应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学生,不得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为了增强教学效果,还需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能力,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等方面。同时,在行为认知上也存在差异。鉴于上述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方法,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情绪

在心理学上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被肯定的需求,這种需求的不同会影响人的自身态度。当个体的需求较为强烈时,则会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应对各类问题。实践也证明,大多数人在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时,都急于得到肯定,在心理学中将这种心理称之为内在积极情绪[3]。在小学教育中,为了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挖掘学生的内在积极情绪,从心理上对学生构成影响。为了达成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应深入学生内部,通过与之交流来发掘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内在潜质,并且发现学生的长处。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肯定时,则会激起其内在积极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转移到具体的生活与学习中。

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教师也需要发挥其自身的榜样作用,端正自身的行为与态度,利用自身的态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其逐渐加强思想认识,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变化进行细致观察,一旦发现学生存在心理状态不好的情况,应及时了解其心理诉求及时做出疏导。著名的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在内心深处均存在一种需要,而这种需要希望自己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此类心理表现在儿童身上较为明显。为此,教师更应创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基本需要,为其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与平台。

例如,在讲解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对圆周长这一概念加强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由学生以自己的理解说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最后,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得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以此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切入点,针对小学教育工作方法展开研究。实践证明,将教学心理学中的相关理论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提升小学教育工作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求小学教师除了具备教育教学能力外,还需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借助心理学内容解释和分析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正确的开展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米庆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小学心理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12):152-154.

[2]张秀会.浅析教育心理学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的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2):9-10.

[3]颜秀娟.基于教育心理学下的小学数学学习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5):74.

猜你喜欢

教育心理学认知能力小学教育
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思路研究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游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分析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论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