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路径

2020-07-04刘凯

戏剧之家 2020年19期
关键词:价值观特色大学生

刘凯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本质上是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的认同。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总体趋势利好,但也面临不少危机与挑战。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关键人群之一,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教育中,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针对性课堂教学、组织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9-0167-02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范畴十分宽广,既可以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可以指形成于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等构成的总体系及其物化形态。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是指人在某些特定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指导下,通过一定的理论认知或行为实践,在整合了一系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身所包含的要素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或价值观念。本文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更加强调的是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中存在的被动型认同和机会主义型认同转变为理性认知型认同和主动型认同。正如郑敬斌等所言:“在经过理性思考、判断和选择后,理解、认可和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自觉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外化为一定的行为实践的过程。”[1]

二、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文化地位得到了确立与发展,但也不能忽视它正在面临和将会面临的一些挑战,因而铸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现状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文化建设,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文化建设思想、文化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也逐渐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日益增强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二十四字的概括提炼。党的十九大报告更进一步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些重大方针和战略部署的指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国民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根据有关调查显示,2015年高校学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些主流价值理念的认同度均在90%以上。[2]2016年高校学生进一步加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认同度不断提升。[3]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明显上升。文化自信指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及其有机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种最基本、最深厚的自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逐渐增强,是提升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石,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会提升文化自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表现,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发自豪与骄傲;二是对革命文化愈发重视;三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有辨别力。

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总体趋好,但也不能忽视当前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認同中存在的不足和将来会遇到的一些挑战。薛焱认为:“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至少有五种类型,即理性认知型认同、情感亲和型认同、机会主义型认同、被动型认同和主动型认同。”[4]其中机会主义型认同和被动型认同是我们需要着重关注的两种情况。不可否认,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有少部分同学是出于某种特定考量或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的,如入党、评优、评奖、深造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了表面上的假认同,而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认同。这些年新闻媒体报道的某些事例,让公众认识到了机会主义型认同的学生存在。还有就是被动型认同,部分学生在某些特定环境中受到外来的某些意识形态的影响,内心潜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排斥乃至否定,由于生活在当下中国的大环境之中,只能被动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

“赢得重点群体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关键。”[5]大学生是重点群体之一,实现这一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以传递积极、主流的价值观为目的,重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首先,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将为个人的成长进步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为今后在工作与生活中融入主流价值体系进行铺垫。其次,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是国家之未来,民族之希望,承担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做好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工作,显得十分重要。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现实状况而言,在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整体趋好、势头利好的大形势下,还要充分看到现实不足,在持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同时,要因势利导努力将大学生群体中的投机型认同者和被动型认同者转化为理性认知型认同者和主动型认同者。

三、培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路径

学校教育对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主要还是要通过学校教育这个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方式,让大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创造良好氛围,还能在有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传递主流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感。

首先,在校园文化布置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还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将其融入到学校官方网站中。其次,在校园内设立一些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人物塑像,让榜样的力量充满校园。

学校有关部门要多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像诗词大会、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统一组织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邀请强军先锋人物走进大学校园进行宣讲,提高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带动更多大学生踊跃参军,投入军营。学校还可举办一些弘扬主旋律的讲座,如邀请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向学生们讲述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事迹;邀请一些文化类学者,为学生们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对当代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辨别力。

(二)开展针对性课堂教学

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高校办学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博雅教育。近些年,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和人文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意义得到了肯定和重视。但如何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上下功夫,是开展针对性课堂教学的关键。

在课程内容上,一方面要增设有关国学经典、红色文化概论等文化类课程;另一方面,要在现有课程中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元素。只有当教育部门和教育者重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才会在思想上重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只有重视了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掌握程度越深,就越能发掘文化的魅力,进而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

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满足于傳统的书本知识传授。要丰富教学形式,增加现场才艺展示、实地教学、集体观看主旋律题材电影等,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发挥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强大感召力。

(三)组织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

学校鼓励和倡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实践,既是一个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过程,也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过程。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个基本特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构成了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学校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完善志愿奖励机制,鼓励大学生踊跃参与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赛事和会议、美术馆博物馆等类型的志愿服务,可以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与奉献意识。

当前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都亟需来自大学生群体的智慧与力量。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高校可以通过倡导社会实践的方式,让广大学生参与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中去,发挥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为祖国的脱贫事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奉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培养他们的扶贫责任意识和扎根基层的乡村情怀,调动大学生参与扶贫事业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大学生成为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传播者,以及脱贫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郑敬斌,周向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J].兰州学刊,2013(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5/t20150529_188666.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5/t20160531_247095.html

[4]薛焱.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79.

[5]郑敬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多维向度[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4).

猜你喜欢

价值观特色大学生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完美的特色党建
大学生之歌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