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礼·天官·盐人》所见“饴盐”考

2020-07-04张巧巧

盐业史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大夏北海内蒙古

张巧巧

摘  要:《周礼·天官·盐人》所见的“饴盐”因形似石,被称为“石盐”,又因其来自戎族之地,亦被称为“戎盐”。其不仅味道甘美,而且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在周代专门供周王、王后及世子享用。饴盐在先秦时期已经传入中原,《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言的“大夏之盐”,以及《尸子》卷下所言的“北海之盐”都应指位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和巴彦卓尔境内的青盐。

关键词:饴盐;青盐;大夏;北海;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20)02—0063—08

关于“饴盐”的记载最早出自《周礼·天官·盐人》:“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①,可知“饴盐”在周代是一种非常尊贵的盐,仅周天子、王后及世子才可以享用,一定程度上具有别贵贱的意义。但是,目前学界对“饴盐”尚缺乏深入探讨②,而传世文献虽记载有青盐,但鲜有学者将“饴盐”与青盐联系起来。盐本味咸,何以被称之为“饴盐”?《周礼》所言的“饴盐”出自哪里?以及传统上对《吕氏春秋·本味》篇所提及的“大夏之盐”③、《尸子》卷下的“北海之盐”④ 的认识尚有商榷的余地,本文故作如下探讨,以求教于方家,旨在对“饴盐”进行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饴盐”即青盐

《周礼·天官·盐人》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⑤ 可见,周时盐的种类已经很丰富,不同类型的盐有不同用途,有专门用来祭祀不加任何湅制的苦盐和经海水湅煮而成的散盐,有用来接待贵族使用的形盐,以及供周王、王后及世子享用的饴盐,并且当时已经设立专门的职务——盐人对盐进行统一管理。在上述盐中,有一种专门供周王、王后及世子享用的盐,被称为“饴盐”。

盐本味咸,何以被称之为“饴盐”?学界对于“饴盐”的解释,大多局限于郑玄注《周礼·盐人》:“饴盐,盐之恬者,今戎盐有焉”,及贾公彦疏“即石盐是也”①;而至明人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时对于“饴盐”的认识已经不太清楚,故兼釆两说,他指出“饴盐,以饴拌成者;或云生于戎地,味甜而美也”②。今人李兴魁先生《饴盐·戎盐·青盐》一文沿用李时珍其中一说,指出“饴盐”以盐的形状而命名,是加工成饴糠状的食盐,指产自漳县的盐③,但是这种解释摒弃东汉郑玄之说,而独取明人李时珍两说中一说,本来就缺乏证据;并且传世文献对青盐的特征描述恰好与“饴盐”相吻合,且这种盐“味甘甜”,因此,李兴魁先生认为“饴盐”是加工成饴糠状食盐的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饴”,《说文》解释为:“米糱煎也。從食,台声”④,即指用米和麦芽熬制而成的糖稀,本义味甘甜。《诗经·大雅·绵》有“周原膴膴,蓳荼如饴”,这里的“饴”指的就是饴糖。孙怡让也称:“馈食尚亵味,故盐以甘为贵也。饴味甘,故盐味甘者谓之饴盐。”⑤ 可见,“饴盐”盖因味道咸而微甜,故名“饴盐”。至于郑玄所注“饴盐”即戎盐,《隋书·食货志》亦载:“掌盐掌四盐之政令。一曰散盐,煑海以成之;二曰盬盐,引池以化之;三曰形盐,物地以出之;四曰饴盐,于戎以取之。”⑥ 可见饴盐既不同于海盐,也不同于池盐,当来自戎族之地,故亦称为“戎盐”。而贾公彦所说“饴盐”即“石盐是也”,段龟龙《凉州记》记载:“有青盐池出盐,正方半寸,其形似石,甚甜美。”清人张澍在辑佚时写道:“今宁夏凉州地,盐井所出青盐,四方皎洁如石,山丹卫即张掖地,有池,产红盐,色红,此二盐,即戎盐之青赤二色者。”⑦ 苏颂《本草图经》亦记载:“今青盐从西羌来者,形块方棱,明莹而青黑色,最奇。北胡来者,作大块而不光莹,又多孔窍,若蜂窠状,色亦浅于西盐,彼人谓之盐枕,入药差劣。北胡又有一种盐,作片屑,如碎白石,彼人亦谓之青盐,缄封于匣中,与盐枕并作礼贽,不知是何色类?”⑧ 而清《本草从新》亦有“戎盐,一名青盐,甘咸而寒。方棱明莹色青者良”⑨,盖“饴盐”因外形似石头,故亦称为“石盐”。

通过梳理文献我们可知,青盐味道甘美,形似石头,且出自戎族地区,正好满足郑玄、贾公彦所注疏“饴盐”的三个条件,并且“饴盐”产地远离当时的中心统治区,在周代亦属罕见,故仅有周王、王后及世子才可以享用。因此,“饴盐”应该就是青盐了。

“饴盐”不仅味道甘美,而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具有泻热、止血、明目、润燥等多重功效。《神农本草经》记载:“戎盐,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蛊。”①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戎盐,功在却血,入肾,治目中淤赤澁昏。”② 清人邹澍《本经疏证》中对食盐与戎盐进行了区分,他指出戎盐与食盐有相同的功效,如“为明目、治目痛、清火降火之物,其坚肌骨”,而不同之处在于“食盐则劫痰涎而使吐,戎盐则挽血液而使凝也”③。此外,饴盐亦可以用在治疗皮肤病及疝病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记载治疗“白处”(相当于今天白癜风病的症状)的三个药方中,有两个药方提到使用“甘盐”,即“饴盐”。其一为内服之剂,即“取灌青,其一名灌曾,取如□□(甘)盐二分斗一,灶黄土十分升一,皆治,而□□指,而先饮食之。不已,有(又)复之而□灌青,再饮而已。令一一六。”④ 此方的意思是治疗白处病,要取灌青、二十分之一斗的甘盐、十分之一升的灶黄土,研成末……让患者饭前饮食之,如果效果不佳,则可以再酌量加灌青喝下去。经检验,这种药方是有效的。此外,在治疗“白处”的第二种药方中,亦使用到甘盐:“□□其□□□□□与其真□□,治之以鸟卵勿毁半斗,□甘盐……”⑤ 可见,甘盐,即饴盐是治疗白处病的一种重要药材。此外,饴盐亦可用在治疗(当指的是患疝而不能行走)疾病上,在第十一治方中提到:“赣戎盐若美盐,盈隋(脽),有(又)以涂(涂)隋(脽)□下及其上,而暴(曝)若□169。”⑥ 即,治疗的办法就是要将戎盐或精制的食盐涂抹在患者所患部位。当然,饴盐不仅可以用来医人,亦可用来治疗动物的疾病。如《居延汉简(甲乙编)》中道上亭驿就记载,用戎盐来治疗马眼睛流泪的症状:“治马头涕出方,取戎盐三指挟三□□。”【155.8(乙壹壹壹版)】⑦

由上可见,饴盐应该就是青盐,产于戎族之地,故被称为“戎盐”,又因其形状似石,亦被称为“石盐”。其不仅味道甘美,而且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在先秦时期的中原尚属罕见,尤为尊贵,只有周王、王后及世子才可以享用。

二、重释“大夏之盐”和“北海之盐”

先秦文献关于饴盐的记载并不多,仅见于《吕氏春秋·本味》篇和《尸子》卷下篇。笔者认为,《吕氏春秋·本味》篇提到的“大夏之盐”和《尸子》提到的“北海之盐”都应指的是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巴彦卓尔市一带的青盐,即《周礼》所言的“饴盐”。

(一)“大夏之盐”当指饴盐

《吕氏春秋·本味》篇引伊尹曰:“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⑧ 即美味的调料有来自阳朴的姜、招摇的桂、越骆的竹笋、大鱼的肉酱,以及大夏的盐等等。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招摇,山名,在桂阳;越骆,国名;大夏,泽名,或曰山名,在西北”⑨。可见,这些都是来自各地有特色的佐料,大夏之盐理应指的是当时有特色的一种盐。东汉崔驷在《七依》中写到:“适靡四海,摝珍□□。……滋以阳朴之姜,蔌以寿木之华。鹾以大夏之盐,酢以越裳之梅。……成汤不及见,桓公所未尝。”① 南朝梁简文帝《七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九州珍杂,八方丰贵,名廉天地之声,肴竭山海之味。……洗以三危之露水,调以大夏之香盐。”②《七依》和《七励》所载的“大夏之盐”属于四海之珍宝,尤其言“成汤不及见,桓公所未尝”,正好印证了“大夏之盐”是当时少见的、有特色的一种盐。高诱作注时亦指出大夏“在西北”,可见一些学者将“大夏之盐”解释为河东地区的盐池是有问题的③。“大夏”固然可以指夏墟所在地,但是若“大夏之盐”指今河东池盐,则与《吕氏春秋》《七依》及《七励》中所表达的“和之美”“适靡四海,摝珍□□”“成汤不及见,桓公所未尝”的表述相矛盾。

河东盐池历史悠久,早在黄帝时就有黄帝与蚩尤大战,蚩尤战败化身为解池的传说④。夏商时期此地亦一直被统治者重视,如出土甲骨文中曾多次记录商王到访河东盐池之事,如“甲子□,巫帝(禘)?惠丁卯步?王往于?(《合集》33159);“……于帝,戊寅卜,庚辰王步。”(《合集》32946)对于“”字,冯时先生读为“盬”,指河东盐池⑤,其说是有道理的。商王经常亲自到访河东盐池,足见其对此地的重视程度。现今考古发掘的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中发现一组圆形建筑基址,这些圆形建筑的平面形状都是圆形,直径在8.5~9.5米之间,高出当时地面约30~50厘米,至少有7排,每排6座或7座,总数大概有40至50座之多⑥,经化学检验曾经储藏过盐,很可能是二里头时代晋南池盐集散地⑦。这些说明,河东盐池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得到开发,并且被统治者牢牢控制,对于成汤来说自然是见过的。而西周早中期的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M1017出土有三件霸伯簋,三件簋的铭文内容相似,所记当为同一件事。其中霸伯簋一(M1017:8)器底铭文记载:“隹(唯)十又一月,丼叔来?盐,(蔑)霸白(伯)(历),事(使)伐用(畴)二百、丹二糧、虎皮一,霸白(伯)拜稽首,对杨(扬)井叔休……”⑧ 铭文记载了丼叔主持?盐以祈求盐卤丰产,以及蔑霸伯历而赏赐之事。周王派专门的人员到河东盐池舉行?盐之事,说明河东盐池在西周时期亦受周王室的直接管辖。此外,西周穆王时免盘铭文“王在周,令作册内史赐免鹵百”(《集成》10161),以及春秋初年晋姜鼎铭文亦记载“嘉遣我,赐鹵责千两,勿废文侯景命,俾贯通□,征繁汤,取厥金,用作宝尊鼎”(《集成》2826)。不论是西周时期周王赏赐免卤,还是春秋初年晋姜鼎载以河东千两盐来换取青铜,都说明当时河东盐池的产量很大,在周代绝对不是稀有之物。总之,河东盐池开发历史久远,且在三代时期盐产量已经很丰富,是商周王室的主要供盐产地,在当时绝对非稀有之物。因此,《吕氏春秋》《七依》及《七励》所言的“大夏之盐”不应该是河东盐池。

阿波《大夏之盐新探》一文认为“大夏之盐”指“竖沙作煮卤之白盐”,即位于今彭州境之湔江流域①。其说很有新意,但是他将大夏与竖沙(即夙沙)认为一地,在古蜀地,尚缺乏充足的证据。其实高诱注“大夏在西北”是有道理的。《淮南子·墬形训》亦记载:“九州之外,乃有八殥,亦方千里。……西北方曰大夏,曰海泽。”②《淮南子》所言的地理位置是以“冀州为中土”,大夏在西北方,则大夏当位于古雍州一带。《吕氏春秋·为欲》有:“会有一欲,则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二十八年于琅邪台立石颂秦德,其中提到:“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③《吕氏春秋》完成于秦始皇统一前夕,与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台立石相距不远,《吕氏春秋》所言的疆域是北至“大夏”,《史记·秦始皇本纪》言“北过大夏”,这都说明“大夏”位于秦朝疆域的北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的疆域:“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正义“谓灵、夏、胜等州之北黄河,阴山在朔州北塞外。从河傍阴山,东至辽东,筑长城为北界”④,即秦朝的疆域北至位于流经内蒙古鄂尔多斯、巴彦卓尔市的黄河一带。《秦始皇本纪》言秦朝疆域“北过大夏”,则大夏当位于其南。并且学界也多认为夏民族一度北迁至这一地区⑤,因此,大夏在今鄂尔多斯市一带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此外,《逸周书·王会解》记载成周之会上,各边远方国的贡物:“禺氏騊駼。大夏兹白牛。犬戎文马……匈戎狡犬……皆北向。”⑥“禺氏”“大夏”“犬戎”“匈戎(即匈奴)”并列,说明四者位置应当相距不远,且都位于偏远北方。“禺氏”,《管子·轻重》篇有:“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可知,“禺氏”位于尧舜之国的北边。而《山海经》亦有“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騊駼,色青”⑦,以及《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奇畜则……騊駼。”颜师古曰“出北海中”⑧,《山海经》和《史记·匈奴列传》注言“騊駼”出自北海,且匈奴国有“騊駼”。而《逸周书·王会解》记载“禺氏”进贡“騊駼”,说明匈奴、禺氏都产騊駼。匈奴属于我国北部民族,自然属于北海(这里的北海是泛指北方偏远之地,下文还将详细论述);而禺氏位于虞舜国之北,并且能进贡产自北海的騊駼,可推断禺氏也距北海地区不远;而《逸周书·王会解》将大夏与禺氏、匈奴并列,理应也距北海之地不远。《逸周书·王会解》记载伊尹为四方令时所言也可以印证上说:“正北空同、大夏、莎车、姑他、旦略、豹胡、戎翟、匈奴、楼烦、月氏……请令以橐驼、白玉、野马、騊駼、駃騠、良弓为献。”① 由上所述,大夏属于北方方国,与“禺氏”“匈奴”相连。而上文提到大夏大致位于今鄂尔多斯市,在先秦时期远离中原统治,属于北海之地,符合《逸周书·王会解》对“大夏”的记载,亦进一步印证了大夏可指鄂尔多斯一带之说。

更重要的是,“大夏”所处的鄂尔多斯正好是目前文献关于青盐的最早记载之地。《汉书·地理志》第八下:“朔方,金连盐泽、青盐泽皆在南。”可知朔方县的南部分布有青盐泽,而《水经注·河水三》引《魏土地记》亦曰:“县(朔方县)有大盐池,其盐大而青白,名曰青盐。又名戎盐,入药分,汉置典盐官。池去平城宫千二百里,在新秦之中。”朔方县,据《水经注》所言为汉元朔二年卫青“取河南地为朔方郡,使校尉苏建筑朔方城”,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黄河南岸什拉召附近;“新秦”,《水经注》引薛瓒所说为“秦逐匈奴,收河南地,迁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②。史念海先生亦认为“新秦”大致为“阴山之下的黄河以南,南至朝那、肤施之间的秦昭襄王所修筑的长城,东西两侧都到达了黄河”③,可见《水经注》所言青盐池的位置大致就在今鄂尔多斯市一带。《水道提纲》亦记载,“套中产盐池,以喀喇莽尼为大,即古金连盐泽及青盐泽,唐时名胡洛盐池也”④。此外,据《汉书·地理志》中盐官的设置,“沃野,武帝元狩三年城,有盐官;广牧,东部都尉治,莽曰盐官”。此外,五原郡的成宜亦设置有“盐官”⑤。沃野县治所在今内蒙古磴口县东北河拐子古城,广牧县治所在内蒙古五原县西南西土城子古城,成宜县治所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白彦花镇西,汉时在沃野县、广牧县、成宜县都有盐官设置,说明这一地区盐业生产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依据盐池及盐官的分布,可以推断西汉时期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和巴彦卓尔市是青盐的重要分布区。此外,《元和郡县图志》亦可以印证上说:“朔方县,本汉旧县,今县理北什贲故城是也。……城西南有二盐池,大而青白。”⑥

大夏位于今鄂尔多斯一带,而这一地区又是文献中关于青盐池的最早记载处和重要产盐区,并且这种青盐味道甘美,在周代是仅仅供周王、王后及世子来享用的,正好符合《吕氏春秋》《七依》及《七励》中所体现“大夏之盐”的珍贵与罕见。因此,可以推断《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言的“大夏之盐”应当指分布在鄂尔多斯、巴彦卓尔市的青盐。

(二)《尸子》卷下所言“北海之盐”当指饴盐

《尸子》卷下载:“昔者桀纣纵欲长乐,以苦百姓,珍怪远味,必南海之荤,北海之盐,西海之菁,东海之鲸,此其祸天下亦厚矣。”⑦ 这里的“北海之盐”,传统观点认为其指今渤海一带的海盐,其实不然。据《辞海》的解释,北海“初为北方远僻地域泛称,春秋战国时又或指今渤海,秦汉后凡塞北大泽,往往被称为北海”①,可见“北海”最初并非特指渤海,而是指北方的“荒晦绝远”之地。《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侯攻打楚国时,楚国国君派人到齐师问:“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杨伯峻先生注中指出,“此所谓北海、南海者,犹言极北、极南,不必以实地证之”②,此说是有道理的。此外,《荀子·王制》有“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杨倞注云:“海,谓荒晦绝远之地,不必至于海水也。”③ 杨倞是唐代人,依他所说,唐代人已把“海”理解为“海水”了,与我们今天的理解相同。但他指出《荀子·王制》中的“海”是指“荒晦绝远之地”,可见杨倞注解当有所本。此外,《礼记·祭义》中曾子有对“四海”的论述:“夫孝,……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④ 汉语中的“海”与“晦”是相通的同源词,《荀子·王制》和《礼记·祭义》篇中分别把“北海”“南海”“东海”“西海”和“中国”相对而言⑤,是表示中原和东南西北四方荒芜绝远之地是对立的概念。《尸子》卷下所言的“北海之盐”亦然,《尸子》篇在描述桀纣“纵欲长乐”的行径时用“南海”“北海”“西海”“东海”来指代四方,与“中国”相对,显然,这里的“北海”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因此,这里的“北海之盐”应该指的是位于北方偏远之地的盐。

而上文提到的“大夏之饴盐”,大致位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巴彦卓尔市,这一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北方戎狄居住区,远离中原王室,称得上是北海之地;且秦时在这一地区曾设有北地郡,如《史记正义》引《扩地志》云“盐州,古戎狄居之,秦北地郡也;朔州,春秋时北地”⑥ 正好佐证上说。此外,《本草纲目》引《别录》恰好有戎盐生北地的记载:“戎盐生胡盐山,及西羌北地、酒泉福禄城东南角。北海青、南海赤。”⑦《太平御览》引《广志》亦云:“北胡中有青盐,五原有紫盐。”⑧ 北胡一般指包括匈奴所在的漠北地区,可见大夏地区属于北海之地。并且文献亦记载北海之地产青盐,这种青盐因味道甘美而别于山西的盐池,备受统治者青睐,这与《尸子》卷下所言“桀纣纵欲长乐,以苦百姓,珍怪远味”的内容相吻合。可以推断,《尸子》所言的“北海之盐”应该就是《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言的“大夏之盐”,即饴盐。

反观传统观点认为“北海之盐”指渤海地区的海盐,则与《尸子》所言“桀纣纵欲长乐”“祸天下亦厚”的内容不吻合。渤海地区煮盐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炎帝时期就有夙沙氏煮海盐的传说,《世本》(秦嘉谟辑补本):“宿沙氏煮海为盐。炎帝之诸侯,夙沙民叛,以归帝魁。后有夙氏、夙沙氏、宿沙氏。”⑨《吕氏春秋·用民》篇:“夙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⑩“宿沙”,即为“夙沙”。依据夙沙煮海盐,以及《左传》襄公十七年载“齐人获臧坚。齐侯使夙沙卫唁之”①,夙沙卫是齐人,当是《世本》《吕氏春秋》所言的夙沙氏的后人,因此,夙沙氏一般认为是位于今渤海一带世代煮海盐为生的氏族。《尚书·禹贡》有“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絺,海物惟错”②,青州临渤海、黄海,据《禹贡》所记在夏时就要向王室进贡海盐。《史记·货殖列传》亦记载:“太公望封于营丘,地瀉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集解:“瀉,卤,咸地也。”③ 以及考古发现渤海一带有大量的盔形器,这种盔形器被认为是用来煮盐的器皿,时间可早至殷墟文化第三期④,这些都说明渤海地区的海鹽开发历史也比较久远,在夏商时期就已经要向中原王室进贡海盐,这对于桀纣来说,获得海盐是正常的行为,并不是什么“祸天下之举”。

综上所述,《尸子》卷下所言的“北海之盐”与《吕氏春秋·本味》篇提到的“大夏之盐”很可能就是一回事,“大夏”与“北海”应该是特指与泛指的关系,大夏位于北海之地,大夏之盐指产自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巴彦卓尔市的青盐。青盐因其味道甘美,又有药用价值,因此备受统治者青睐。但鉴于其远在戎族之地,北海之洲,远离中原王室,对于先秦统治者来说尤为珍贵,因此,《七依》和《尸子》篇都将获取饴盐作为谴责桀纣荒淫的一个行径。

总之,《周礼·天官·盐人》所说的“饴盐”就是青盐,其形似石,故被称为“石盐”,又因其来自戎狄所在地,亦被称为“戎盐”。这种青盐味道甘美,而且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在先秦时期的中原地区尚属罕见,故其仅仅供周王、王后及世子来享用,具有一定分等级、别贵贱的含义。其中《吕氏春秋·本味》篇所说的“大夏之盐”和《尸子》卷下所言的“北海之盐”,都应该指的是这种青盐,而据现有文献记载,当位于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和巴彦卓尔市。

(责任编辑:王放兰)

The Discussion on Syrup Salt from the Salt Man in the Rites of Zhou

ZHANG Qiaoqiao

Abstract: The syrup salt from the Salt Man in the Rites of Zhou is known as “stone salt” because its shape like stones,and also named “rong salt”as from Minority areas.It not only tastes delicious, but also has important medical value, which was reserved for the king, queen and sons of the Zhou Dynasty.The syrup salt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central plains in the Pre-Qin Period. The salt of Daxia and Beihai both probably refer to the green salt of Ordos and Bayanzhuo in modern Inner Mongolia.

Key words: syrup salt; green salt; Daxia; Beihai; Inner Mongolia

猜你喜欢

大夏北海内蒙古
竹杖之谜
——从张骞在大夏所见谈起
北海北、南海南
书店之美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北海 美丽的地方
可爱的内蒙古
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
南方的北海
爱在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