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非典疫情处置经历以更大力度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2020-07-04陈宗胜朱琳杨希雷

理论与现代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增长速度新冠疫情经济发展

陈宗胜 朱琳 杨希雷

摘要:将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与非典疫情时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和长期影响的基本判断。当年我国处置非典疫情的经历证明,即使较大规模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也是短暂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态势。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表现、行业产业发展受到的冲击以及施行的政策措施显示,虽然此次新冠疫情的冲击可能比非典疫情更大些,但中国经济的韧性不容低估,中国经济具有相当的潜力和充足的活力,而且此次采取的处置方略更有针对性,正在推出和将要推出的政策更有力度和成效,因此保持全年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依然可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非典;新冠疫情;增长速度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冲击,并牵涉社会经济的各行各业。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国家采取了各种严格措施,但这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步好转,很多地区已经推出防疫与发展并重的战略举措,一些机构和学者开始预测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有的比较乐观,有的比较悲观,很多观点颇具争议。

2003年我国处置非典疫情的经历证明,大规模短暂疫情不会改变经济长期发展的态势,中国经济仍具有相当的潜力和活力。根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宏观经济表现、行业产业发展以及政策措施,本文认为中国经济的韧性不容低估,虽然新冠疫情短期内对全国经济的冲击是很大的,但只要科学借鉴非典处置经验,正视疫情影响,全力推出各种举措,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目标依然是可期的。当然,这还是一些初步的判断,需要根据疫情防控进展不断改进和提炼。

一、2003年非典疫情致不少行业受损,增速下滑,但并未改变全年向好趋势

2003年春夏期間肆虐的非典疫情给我国当时经济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持续了几个月的疫情给部分行业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非典疫情已经过去了17年,非典时期的影响也早已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过去,但是非典疫情防控给我们带来的经验仍然是有效的,对我们今天处置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仍是有启发的。

从大量的数据来看,非典疫情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严重损失是短期的、暂时性的。这可以从交通运输业、旅游业和住宿餐饮业等几个行业的变动情况,以及整个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变动情况得到证实。

(一)交通运输业受到很大冲击,运输量减少

交通运输是疫情传播的最大的潜在载体,因此,交通运输业在非典期间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如图1、图2所示)。交通运输主要分货运和客运两种。疫情期间除铁路货运量一直保持不低于5%的增速以外,总货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增速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3年5月,总货运量同比下降了15.2%,公路货运量同比下降了21%。而客运量增速同比全面下降,2003年5月达到最大下降幅度,总客运量、铁路客运量和公路客运量分别下降了41.38%、61.28%和39.86%。但无论是客运还是货运,均在8月份以后开始逐渐回升,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

(二)旅游业遭受重创,损失明显

为了控制非典疫情的蔓延,避免人群的大规模集聚,经过慎重的考虑和权衡,国家取消了当年的“五一黄金周”假期,国家旅游局下令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旅游促销活动,禁止组织和参与跨地区旅游。世界卫生组织更是向中国下达了“旅游警示”,全球先后有130多个国家对中国居民的出入境进行了限制,加上当时人们对疫情的恐惧,自觉居家隔离,更使中国的旅游业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对人流和环境依赖度最大的旅游业一度陷入了瘫痪,国内国际旅游团纷纷选择退票,旅游人数锐减,旅行社停业。

4—5月份一直是旅游业最为旺盛的时期,但是由于非典疫情的发生,2003年的“五一黄金周”却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如图3所示),2003年4月,入境旅游人数同比下降了37.08%,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同比下降了53.52%,5月份,同比分别下降了31.01%和70.50%。因为旅游人数的减少,旅游外汇收入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2003年4月,旅游外汇收入和外国人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同比下降了49.32%和60.45%,到5月份,下降幅度分别达到了58.68%和76.46%。6月份以后,这种现象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增长速度虽未达到非典疫情暴发之前的增速,但基本保持了稳定状态。

(三)住宿餐饮业经历寒冬,销售额下降

自非典疫情以来,全国住宿餐饮业的零售额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尽管饭店和宾馆每天都采取了消毒措施,但是仍然无法阻止疫情下客源的减少,甚至部分饭店和宾馆处于停店待业状态,曾经热闹无比的住宿餐饮业变得人迹罕见(如图4所示)。自2003年4月份以来,全国的住宿餐饮业销售额经历大幅度的下降,相比于一季度增幅下降了3.6个百分点,相比于2002年同期增幅下降了3.9个百分点。而在第三季度,增速显现出了强劲的回升态势,在非典疫情过后,有部分经济学家称此种现象为“报复性回升”。

(四)对三次产业均产生影响,增加值不同程度下降

非典疫情的发展对三次产业增加值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但总体的增长趋势是相同的,均在二季度产生了不同幅度的下降(如图5所示),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二季度的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7%、11.3%、8.7%,相比于一季度分别下降了1.1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但可以看出,从三季度开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速有所回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则在四季度逐渐回升。

(五)财政支出陡增,财政体系承受强大压力

非典疫情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幅度,4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速达到16.59%,5月份达到26.46%。增长幅度以5月份为最高点在疫情期间形成了一个“倒V”字型的增长态势。7月份以后同比增速出现回落,并基本在一个稳定范围内波动(如图6所示)。

(六)对外贸易影响较小,恢复时间较短

非典疫情对进口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2003年4月份进口额同比产生了明显的下降,从3月份的45.1%下降到了34.4%,增速下降了10.7个百分点。从其增速变化可以看出,出口增速并未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8月份以后进出口增速都有所增加,到12月基本与前一年同期增速持平(如图7所示)。

(七)总体国内生产总值受到影响,增速减缓

200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1.1%,二季度受非典疫情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明显下降,下降了2个百分点,相比于2002年同期,仅略升了0.3%。但自三季度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又呈现出了平稳上升的态势(如图8所示),从我国的官方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种高速增长一直持续到我国召开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在非典疫情期间我国的许多产业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尤其是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和旅游业等甚至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但是综观2003年全年的经济走势,疫情过后这些产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并且在四季度其增速基本回到正常水平,非典期间经济增速虽受到极大的冲击,但未改变经济积极向好的趋势。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短时冲击更大,但仍不可能改变中国经济基本趋势

2019年年底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各行各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非典疫情类似,短期内会对全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国内的经济发展也趋于稳定,而且在此次疫情中,中国展现出了经济的持久性和坚韧性。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冲击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我国长期向好、稳中向好的基本面和发展趋势。

(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不同行业,其中对交通服务类行业可能是极严重的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举措,部分省区采取封闭防控措施,禁止大规模人口流动,最直接的表现是全社会重点维持正常生活刚性消费需求,大幅降低社会需要,因此导致生产骤降,企业延期复工。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与2003年非典时期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现在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①。非典时期我国的支柱产业是第二产业,其中以制造业为主体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而第一、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分别为12.3%、42%。而现在根据2019年的数据核算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3.9%,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点支柱,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39%,第一产业更低。因此,在此次疫情中第三产业便首当其冲受到重大影响。

据初步数据显示,在经济总量中占比达50%多的第三产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最大,尤其是生活性服务业几乎处于停摆的状态。住宿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是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主要行业。此次疫情暴发正值春节假期,因此,其对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和旅游业的打击将比非典时期更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46721亿元,春节档餐饮收入为7241.755亿元,占全国餐饮收入的15.5%。而今年春节期间餐饮业损失严重,惨遭“滑铁卢”。2月12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餐饮业影响报告》显示,相比2019年春节,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经营损失达100%。2月份中国70%左右的酒店停止营业,线下批发零售80%停止,一季度增速回落7-8个百分点,节后全国旅游客运总量仅为去年春节同期的1/6,货运量增速也下降5-6个百分点。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住宿餐饮业销售额为282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4234.9亿元下降35.3个百分点,批发零售业一季度销售额为18750亿元,相比2019年同期21959.2亿元下降了17.8个百分点。

房地产行业也受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房地产业在1月份初中期还基本正常经营, 但1月26日之后受疫情防控政策影响,销售普遍处于停滞状态,开发业务受疫情防控影响,复工进度缓慢。有专家预测,从房地产开发看,最差的情况下,疫情可能导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7.53%②。盡管2020年前已开工项目会陆续复工,但原定新开工项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为21963亿元,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7.7个百分点。这是近三十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首次跌破零点。

重度依赖于假期尤其是“黄金周”的旅游业,由于疫情在全国迅速蔓延,主要景点停止营业,导致2020年春节假期旅游业几乎颗粒无收。另外,虽然国内的疫情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全球疫情仍呈暴发的态势,近期期望国内经济完全恢复正常不会实现,旅游业在第一季度基本呈现了一个空档期。有专业机构将疫情对旅游经济的影响进行了仿真测算,其基准结果显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年我国旅游将较2019年减少9.3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减少约1.18万亿元③。也有研究报告认为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冲击最大,其估计春节假期损失电影票房70亿(市场预测)+餐饮零售5000亿(假设腰斩)+旅游市场5000亿(完全冻结),短短7天,仅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年一季度GDP21.8万亿的4.6%,这还不包括其他行业④。

除此之外,交通运输业也未能幸免。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月18日,为期40天的春运正式结束,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4.76亿人次,较去年同期的29.8亿人次下降50.3%。截至3月1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1613.86万人次,环比增加1.71%⑤。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30849万人,比2019年同期下降46.3个百分点,铁路货物总发送量69376万吨,比2019年同期增长1.9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旅客发送量和货运总发送量分别为3723万人和32243万吨⑥。公路货物运输量289984万吨,为2019年同期的75.2%,公路旅客运输量102056万人,为2019年同期47.6%,其中2月份货物运输量和旅客运输量分别为82638万吨和13792万人。可以说,在复工潮的影响下,客流量出现了小幅反弹。而就非典疫情期间的经验来看,疫情对交通运输业的影响属于短期阵痛,疫情结束后会迎来一个大幅度反弹。

可见,这次疫情的短期冲击直接指向是服务业,即大的范围看是第三产业首当其冲。当然,对第二产业的冲击也是明显的。疫情初期,有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估计,本次疫情对2020年一季度服务业带来约9000亿元的产值损失,第二产业经济损失2500亿元⑦。到目前为止,全国基本已经实现全面复工复产,第二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回归正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第一季度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638亿元,同比实际增速下降了9.6个百分点。

此次疫情的暴发正值冬季,对农业的短期影响是可控的。目前全国都在全力以赴,确保不误农时,保障夏粮丰收,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安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 3.31亿亩,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 23%、77%,苗情明显好于2019年同期。粮食生产情况总体而言是正常的。蔬果等产品销售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产生了积压、销售受阻的情况,某种程度而言影响了相关农户和商户的生产积极性和销售积极性,但随着疫情的缓解这种情况也得到了缓和,其所带来的损失还有待评估,但初步预计是有限的,在可控的范围内。对禽畜和水产养殖造成的短期冲击较大,疫情所带来的交通管制等,导致饲料供应受阻,市场需求量减少,给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国家也针对这些情况及时出台了各种政策,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第一产业的损失,所以其对我国的经济不会带来较大的影响。

总之,当前疫情短期内已经对中国经济社会造成重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认为一些行业或产业受冲击较大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消费需求萎缩,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抑制了中国春节期间的旺季需求,除医药健康产业外,交通、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消费均被抑制。二是劳动力资源大量减少或成本上升,劳动力市场方面主要体现在企业开复工时间推迟,劳动力返岗时间有所错后,与疫情相关的行业企业缺工明显,部分招聘求职活动暂时性推迟。多地封城封路,城乡交通运输不畅,物流成本上升等带来成本的提高。三是各地政府发布关于延迟企业复工的通知,一些重大项目被推迟,生产停止,也导致大批中小企业倒闭而退出市场,据估计破产率在10%—30%左右。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一些行业,但也强化催生了一些与防控疫情有关的行业

此次疫情在严重打击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的同时,一些与应对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行业,诸如医药业、网上购物、传媒业、电信业等行业的市场需求大增,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1.大众对用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有关传染性疾病类产品的需求大增,人们对相关的卫生保健品,如医药、医疗器械、卫生防护、消毒洗涤用品等的需求增多,为此类产品的生产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生存的空间,如媒体多次报道,2020年的口罩生产一直是供不应求,至今缺货。

2.非典疫情时催生的经营和消费模式,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电话、手机短信、网络通信等在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明显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更多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线上商业活动,网上购物量明显增多,拉动了商品配送的需求。

3.与网络有关的行业都成为更大的受益者,电子商务等产业活力明显上升,网上交易量明显增多,通信类软件也被更多的个人和企业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逐渐习惯并接受通过网络阅读新闻,获取资讯,通过网络软件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网络电子游戏进行休闲娱乐,网络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4.空中课堂、云课堂在全国范围内普及,通过网络进行授课,使网络与教育的关系变得紧密,促进了多样化教育手段的普及。

5.对通讯和相关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更大推动作用,非典疫情时人们开始更多地依赖电话、移动电话和网络进行交流和通信,而这次应对疫情则把打电话、发微信作为了最重要的交流模式,导致疫情期间移动通信商的业务量可能成倍增长。

6.与就业相关的APP在此次疫情中作用突显。为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对毕业生的影响,教育部依托教育部大学就业网,与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中华英才网、猎聘网等5个招聘网站开展深度合作,开辟专区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服务专区。使受疫情影响难以进行现场招聘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尽可能地保证了毕业生的稳定就业。

7.推动了远程医疗的发展,本次疫情蔓延至全国,在疫情范围广而医疗专家有限的情况下,远程医疗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专家可以在异地治疗一些危重病人,有效地解决了医患不均的情况,新建的火神山医院就有远程医疗的设备。

8.在线直播、短视频等线上娱乐项目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据统计,2020年1月5日抖音活跃用户数量超过4亿,通过此次疫情,许多人的手机里都会有一两个短视频APP,它或许会创造一个新的商业传奇。

9.生鲜电商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疫情期间,大部分线下需求转为线上需求,据统计2020年除夕到初七,线上生鲜果蔬交易数增长149%,社区电商交易数增长322%,京东生鲜业务相对节前环比增长370%[1]。

10.物流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经过此次疫情物流行业可能将进入空前繁荣的时期。

11.疫情中AI相关产业,如诊疗机器人、看护机器人、送货机器人等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它们能有效地减少人与人的接触,且移动灵活,能够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压力。

如此等等,一些适应疫情防控的行业和新产品都会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当然这些增长亮点远不足够抵消受冲击行业的下滑,但终究是一些稳定增长的积极因素。

(三)短期冲击可能很大但不会有长期影响,更不会改变中国经济总体趋势

新冠肺炎疫情属于突发事件,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影响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但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趋势不会改变。一些研究机构的评估也验证了这一观点⑧。有学者认为此次疫情可视为一个短期的经济冲击,使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有一个短期平移。但是,随着时间延长,冲击将逐渐减弱,经济增长终究会回到原有的轨迹。因此,长期内不影响经济向好的根本趋势[2]。

中国物质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为我们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实后盾,这也是我国应对经济调整、保持长期向好的基石。较2003年非典疫情时,2019年中国GDP增长翻了6番,服务业占整个GDP的比重相比2003年增长了约30%,中小企业的数目增长约1倍以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总份额的比重达到28个百分点以上,且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经历更加快速的发展,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换。完整的产业配套,增强了我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疫情也不会改变中国投融资中长期向上的趋势。有研究认为受本次疫情影响,投资将继续下挫,并且受影响程度相较于非典期间更为剧烈。但也有研究认为由于突发疫情是短期事件,依然不会大幅度破坏固定资产、房地产投资规模周期性稳步上升的规律[3]。我们研究认为,疫情会推迟投资,但抑制不了投资,逆周期调节必会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新基建投资可能会带来更多新的投资领域。5G、特高压、城际交通、新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会开启新一轮项目投资热潮,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消费这驾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马车,也将在疫情后发挥更大的潜力。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前期被抑制或延迟的消费需求可能会加快释放。疫情防控期间的“封城”、限制人员流动、企业停产停工等举措大幅度抑制了消费,但这些举措有利于防控疫情。疫情期间被压抑的需求将在疫情过后集中反弹,带动经济回升,预计下半年我国经济将逐渐回暖。有研究机构认为,短期内消费增速将大幅度下降,但中长期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升级趋势不变,短期内消费增速将大幅度放缓甚至腰斩,但这部分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有望在疫情结束后得到有效释放⑨。此外,虽然疫情对第三产业影响最大,但会出现行业和服务供给方式的替代,疫情即便是在中期得到抑制,第三产业下降幅度也不会太大,因为人们的消费需求总体上是平衡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外向型经济特征逐步凸显, 外贸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4]。相比2003年非典时期,2019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3倍以上,其中出口总额增长接近4倍。对外资的利用也增加近1.5倍,在中国新设的外资企业也增长了50%左右。中国基于创造增加值的贸易增长约6倍,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也提高了1.6倍左右。疫情对外贸进出口造成一定短期冲击,但我国外贸依然保持较高的竞争力,并且随着国内疫情的好转,我国加大了对国外的出口支援,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外贸区域结构。2020年1—3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实现了3.2%的增长。东盟则超过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季度,我国对东盟进出口9913.4億元,增长6.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1%。相比海外疫情的扩散,我国疫情防控成效明显,总体上国际交流合作态势向好。

(四)一季度增速因疫情明显降低,或使全年经济增速下降两个百分点

从短期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非常明显。自疫情暴发以来,不少国内外机构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进行了预测。多数研究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会严重下降,剩下三个季度增速将根据疫情结束时间逐步回升,全年GDP增长将呈现出“V型”形态(如图9所示)。也有比较乐观的预测,认为本次疫情短期内致一季度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但如果疫情能很快得到有效控制,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望回升,预期2020全年经济增速5.6%。有学者认为,即便考虑到这次疫情的蔓延范围和实施阻隔政策,对当期经济活动的冲击确实很大,但持续的时间不会长,最大可能只是一季度GDP增速下降较大⑩。有机构作了有条件的预测,即在政策应对得当的前提下,若新冠肺炎疫情能够在一季度得到控制,实现全面复工,疫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影响为-0.17个百分点;若疫情持续到第二、第三或第四季度,预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为-0.36、-0.55和-0.77个百分点11。

在疫情初期笔者也对疫情的发展和对经济的冲击进行了预测。我们的预测结果比一些看法乐观,比另外观点又更实际些。结合疫情对主要产业行业的影响,预计2020年后三个季度增速均会下降到5%左右。因此本文认为2020年全年GDP增速将在5%的增长水平波动,但究竟增速能维持在什么水平,还要依疫情的发展趋势而定,特别是要考虑海外疫情的扩散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

现在,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根据初步核算,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0186亿元,同比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73638亿元,同比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80亿元,同比下降5.2%。从数据来看,国内各研究机构以及专家学者对疫情的冲击有些乐观。加之现在疫情的全球大暴发,其对我国全年GDP的影响可能将会比预期的更差些。但是随着复工复产的稳步进行,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国上下一心积极应对,疫情结束后可能有较大的回升,全年会略有影响,但较大的短期干扰不至于影响全年态势,更不会影响中长期趋势,不会改变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格局。

通过各个机构的预测以及现阶段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今年对世界和中国经济而言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局面,根据现在我国和国际上的情况,我们初步预测,此次疫情或许会使我国全年经济下降两个百分点甚至更多。

三、借鉴非典疫情防控举措加大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力度,保证全年经济稳定增长

如上文所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同非典疫情一样,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短期性灾难,非典疫情之所以并没有影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走势,与我国当时出台的各项政策举措起到的巨大支撑和刺激作用是分不开的。

非典时期,我国主要出台政策举措如下:

1.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政府大幅度增加医疗卫生方面的开支,增加公共卫生特别是农村基础医疗合作服务,以及环保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以减轻疫情影响。2.延长减免税费政策。对于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地区,适度延长了已经出台的有关税费减免时间,把短期减免税费与长期税制改革结合起来,从而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3.推出政策性贷款帮扶中小企业。当年一些中小企业,尤其是从事服务业的中小企业在疫情中受到了很大影响,大批停产、停业。政府除扩大减免税政策外,还出台了政策性贷款,给予中小企业短期资金支持,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4.对部分行业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对饮食、旅店、旅游业、娱乐业、集贸市场免收集贸市场管理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卫生监测费、卫生质量检验费、预防性体检费、疫情处理费、卫生许可证审办费、环境监测服务费、排污费、占道费、城市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等。5.维持和扩大就业规模。鼓励用人单位与职工共渡难关,将受影响的行业单位和劳动密集型单位作为重点对象予以扶持。6.及时推出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把中长期固定投资作为投资活动的主体。在稳定中长期投资的同时,加强公共卫生、交通道路、重点项目等等基础设施建设,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优先安排疫情相关防治工作急需项目。7.对旅游业给予扶持。对宾馆、饭店、旅游景区(点)、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等旅游企业,凡按时缴纳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确有困难的,可按程序报经所在地劳动保障和地税部门审批予以缓缴。8.建立更加健全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明确责任,建立应急基金。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加强舆论监管,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警能力。

非典期间的这些政策举措,对今天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仍可借用。从目前出台的各项政策举措看,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借鉴了非典疫情时期政策举措,并且有所创新和发展。然而,2020年于我国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年,我国要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要收官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要实现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比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为此,必须保持平稳的经济增速。疫情发生前,国家有关部门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在6%左右[5]。现在看来,在一季度受疫情影响增速为负6.8%已成事实的前提下,必须采取一些更有效且更有力度的举措,否则全年目标的实现将受到重大挑战。

为更加适应我国目前应对疫情常态化和经济发展逐步复苏的状况,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国家已经提出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稳”措施基础上,要更加完善和健全财政、货币、就业、外贸、投资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才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精准性

疫情期间及疫情过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实体经济下滑,微观企业存货积压,产品滞销,现金紧张,投资下降,需要政府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加以熨平。财政政策除了适度扩张提高赤字率外,更要注意提高政策实施的精准性,提高对疫情后经济恢复的支持效力。一是采取减税降费和定向补贴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促进供给恢复。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生产行业和疫情影响较大的一些小型企业、城市个体工商户、农民工等微观主体,建议通过定向减税、发放补贴等方式进行救助支持,比如可按复工人数发放奖励或补贴,直接激励企业主加快复工复产力度。二是要加大对餐饮、旅游、住宿、运输、文体娱乐等与消费紧密相关行业的减税降费力度,对部分重点企业也可直接提供财政贴息和补贴。三是加大对民生、就业等领域的扶持,进一步稳定就业并激励消费,可更广泛借鉴国外的经验,对民众发放更大额度消费券,直接刺激消费。四是加大对于外向型经济的扶持力度。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其对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冲击越来越明显。除了已经出台的提高出口退税效率、扩大内销选择性征收关税试点政策等税收优惠外,可加大与外向型经济相关联的自贸区、自贸港、保税区等区域的财税政策优惠力度。五是作为长远措施,财政要通过加大在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和公共领域的投资,来提升社会以及民众抵御风险的能力。六是货币政策方面要更加灵活,最重要的是要切实提供给小微企业以信贷支持,运用定向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把资金用到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上。除了降低短期市场利率以外,可考虑根据经济复苏情况较大幅度降低中长期信贷利率。

(二)努力切实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存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企业偿债能力下降、现金流吃紧,小微企业资金链紧张的问题再次凸显。一是加强融资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充分等问题。二是建立专项贷款,通过适当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资金来源问题。三是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推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应用,提高小微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便利性。四是推动金融创新,发挥“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功能。经过此次疫情后,中小企业资产质量、经营情况都会发生变化,迫切需要利用全国性的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盘活存量资产渡过困难。

(三)持续优化外贸结构

近些年在美国发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全球化已经经受了严峻考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爆发,使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甚至世界贸易格局都可能发生更多更大的变化,“去中国化”“中美脱钩”,叠加逆全球化的背景,势必使我国对外贸易前景更加模糊和困难。因此,要更加发展多元化的外部市场和内部主体,才能够为我国的外贸带来更大的缓冲和发展空间。一是优化区域结构,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进一步促进外部市场多元化,防止个别市场波动对整体外贸发展趋势的影响。如笔者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十大趋势性变化及因应策略》所指出的,我国应当加强对亚欧新兴经济体的联系,扩大对亚非拉沿线各国的出口,分散过去与美加等国单一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应当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规模;同时积极利用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和解决平台,争取有效解决各种贸易摩擦,维护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6]。2019年即使在对美贸易出现大幅度下跌的情况下,我国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31.54万亿元,同比增长3.4%,进出口贸易额再创新高,这其中新兴市场外贸对此贡献重大,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为保持外贸稳定增长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二是扩大我国贸易主体结构。2020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我国外贸总值的42.4%,比2019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71万亿元,下降7.3%,占出口总值的51.4%;进口1.07万亿元,增长7.9%,占进口总值的33.1%。民营企业在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是拉动我国外贸的主力军。因此政府应大力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提高民营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加强企业海外投资服务,健全和完善面向民营外贸企业的服务体系,在法律、法规、社会化服务建设等方面为民营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四)切实扩大有效投资

一是要利用制度优势发挥国有企业的中坚引领作用,加快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特别是一些常规基建项目,应当是当前应对疫情增加投资的重点。比如广大农村地区在电力、道路、通信、机场,甚至是公共房屋和厕所等,都还严重落后,学校、医院、邮电及其他服务设施也严重不足,在农村地区建设这些项目不但不会重复,并且是补齐短板,需要大力加大投资建设。二是聚焦疫情中催生出的新产业和新基建。针对疫情暴露出的新问题及展露出新产业项目,可能也需要加大新方向上的新基建,保证国民经济及时转换结构,培育并产生新的增长源。防控疫情催生的新需求将在疫情后继续存在,要对疫情中催生出的新產业给以引导性投资,例如对在线教育、智能配送、远程办公、智慧医疗、5G技术等进行前期的引导性投资,形成大量新的应用场景,催生未来产业发展重点。三是围绕即将开始的新时期规划,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对涉及长远发展的核心重大产业、科技创新等项目进行重点投资,积极做好前瞻布局。四是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运用中央预算内投资等各方面资金,加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建设,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和融合运用,加快培育数字经济产业。

总之,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已经向常态化疫情防控转变,因此,现阶段在做好服务“复工复产”防疫工作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同非典时期的防控措施相比较,此次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各级政府在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发展方面的效率和力度都得到显著提升,具有采取措施更及时,覆盖范围更广泛,政策制定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的创新特点。同时,我国作为一个人口越过14亿、国土近千万平方千米、50多个民族的世界大国,回旋余地更大,市场更大,经济韧性也更加强大。因此,如果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各种举措的实施,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相信,我国经济一定会在最短的时期内恢复活力,从而实现全年及长期的稳定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增长速度新冠疫情经济发展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与政策架构
企业营业收入增长速度管理问题的分析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