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助力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

2020-07-04龙文磊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想引领三全育人高校

【摘 要】 高校应以“三全育人”的理念助力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注重全员育人,高校教职工协同发力;全过程育人,让思想引领贯穿教育始终;全方位育人,打通思想引领教育新道路。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思想引领;“三全育人”;助力途径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也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1]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教育部于2018年5月发布《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于部分高校开展“三全育人”试点工作,进而向全国推广。本文将从“三全育人”的理念出发,阐释如何在此理论基础上助力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

一、高校大学思想引领教育重点

1、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

高等院校是社会的思想高地,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培育新时代“四有青年”至关重要。要让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公民层面的价值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高校应该着眼于思政教育全局,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面的价值观。另外,以学生组织为抓手,开展文体活动以陶冶情操,组织志愿活动以培养服务精神,举行社会实践以提高综合素养。通过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清泉滋润青年学生的心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化为个人价值导向。

2、培养大学生优良道德品质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铸魂,是教育之本,教育事业应该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2]高校应该将大学生道德品质培育工作贯穿始终,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须创造性转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即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优良品质。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集体主义道德为原则,以共产主义道德为理想,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大力宣扬当代优秀道德模范,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从学生群体中发掘具有品学兼优大学生,树立为学生典范,弘扬优良道德风尚,将优良道德品质播撒到每个大学生的心中。

3、培养大学生勤学苦练,善思明辨的素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年时期是增强本领的关键期,只有勤学苦练、提升能力、增强素质,才能承担历史重任。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组织,但最基本的还是一个教学组织。[3]大学招收学生传授知识并且创造新知识,为社会提供发展的内生动力。高校应该把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学习理论知识或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勤学苦练,将学习列为大学第一要义。更要鼓励学生启发大脑,遇事勤加研究,努力探索,学会深入思考,形成独立人格。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清晰辨识,尤其在事关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事件上能明辨是非,与国家、集体、人民始终保持同一阵线。

二、“三全育人”助力大学生思政教育

“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引入,意味着对以往思想引领教育模式的重塑再造。“高校教职工”应作为一个共同体,整合教育力量,发挥育人合力。完善思想引领教育机制创新、部门协调、上下衔接,扩大思想引领教育的广度和宽度,促进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思想引领教育的衔接融合。改变单一的学校课堂教育、线下教育的教育形式,打通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通道。让思想引领教育充分渗透到学生课堂、科研、实践、生活方方面面,实现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1、全员育人,高校教职工应协同发力

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思想引领教育不只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些老师的工作。为发挥思想引领育人对大学生的长效正面影响,充分调动“高校教职工”积极性,共同开展思想引领教育。落实责任,把握重点,将思想引领渗透教育、管理、服务当中。教育主体除了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之外,还应包括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行政管理及后勤工作人员等。

在思想引领教育的过程中,不同岗位的教职工负责的工作要有所差异。如思政课教师作为直接思想引领教育者,在领悟思想理论时,还应创新课程形式,让学生愿意听、听得进、有效果;辅导员是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主攻手、学生管理的主导者、学生成长的主心骨,应通过政治引导、情感关怀、学习辅导、行为教导等多措施展开教育;专业课教师应认真教导学生专业知识,并通过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信念教育,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学习专业知识;心理健康教师,应仔细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时干预,引导学生养成乐观、积极的心理素质;行政管理和后勤工作人员应该做好管理与服务,暖心育人,实现管理和服务对学生思想引领。高校教职工之间保持协调、通力配合至关重要,如此才能发挥出思想引领育人的合力作用,切实提高思想引领教育的成效。

2、全过程育人,让思想引领贯穿教育始终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思想引领教育只于学生在学期间开展,而在全过程育人理念下,思想引领教育应该渗透于学生终身教育中。不过,学生在不同人生阶段开展的思想引领教育应有不同,小学应在道德情感教育上着力,教导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中学应开展体验式思想引领教育,培养中学生价值认知能力,增强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认同。大学应把使命担当教育作为重点,引领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国情、掌握时势、分析问题,始终团结在党和人民周围。[4]

高校要了解大学生在中小学接受的思想引领教育情况,在大学适当开展个性化思想引领教育。同时,由于高等院校中以专业、院系分科教育的形式,对于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也要有所不同,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科专业特点要开展适应的思想引领教育,如将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增加到到学生思想引领教育之中,增强学生职业理念,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各院系、部門之间还应该进行协调互助,整合教育资源,并加以充分利用,全面开展思想引领教育,让大学生能受益终生。

3、全方位育人,打通思想引领教育新道路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引领教育都以学校线下“第一课堂”的形式为主。传统教育模式有其不可替代的特点,但也不能忽视学生课外活动,即“第二课堂”的建设,应适度开展主题教育、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同时,要主动尝试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教育,借助其快捷、高效、多样的优势,打通思想引领教育新道路,提高思想引领教育水平。[5]

继续做好“第一课堂”思想引領教育。上好思政理论课,建设思政精品课程,思政课教师应根据在校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时更新课堂知识和形式,提高思想引领教育质量。全面开展思政课程,各专业教研室应组织集体备课,讨论如何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鼓励学生不骛虚声,踏实求学,把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的青年才干。

积极组织“第二课堂”,利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使思想引领教育贯穿于活动的始终。此外,利用“互联网+”及新媒体开展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从海量互联网资源中精心筛选,整理出适合思想引领教育的课程资源。同时,高校及教师也应主动出击,学习如何制作“网络课堂”,尝试网络授课,让线上线下资源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引领教育水平。

三、结语

“三全育人”思想引领教育是学校各部门、全体职工的共同责任。高校应该从整个学校层面的出发,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计划,促进高校思想引领教育全面融合。推进学校思想引领教育的机制完善、平台搭建、队伍配备、资源保障,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从制度层面保障思想引领教育工作的实施。在开展工作前,选定试点院系,总结经验,保留优秀做法,补齐短板,提高执行力度。

【参考文献】

[1] 张宁,王伟强.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三全育人”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56+79.

[2] 新华社评论员.以立德树人铸就教育之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EB/OL].[2018-09-11].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11/c_129950838.htm.

[3] 徐珊珊.对高校功能的再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2,28(03)26-28.

[4] 张润杰,齐成龙.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N].人民日报,2020-02-20(9).

[5] 方平.强化“四个聚焦”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08)15-17.

【作者简介】

龙文磊(1992—)男,江西万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学教育,思想教育.

猜你喜欢

思想引领三全育人高校
探究新时期高校教师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保障机制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立足校情 聚焦心理 管理升级 实干兴校
新时期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路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