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秋沅:我是小读者的客人

2020-07-04tatan

书香两岸 2020年2期
关键词:木棉鼓浪屿钟南山

tatan

厦门鼓浪屿被称作“琴岛”,在20世纪50年代全岛钢琴多达500多架,如今,岛上的人均钢琴拥有率也仍居全国第一。

在这样的一座岛上长大,李秋沅的记忆拼图里,钢琴也占据了重要的一角。6岁开始学琴,第二年即开始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练琴的过程是枯燥的,钢琴在小秋沅的眼里简直像“敌人”般的讨厌,但是她并不憎恨音乐的美妙。她努力地练琴,日复一日,直到发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把这件事(弹琴)做好”的时候,练琴成了一种兴趣。李秋沅回忆童年时期参加比赛,享受过第一名的众人瞩目,也遭遇过淘汰者的落寞,“但是我在练琴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不断攻克技巧难关,不断超越的那种成就感”。也许是幼年学琴的经历,锻炼了李秋沅坚强而独立的内心,“当我发现,别人的否认并不能阻止自己进一步向前走的脚步时,我也就不惧怕失败了”。所以,当18岁停止继续学琴的时候,钢琴反而像离她远去的“至亲好友”了。

不过,18岁的夏天,百无聊赖之下,李秋沅试着动笔写起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也由此迎来了她今后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写作。不知是否正是因为学琴所练就了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坚强内心,让她在后来的文学创作历程中,敢于跳出“舒适圈”,不断试探着自己写作的可能性。

Interview  书香X李秋沅

你开始文学创作的契机是什么?这个过程中是否有对你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人?

很难分清我迈向“文学创作之路”的第一步从何时开始。从小到大,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看似与文学创作无关,但实际上都隐隐约约地指向我终将到达的地方。真正开始动笔写下第一篇“小说”,是在18岁高中毕业那年夏天,那时候特别闲,我开始写我的第一篇小说。写的时候,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也根本没打算给别人看,就是觉得有趣。现在回想,当初写得真的非常拙劣。

我大学的专业是外文,对翻译的喜爱,应该对我日后的写作有一定的影响,是“翻译”引领我进入语言文字的趣味乐园。一篇英文,经过不同译者的翻译,变化会如此惊人。我迷上了翻译。翻译讲究“信雅达”,贴切的词汇,契合的句式表达,能将一部并不甚出众的作品变为一流的文学精品,那几乎就是一场译者智慧与作者心灵的精彩共舞。刚开始时,我只是喜欢琢磨同一英文词汇的最贴切的中文表达。随后,我的兴趣就开始转向中文。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寻找我所喜欢的中文表达方式。迄今为止,我对词汇“表达”的偏爱,一直没有停息。

为什么会选择儿童文学作为你的创作方向?

似乎从一开始,我就确定了写作方向,其中没有太多犹豫。儿童文学与我,产生如此共鸣,也许与我的唯美倾向有关。在儿童文学世界里,希望与爱是永恒的主题,在那儿永远存留着我希望存在的一切美好之物。我希望自己能通过文字,不断重返这个美好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知。

儿童文学也有很多类型,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小说”这种体裁?

2000年刚开始写儿童文学时,我也尝试着从童话入手。但这个阶段时间不长,我似乎总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童话语感,脑海中总萦绕着幼年时读过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的影子。那些经典童话对我的影响根深蒂固,却也成为限制我创作的无形束缚。2001年,我决定尝试着写小说了。当年我创作了第一篇儿童文学短篇小说《亚麻色头发的女郎》,写完后我就投稿参加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的比赛。出乎意料地,我居然得奖了。至今难以忘记在得知获奖的那一瞬的欣喜之情。之后,我就专心写小说了。

在创作的初始,我并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切入点。我写了一些儿童文学短篇作品,涉及校园题材、儿童成长题材,写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写“空”了。这些故事,源自童年与少年的记忆,也源自我曾读过的儿童文学故事,似曾相识,却又面目不清。如果我一直这么写下去,我永远也超越不了自己。我不希望重复别人,也不希望重复自己。这么写了近十年后,我突然厌倦了。我想跳出原来的创作定式。

整整9年时间,我都没有找到创作突破的切入点,直到2009年后,我开始写“木棉岛系列”。《锦瑟》是第一篇以木棉岛为背景的小说。它首次让我意识到撇开局促的校园生活题材,我的心與笔,能如此自由地舒展至另一个儿童文学世界里,我相信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木棉岛是属于我的心灵故乡,我乐意与读者真诚分享。

又写了几年,我就不满足于现实题材的小说了。2011年之后,我开始尝试写幻想小说。与“木棉岛”对应,我将我的幻想小说发生地背景,设在了“千恒岛”。在幻想故事里,“木棉岛”也时有出现,因为故事主人公是在幻想与现实世界之中穿梭的,因此,当他们回到现实世界时,落脚点还是“木棉岛”。“木棉岛”与“千恒岛”,都是纸墨下的虚构世界,它们是双生花,“木棉岛”是虚构的写实世界,“千恒岛”是虚构的幻想世界。如果借《盗梦空间》的语境来说,“千恒岛”就是梦中梦。

成年人如何才能创作出受儿童喜爱的作品?

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能创作出给儿童看的作品。是否适合创作儿童文学,有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写作者是否还记得自己年少时的感受,是否还拥有年少时的生命记忆。所有好的文学,都必须是真诚的文学。青少年能清晰地分辨出,写作者是在装腔作势、拿腔拿调地模仿他们说话,还是的确在心里住着年少的灵魂,真诚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他们,与他们交流。倘若写作者忘了年少时的记忆,那么,他必然会被阻隔在儿童文学之外。

在创作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于我而言,儿童文学短篇创作对灵感与天赋的依赖度大些,灵感促发写作,文字激发下一个灵感,如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一气呵成。而长篇创作,除了灵感与天赋外,还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创作情绪酝酿和体力准备。往往一个长篇,从灵感闪现至落笔成形,需要酝酿几年时间。

那你是如何积累创作素材的?

我在鼓浪屿长大。一个人年少时生活的环境,将为其一生打上背景的底色。我无法剥离儿时生活环境对我的影响,它已经成为我的一部分。故乡的印痕,在我的“木棉岛”系列写实小说中,痕迹明显。像《木棉·流年》《木棉·离歌》的创作素材,往往来源于故乡的人和故乡的事。

我的“千恒岛”系列幻想小说目前完成了《谜境·青鸟》《天青》《天目》《千恒·流光》,素材范围就更广泛了。我从艺术、音乐、历史、神话传说、中国传统工艺、福建地域文化等等各方面汲取素材。我试图在自己的幻想小说中,让读者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脉的力量,感受艺术的魅力,感受崇高、感受人为人的高贵。

另外,由于儿时的练琴经历,当我开始写作时,钢琴以另一种方式重新潜入了我的生活:它成了我小说里若隐若现的朋友,温柔敦厚地陪着我,陪着我小说里的主人公们,不离不弃。我的兴趣必然指引我的关注点。我关注琴童,关注其中的天才儿童。我特别怜惜那些禀赋超凡的孩子,上天给予他们超出同龄人的心智与感受力,同时也必让他们承受更多孤独。对他们的怜惜,会不自觉地付诸笔下。

你是以怎样的身份在创作的?

对于青少年人来说,我是他们世界的客人,他们才是主人。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真诚,获得他们的认可,允许我进入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伙伴,感知他们,为他们说话。创作儿童文学,必须打破成年人的傲慢。凭什么,成年人就能理所当然地,有资格以高高在上者的身份,去闯入青少年的世界?请别忘了自己的客者身份。只有谦卑、真诚的客人,才能获得主人的认可和真诚的接待,才能感知主人真实的悲欢。

近期有什么写作计划吗?

近期打算继续写 “木棉岛”写实小说。下半年会有一部“木棉岛”小说《虞人巷的老屋》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刚刚获得第二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故事的背景,以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左右的鼓浪屿为原型,写的是我成长中所熟悉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时代的狂潮涌起,每个中国人都体验到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的力量。我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巨大变迁,经历故乡鼓浪屿的巨大变迁。鼓浪屿上原住民孩子与新住民孩子在时代变迁之中,各自悲欢、各自成长,各有各的故事。但他们所在的岛、所在的时代,又将他们的命运彼此紧密联合在一起,与岛屿发展、与时代的发展轨迹相融交织。我听到了时代的声音,而我试图在《虞人巷的老屋》里,将这个声音发出来,让读者听到。

最近你的新作《钟南山:生命的卫士》问世,给疫情之下的小读者带去一次与当前局势颇为契合的阅读体验。能否谈談写这本书的契机?

这本书是去年春,从接力出版社承接的创作任务。搜集资料等前期准备花了一段时间,真正开始动笔,是从2019年7月份开始。《钟南山》是“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中的一本,由接力出版社和党建出版社联合出版。当我知道,出版社有意写一本针对青少年读者的钟南山人物传记后,我主动请缨。写非虚构作品并非我的强项,我从未写过人物传记,但我实在太敬佩钟院士了,他的担当、他的专业才华、他的刚正不阿,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而且,钟院士是厦门人,母亲还是鼓浪屿人。我也是从小在鼓浪屿长大的,钟南山的母亲少女时代住的廖家小楼,就在我中学每天上学必经的路上。钟院士身上,有我特别熟悉的老鼓浪屿人的气质。因此,我特别想,能由我的笔,写出我心目中的中国国士—钟南山。

我们对钟南山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是一位敢说真话的人。通过梳理他的人生履历,您觉得他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人?

我觉得,敢说真话,只是钟南山高贵的人格精神的外在表象。只是其中的一个面,其他的外在表现,还包括他的勇敢、他对弱小者的悲悯、他的担当。我们应该从他的行为的外在表现,溯源他的精神内核。钟南山身上,有着高贵的中国传统士人精神。他是有担当的知识分子,是那么一群人的代表—他有着坚实的信仰、受到良好的德智体群全人教育,在音乐、体育、文学、艺术表现出良好的修养。他们的精神世界,深邃而广博。他们不只是一群只顾惜自身利益的人,而是一批带有社会意识的人。在钟南山身上,我们看到了源自他父亲钟世藩、母亲廖月琴的清正之气,而他们的精神气质,与千百年来胸怀家国、心怀社稷的中华有识之士一脉相承。所以,我认为,良好的家风和流淌在中国人血脉里的高贵的中国精神,共同成就了钟南山的品格和成就。

这本书有没有目标读者群?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是非虚构作品,主要面对的读者群为青少年。当然,并非只有青少年才是此书的唯一读者群。钟南山的成长经历,为青少年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模板,让读者从国士钟南山身上,汲取力量、汲取勇气、汲取智慧,以他为榜样,成长为像他一样顶天立地的人。

猜你喜欢

木棉鼓浪屿钟南山
最美的等待
钟南山:做诚实的孩子
容时哥哥
南疆木棉红似火
厦门鼓浪屿之行
钟南山
钟南山之歌
最暖的春风
FATE, PLAY, LOVE
南国丝木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