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淄博聊斋俚曲的活态传承

2020-07-04王安琪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淄博艺术

【摘要】聊斋俚曲又名“蒲松龄俚曲”,得益于清初大文学家蒲松龄的书斋名“聊斋”而闻名,曾于明清两朝的淄博市内民间名噪一时。本文以聊斋俚曲艺术团的田野考察为基础,分析聊斋俚曲现阶段的活态传承情况。

【关键词】聊斋俚曲;艺术;淄博

【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一、绪论

蒲松龄先生是中国清代的文学巨匠,也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和俚曲艺术家。他创作了许多极具价值的作品,其中俚曲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俚曲”即为民间俗曲,蒲松龄先生将自己创作的作品冠以书斋之名,遂称为“聊斋俚曲”。聊斋俚曲同其他民间曲种类似,具有文学和音乐两部分构成要素,该曲种融合了十五种淄川地区的方言,采用了当时的方言性“俗语”填词,文辞读来朗朗上口、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作品使用了老百姓广受欢迎的说唱结合的形式,配以南北不同腔调,作品艺术特色十分鲜明。

从近代开始,聊斋俚曲就以其特有的艺术性镌刻着封建时代人民生活的印记,广受群众喜爱。但自蒲松龄逝世以后的二百年间,仅存留一些相互传抄的单篇的抄本,流行地域也仅为蒲家庄为中心的淄川地区,目前只存留下来为数不多的曲牌。据张元撰《柳泉蒲先生墓表》碑阴所附著作目录:蒲松龄有“通俗俚曲十四种”,分别为《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2006年5月20日,聊斋俚曲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民间音乐类53II-22),而后聊斋俚曲衍生出的聊斋俚曲戏也于2016年成为戏剧界的新戏种,自此,聊斋俚曲在活态传承下有了新的发展。

二、聊斋俚曲的人文环境

一种艺术形式的生存与发展,是与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共生共融的,作为“明清俗曲”之遗响的聊斋俚曲亦是如此。

聊斋俚曲要属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最为出名,孕育这一曲种的地理环境——淄川,隶属山东省淄博市。山东素来有“齐鲁之邦”的别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便是以当今淄博为中心的齐国,在此延续了灿烂的光辉。这里曾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国的古战场,当时齐国文明程度之高足以说明这一地区在世界中的地位是领先的。而从踏上淄博市淄川区开始,名胜古迹到处可见。齐长城遗址、大张古窑址、磁村古窑址、蒲家庄的蒲松龄故居、杨寨村的杨寨塔等,这些都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历史的长河流到现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聊斋俚曲同时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独居匠心的音乐文化,也正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赋予了这些音乐文化独特的魅力。聊斋俚曲便是明代以来淄川地区流行民间小曲中的一个分支。可以说,蒲家庄的聊斋俚曲是其中极具特色、颇有影响的剧种之一,也是山东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更是一种反映社会伦理道德的升华。

三、聊斋俚曲的田野考察

郭乃安说:“音乐,是一种文化,是社会趋势下形成的产物,由人创造,供人享用。音乐的意义、价值皆取决于人。”对于音乐的专研甚至任何与音乐相关事物的的研究都是一定离不开人的,从某一方面来说,正是音乐的表演艺人承担了对这些传统音乐的表达与展示。

为了详细了解聊斋俚曲艺术团表演艺人的现状,笔者于2019年4月笔者对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的蒲家庄进行了调研,并采用田野考察个别访谈的方法对蒲家庄现有的“原生态艺人”和“次生态艺人”进行访问与考察。

(一)原生态艺人考察

经过笔者考察,目前看来蒲家庄原生态艺人还会唱聊斋俚曲的 6位艺人中,平均年龄已高73.5岁,其中80 岁以上者有1人,占总人数的16.7%;70岁-79岁有4人,占总人数的66.7%;60-69岁有1人,占总人数的16.7%。这一数据说明,聊斋俚曲仍有原生态艺人在为曲种的传承做出贡献,但蒲家庄真正会唱聊斋俚曲的艺人年龄普遍较大,而关于原生态艺人对于聊斋俚曲的传承问题,后继乏人。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不断的发生改变,而当地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基本都选择外出打工,另一方面也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绝大多数对传统的音乐文化存在相对排斥的心理,因此现在在蒲家庄能唱原生态聊斋俚曲的艺术家已经为数不多,且年事已高。从这一角度客观来说,聊斋俚曲的传承与发展仍然面临一定的生存危机,对于原生态艺人和原生态俚曲,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保护政策。

(二)次生态艺人考察

2008年7月19日,聊斋俚曲艺术团在淄博市淄川区成立,艺术团建立的宗旨是弘扬聊斋文化,使聊斋俚曲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下去。笔者抽查了部分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成员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在笔者共抽查的26名艺术团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69.7岁。在这其中82岁以上(含82)有4人,占总人数的15.4%;72-81岁有5人,占总人数的19.2%;62-71岁有13人,占总人数的50%;52-61岁有3人,占总人数的11.5%;52岁以下有1人,占总人数的3.8%。在艺术团队伍中,来自淄川区本地的占总人数的88.5%,总体艺术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但分析抽查数据笔者发现依旧存在着老龄化、年轻演员严重缺乏的现状。此外,从统计表中还可以看出,演唱组人员与乐队组人员在文化程度上总体水平偏低,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艺术团的发展。

淄川区聊斋俚曲艺术团的团长王世忠就这一现象曾说:“艺术团准备在今后向淄川区政府或淄博市政府申请一些事业编制,引进一批专业人员来从事聊斋俚曲的演唱和聊斋俚曲戏的创作与演出,以促进艺术团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团领导的话语中也展现了他们对艺术团未来发展的期望,笔者也认为聊斋俚曲艺术团要发展,应该扩大公众影响范围,就应吸收一些年轻的、专业的人员来,既能促进聊斋俚曲的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为艺术团注入更多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传承人为聊斋俚曲所作的努力

在田野考察过程中,笔者幸得聊斋俚曲的表演艺术家和传承人邹錡先生提供的指导和支持。邹錡一直热衷于聊斋俚曲的传承、弘扬与发展工作,自1998年开始,他一直为更好地演唱聊斋俚曲多处拜师学艺,潜心努力学习吐字行腔、布调收音的精华。2013年11月,邹锜正式拜国家级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为师,成为聊斋俚曲的传承人,自此有了演唱的专业指导,技艺更加精湛。

与此同时,邹錡也带领着聊斋俚曲艺术团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聊斋俚曲的新发展做出诸多努力:在淄博中学建立聊斋俚曲社团,很多聊斋俚曲艺术家指导学生们学习俚曲;设立公益培训班教唱聊斋俚曲;在老年大学开展排练和宣传,使聊斋俚曲得到深入人心的发展;成立淄博民歌协会,邀请几百名淄博专业音乐学者入会,共同为聊斋俚曲的发展出谋划策……总之,为了使聊斋俚曲再次恢复生命力,艺术团一方面从聊斋俚曲内部进行新曲牌的创新工作,并将聊斋俚曲的原有曲牌进行挖掘和录音,出版唱片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扩大公众影响力,加大推广原生态曲牌的演出力度。改革的同时,从各个层面开展聊斋俚曲的宣传和保护。现阶段,聊斋俚曲区域范围内引起了更强烈的公众关注度。

四、总结

从清朝至今,聊斋俚曲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传唱了三百多年。音乐是一个整体,任何单独的音律或和弦都无法成為真正的音乐。而在音乐作品中,深入了解作品的第一步就是要从作品的调式入手,挖掘作品背后的情感,牢牢把握住作品的音乐风格,来更加准确地掌握作品的音乐形象。调式就是以一个中心音为主音,其他的音都与之有所联系,共同连接而成的集合体。笔者在案头工作中研究聊斋俚曲的作品时,发现聊斋俚曲采用的是调式交替这一方法来使其产生一种新的调式色彩,如曲牌【耍孩儿】【呀呀油】等运用了大量的宫音,音节的变化带动调式的变化,使观众情感流露自然细腻,犹如身临其境。

聊斋俚曲从早期发展至今仍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活态传承着,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聊斋俚曲也如许多其他的曲种一样,以登台演出的形式来复兴,采取多种形式创造登台演唱的机会,贴近人民群众。在当今社会背景下,音乐的发展随着社会文化的碰撞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我国很多的传统音乐受到各种音乐类型的冲击和影响,也有许多曲种因不能及时跟紧时代发展的潮流“换血”,使音乐发展大趋势与之脱节,有的曲种逐渐走向衰败,更甚者直接消亡。聊斋俚曲也正处于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成立,聊斋俚曲艺术团的努力都在促进俚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客观来看,仍旧有很多人都没有听过俚曲。因此,对聊斋俚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我们要继续在传承和发展下,做出更多形式的创新,为聊斋俚曲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玉琛.聊斋俚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2]杨海儒.聊斋俚曲及其研究[J].文学遗产,1991.

[3]吴钊.谈蒲松龄俚曲[J].中国音乐,1983.

作者简介:王安琪(199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天津音乐学院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淄博艺术
纸的艺术
What kind of role should English teachers play in the intensive reading class
运用乡土地理案例巧讲工业区位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诗意淄博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