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马官屯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0-07-04柳强孙克李磊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5期
关键词:非遗课堂

柳强 孙克 李磊

【摘要】“马官屯泥人”被誉为聊城一绝,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坚持与传承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本文以聊城本地非遗艺术为研究对象,探究“马官屯泥人”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旨在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

【关键词】马官屯泥人;非遗;课堂

【中图分类号】J314.7 【文献标识码】A

“非遗进课堂,泥土也芬芳”。作为聊城本地土生土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官屯泥人”走进了聊城一中的美术课堂教学,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去感受非遗文化所特有的巨大魅力,更能够让学生近距离地去观察、去体验、去探讨、去学习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让美轮美奂的非遗作品在学习中逐渐渗透孩子们的心灵,播出希望的种子,使非遗文化在校园里逐渐生根、发芽。

“马官屯泥人”被誉为聊城一绝,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坚持与传承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既不同于天津泥人张的写实性艺术特征,也不同于陕西凤翔泥人的装饰性风格,而是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中的人和物,在生活中汲取营养,这是“马官屯泥人”创作的思想源泉和动力所在。李延平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展示的《看戏》《小媳妇》《拼酒》《父辈》以及《农民系列》等都是这样创作出来的,通过李老师现身讲解和小组同学的激烈讨论、阐述,同学们对于李老师的作品逐渐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于同学们了解“马官屯泥人”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起到了重要作用。李老师独具特色的作品让处于当下发展困境中的“马官屯泥人”重新焕发活力,作品风格也日趋成熟,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作品风格粗犷但不失生动,造型夸张但不失细腻,人物形态各异、憨态可掬、表情丰富、耐人寻味,尤其注重对这些人物瞬间表情的刻画与表现,把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北方人的豪迈性格、人性特征表现得酣畅淋漓、恰如其分,让人看后印象深刻、倍感亲切、遐想连连。也正是对于泥人艺术的疯狂热爱才造就了李延平老师今天的艺术成就,人送雅号“泥痴”,其创作的作品不断被全国各地的博物馆争相收藏,更是被中央七台的《美丽乡村情》和中央四台的《记住乡愁》栏目进行了专题报道。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李延平老师的泥人作品,那就是“赋得形魂具存,不知身是泥人”。

非遗课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美术课堂教学改革,绝不是单一的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一些基本技艺、做几件作品,因为非遗教学还担负着更重要的神圣使命,那就是接棒、体验、传承、发扬和创新。要让非遗文化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开花结果并不断延续下去,就必须探索出一条适合高中学生兴趣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制定长期科学合理的非遗课程教学规划体系。到底应该采取哪种教学方式?泥人创新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课题组老师结合以往的美术模块教学经验,大家一致认为:这项非遗课程的开设应该从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印模工艺入手,以“主题性泥人制作”为主方向,并不断丰富作品创作内容和类型,以适应时代需求和学生特点;同时改变单一的个人制作泥人的传统,采取以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进行作品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时俱进,让泥人作品样式更为丰富,作品更具个性化和时代感。这样一条清晰的非遗课程教学规划体系就逐渐明朗起来,接下来就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使非遗课程循序渐进逐步在课堂上进行贯彻实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泥人制作的乐趣。

1.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泥人印模工艺入手,让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泥人的特点、制作工艺、印模方法和要领,让泥人制作工艺在学生中真正得以传承。

泥人制作工艺是这项非遗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是泥人得以传承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掌握这项技能和方法,才能在接下来的作品创作中一显身手、大展宏图、不断创新。从印模工艺入手最大的优势就是更容易掌握和激发学生兴趣,对于这项内容李延平老师也是十分重视,并亲自为学生进行示范、讲解其要领,同学们也是铆足了劲学习、临摹和实践,从一开始的稚嫩、粗糙到逐步入门,在这个过程里老师们也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指导、示范。泥人制作需要耐下性子,不能急躁,更不能急于求成,一个主题从设计到完成往往需要接近一个学期的时间。

2.了解中国传统非遗文化,感受不同地方泥人的特色,从全国众多优秀民间艺人的泥人作品中不断汲取营养、获取灵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取百家之长并融会贯通,为泥人的创新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在课堂上,通过欣赏一些优秀民间艺人的泥人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特别是全国著名泥人产地的作品,如天津的泥人、陕西凤翔的泥人、江苏无锡惠山泥人以及山东高密的泥人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不断讨论、发表看法,从中不断汲取营养,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开拓思路,拓宽眼界,融会贯通,为下一步推陈出新、设计出高水准的主题性泥人作品提供动力之源。

3.全面落实非遗课程教学规划体系,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泥人制作传统的个人创作模式,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小组同学大胆创新,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使泥人作品更具个性、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规范学分评价体系,精选优秀泥人作品进行专项汇展,让非遗文化在校园内外得以宣传和弘扬。

传统的泥人创作模式都是以个人为主,作品的风格类型相对比较单一,而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设计、制作作品,可以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激发每位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同时鼓励小组同学大胆创新,根据设计好的主题围绕印模工艺再进行内容加工和扩充,把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最大限度地发挥和体现出来,使泥人更加具有个性、作品内容、题材样式更为丰富多彩;同时,为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保证非遗教学质量,制定较为科学规范的学分评价体系尤为重要。把注重教学过程作为主要的学分评价方式:考勤占10%、学习态度占20%、作品质量占70%;同时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比如,举行优秀泥人作品展览、推荐优秀作品在校刊、校报上发表、课堂作品评价等,鼓励学生创造高质量的泥人作品。实践证明,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可多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收获。

4.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品牌意识,紧跟时代步伐,丰富作品内容,让泥人作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生特点;同时还要开发泥人新品种、新类型,增加泥人实用功能,使泥人与现代科技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不断扩大泥人的影响力和受众面。

为加大泥人宣传力度,扩大泥人的受众面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泥人,必须更新泥人创作理念,丰富泥人作品内容,开发泥人品种类型。首先在泥人创作的内容、题材方面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和学生特点,丰富创作内容,把喜聞乐见的动漫形象、科幻造型、年画人物、京剧脸谱、吉祥物等融入到泥人作品创作之中,让泥人也具有现代文化气息,这样可以扩大喜爱泥人的受众面,特别是让更多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具有时代气息的泥人;其次,应该增强地方泥人品牌意识,拓展泥人新品种、新类型,让泥人与科技和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在品种方面除了可以做一些观赏性作品外,还可增加一些具有装饰和实用功能的泥人作品,如制作一些泥人套娃、泥人摆件、挂件,泥人音响、泥人象棋、泥人脸谱、卡通或吉祥物泥人储蓄罐等;还可发展一些泥人衍生品,比如把泥人形象印到手提袋、包装盒、瓷盘上或做成抱枕、丝巾、窗帘等,让泥人以不同形式走进千家万户,装点现代美好生活。

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不仅仅是摆摆样子、搞搞形式、做几件作品,而是让这项传统文化真正适合学生特点,在这片沃土中不断得以延续、充满朝气、经久不衰。传承必须创新,创新才能发展,只有紧跟时代脉搏,不断更新理念,非遗文化才能与时俱进、焕发时代魅力,这项特殊的工程在校园里才能充满勃勃生机、历久弥香。

参考文献:

[1]蔡江新,非遗在高中校本课程中的开发[J].艺术教育,2013(3):46.

[2]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柳强(1971-),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大学本科,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学;孙克(1979-),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大学本科,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学;李磊(1978-),男,汉族,山东聊城人,大学本科,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学。

猜你喜欢

非遗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探寻初中化学高效课堂之路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