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既有住区户外交往空间适老优化
——结合空间句法和PSPL 调研法以T 住区为例

2020-07-04苗彧萌

江西建材 2020年6期
关键词:住区句法视域

王 曾,苗彧萌,张 萍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300130

0 引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肢体行动能力逐步衰退,其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住区公共空间成为其重要的户外活动场所。天津市存在大量老旧住区,存在建筑老化、车辆占道严重和公共空间缺乏等问题,户外交往空间品质差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亟需改造。

本文将理论、实践与技术相结合,结合空间句法和PSPL 调研法,分别从量化和质化的角度对中心活动场地、组团间活动场地和街道空间三类交往空间进行评价与分析,探究老年人的交往行为与空间偏好,并结合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出相应的户外交往空间适老优化策略。

1 研究设计

1.1 基地选址及概况

本文选取T 市T 住区为研究样本,进行研究分析。本次调研数据主要通过问卷、实地观察和网络资料查询获得。

T 住区建成于1988 年,占地面积约17 公顷,位于T 市红桥区。地块周边以居住区为主,均为老旧住区,生活氛围浓郁,周围服务半径内的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T 住区内居住的人群以老年人为主,其中60 岁及以上年龄人群占比61%,为最大占比人群,在某种意义上可看出该住区老龄化严重。

1.2 研究方法

1.2.1 空间句法

空间句法是Billy Hill 提出的一系列描述建筑和城市空间格局的理论和技术。空间句法发展数十年,已经被大量学者推理检验并广泛应用。本文借助Depthmap、GIS 等软件,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对住区空间结构进行定量计算。

1.2.2 PSPL 调研法

PSPL 调研法是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和市民公共生活状况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由丹麦规划师扬·盖尔提出。本文中应用PSPL 调研法综合分析总结T 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现状问题以及适老设计需求,作为公共空间适老优化的依据。

2 调研数据分析

将老年人在户外的主要交往空间分为三类,中心活动场地、组团间活动场地和街道空间(图中依次分别以A、B、C 为类型代表),共选取12 个点位进行重点研究(图1)。根据地图标记法,在工作日和周末的四个代表时间片段对人群数量、停留时间、停留时长以及活动类型进行统计(图2、3),由于人为观察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记录过程中将其中将坐着的人,或使用体育器械的人定义为长时间停留,站着的人定义为短时间停留[1]。

运用轴线分析法和视域分析法对住区进行空间句法分析(图4~9),图中由黑色至灰色表示区间数值由高至低。

图1 实地调研点位

图2 工作日人群聚集情况

图3 周末人群聚集情况

图4 可理解度散点图

图5 轴线连接值分析

图6 轴线整合度分析

图7 视域整合度分析

图8 视域连接值分析

图9 视域整合度分析

2.1 人群结构及活动类型

T 住区内60 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占别61%,老龄化严重。实地调研中发现,大多数老年人进行户外交往活动时,常常选择特定的场所进行习惯性的活动,如中心长廊成为老年人闲聊的区域,凉亭等成为老年人下棋的主要场所等。

2.2 规划组织结构分析

该住区规划组织结构可理解度较低。由图4 可见,在可理解度分析图中智能度值为0.39,小于标准值0.45,在此结构系统中居住者不易准确地由局部空间推断出整体空间结构特征,对于老年人来说,其认知能力较弱,容易在区域中迷失[2]。

基地内道路人车混行,安全隐患大。大量道路上存在人车混行现象,老年人在车行道上散步、遛狗等,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道路系统中道路C4 的连接值最高(图5),即该道路对周围道路的影响力强,空间渗透性好。在住区轴线整合值网络中,可以发现道路C2、B3 全局整合度较高(图6),即这些道路与住区内其他空间关联性强,承载的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

住区内整体空间视线整合度高,即视线可达性较好(图7)。其中A1 活动场地视线整合度较为突出,对老年人的吸引力、引导性较强;从空间感受和功能角度讲,老年人缺乏安全感,连接度高的公共空间使在此活动的老年人可视域范围更广,场地A1、B3、B4 连接值较高(图8),对老年人具有更好的吸引力,因此这些空间更容易开展交往活动。

2.3 主要交往空间分析

A1 作为住区的中心,可达性最好。中心活动场地具有最高的全局集成度,对于人群的到达具有更大的优势,有效活动面积大,视野开阔且设施最为齐全,此处常有大量老人聚集。

比较几个街道空间,发现老年人在道路交叉口的街道空间偶尔产生聚集交往等行为,而其他街道空间几乎不产生聚集交往行为(图2、3)。分析发现街道空间C2 位于街道的交叉点,其集成度高于其他几种街道类型,即人们通过的频率更高,老人们更容易在此处偶遇,引发交往行为。

选取几个老年人聚集场所观察发现,老年人交往空间呈现边缘性的特征。例如场地B3、B4,B4 点位一布置有大量座椅,但其使用率很低,而在位于街角处的点位B3 出现了老人自建的一些休憩和活动设施。对比两个测点的视线整合度分析结果发现(图9),由于其位于沿街面,B3 处视线整合度更高,可视域范围更广。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肢体能力逐渐下降,相比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来说,视觉感知对于老年人感知周边情况更为重要[3]。

2.4 基础服务设施分析

住区内现有设施老旧,利用率低,由于后期缺乏管理维护,破损较为严重,且数量较少,难以满足住区内老年人的需求。对比基础设施点位与人群聚集点位的关系,发现人们主要驻足停留在有休憩、活动设施附近。

3 老年人户外交往空间特征

(1)老年人交往空间具有向心性。通常在整个交往空间组织结构中,当老年人能在空间的使用中明显感觉到其他人的活动行为时,容易受到周边人群的影响,主动加入到不同的社会交往活动中或在边界空间驻足观看[4],通常中心活动场地具有较高的全局集成度,其更容易引发老年人社会交往行为的发生,而在周边区域形成的大小不一各类小型交往空间通常围绕核心空间分布,具有向心性的特点。

(2)可达性强的公共空间更容易产生交往活动。步行是大多数老年人的出行方式[5],老年人在可达性较高的公共空间,活动频率更高,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心理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视线可达性的影响。

(3)老年人的交往空间具有领域性的特点。老年人习惯性聚集的一些场所往往会在潜移默化中具有了一定的空间属性与场所精神,其功能定义与人群的活动类型相匹配,从而使这些空间具有了一定的领域性。

(4)老年人更倾向于在边界地带或有支撑物的地方进行交往活动。老年人大多数喜欢聚集在街角处、树旁等场地边界处,一方面在边界处具有一定安全感,同时可以观察到公共区人们的活动,能随时加入周边群体的活动中;而恰当的休憩设施布置有助于提高老年人交往空间的舒适度,增设座椅、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有助于为老年人的驻足停留,产生交往行为。

4 适老优化策略

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和PSPL 调研法的分析成果,本文从点到线到面提出以下T 住区户外交往空间的适老优化策略。

4.1 点-公共绿地及微空间再生,提升交往空间品质

提升交往空间利用率,是构建公共空间网络的基础。拆除住区内违规建筑,释放宅间绿地的可视域范围,在原有区域内种植绿化、设置基础设施等;保留原有老年人聚集频率较高的场所,对其景观、设施等进行更新,提升原有交往空间品质;适度放大边角空间,选择性拆除周边遮挡视线的广告牌、废弃设施等,扩大可视域范围,保障老年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一般健康老年人步行疲劳距离大约400~450m[6],在步行系统中应以450m 为单位在道路中途设置休憩设施;结合轴线空间句法中,找到空间结构中老年人相遇机率大的地方来配置休憩座椅,达到休憩设施的覆盖范围满足老年人的10min 步行疲劳距离(图10)。

图10 实地调研点位

4.2 线-组织整合道路系统,增强交往空间的安全性及趣味性

人车分流是优化住区道路系统的首要任务。选择整合度相对较低路径,即人群可达性、渗透性较小的路径,连接住区仅有的车行入口东门和北门的最短的路径作为唯一的车行道(图11),其他道路采取分时限流的措施,以此保证住区内公共交往空间的安全性。

串联交往空间点状要素,形成环形步道系统(图11)。选择整合度较高的路径串联重要的景观节点,形成回形流线,同时采用彩色橡胶铺地,用不同颜色区分为跑道和漫走道,在道路旁布置标识牌、引导牌等,提升步行道的舒适性和引导性。

图11 工作日人群聚集情况

4.3 面-要素统筹网络化,健全户外交往空间体系

以A1 中心活动场地为核心,组团间活动场地为基础,街道型空间为媒介,建构完整的向心性交往空间网络体系。对于中心绿地A1 使用面积相对较大、可视域范围广的公园绿地,增加园内小径,增大路径拓扑深度值,提升其在交往空间网络中是核心地位;对于连接值、整合度较低的组团间活动场地,加强景观道路与主路的连接,在过渡空间采用以低矮的灌木和花草为主,降低视线的遮挡性和压迫感,提高空间的可达性和可视域性,引导更多的老年人进入,激活闲置绿地;最后通过街道空间及附属设施的构建,增加空间之间的贯穿性,增强老人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关系,构建起舒适宜居的户外交往空间网络(图12)。

图12 周末人群聚集情况

5 结语

住区交往空间的适老化研究及改造对老年人居住环境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7]。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和PSPL 调研法,结合理论与实践,全面地对老旧住区交往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老年人户外交往空间具有“向心性”“强可达性”“领域性”“边界性”等特征,并提出了点线面的适老优化策略。但本文仍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各方面因素,此次调研中存在着时间较短、样本数量不足等问题,最终的调查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猜你喜欢

住区句法视域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混合功能住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影响初探
句法二题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旧住区出入口景观改造研究——以南京锁金住区为例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