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相情感障碍发作间歇期的护理配合措施和效果评估

2020-07-04唐利兰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22期
关键词:双相发作障碍

唐利兰

(广西省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桂林市精神卫生中心,桂林市心理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0)

双相情感障碍是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该疾病会导致患者健康寿命缩短、人际关系受损,自残等,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双相情感障碍属于终身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有药物控制、心理治疗、教育等[1]。在本研究中,笔者探讨了对间歇发作期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措施及其效果,并将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选取时间:2017年1月~2018年12月;研究对象:48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数字法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18~61岁,平均年龄(39.5±1.35)岁,病程1~22年,平均病程(11.5±0.74)年;参照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40.5±2.04)岁,病程1~24年,平均病程(12.5±0.48)年。从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信息上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1)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均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2)意识清楚,自愿参与本次研究;(3)本次研究已获得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排除标准:(1)排除精神分裂症及痴呆等精神疾病患者;(2)排除有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身体疾病者[2]。

1.2 护理方法

参考组采取常规护理,按照精神病科护理规定,嘱咐患者按时用药,进行基本的健康教育等。

实验组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积极与其沟通,对患者的病情及其严重程度进行全面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计划。②很多患者及其家属对双相情感障碍疾病并不熟悉,认为是简单的情绪问题,不重视治疗。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介绍双相情感障碍发作的特征、危害以及治疗方案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积极配合治疗。③护理人员进行抑郁护理。当患者心情低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时,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交谈,减轻其焦虑感,耐心听取对方倾诉,减轻心理压力,缓解负面情绪;同时要仔细观察患者的行为,对有自残自杀倾向的患者进行风险评估[3]。④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狂躁护理,通过交谈,对其情绪进行安抚,必要的时候,给予药物治疗;若出现暴力行为,在让其得到宣泄的同时,做好安全管理和保护性隔离。⑤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告知患者按时用药的重要性、用药剂量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抑郁发作患者,由于其心情低落,服药依从性差。护理人员应监督其当场用药,避免漏服。⑥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时可能会出现厌食、拒食的状况,应在清淡易消化的原则上,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进行食物品种调节,保持营养均衡;同时要求饮食规律,避免暴饮暴食;⑦在患者入院治疗3周后,如果情绪状况稳定,可开始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开展一些中低轻度的活动,比如太极、慢走、下棋、听音乐等,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改善心理状态[4]。

1.3 护理评价标准

(1)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5];

(2)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护理前后的认知能力进行判定,得分越高,表明认知功能越好[6]。

(3)两组护理效果的判定为,显效为患者情绪良好,没有出现间歇性发作;有效为患者情绪有所改善,间歇性发作减少;无效为患者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20.0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表现形式为(n/%),检验方法用x2检验;计量数据表现形式为(±s),行t检验。统计值有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参照P<0.05。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83%,参照组为75.00%,实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参照组,对比两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n/%)]

2.2 对比两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

两组在护理前,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实验组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均优于参照组,对比两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MMSE和HAMD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的MMSE和HAMD评分比较(±s)

组别 MMSE HAMD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实验组 17.46±4.21 28.45±4.27 21.04±2.37 9.01±2.35参照组 17.24±4.14 23.33±3.52 20.92±2.41 15.15±5.64 t 0.1825 4.5326 0.1739 4.9230 P 0.8560 0.0000 0.8627 0.0000

3 讨 论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等有关。起病年龄一般在15~19岁,好发于中年人群,发病率约为5%~8%,这可能跟中年人面对的社会压力比较重有关。当患者处于间歇发作期时,可能会失去自控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导致情绪和行为的反常,甚至是自残,危害到生命安全。早期治疗对患者非常重要,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减少病情的发作,更好地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7]。

在本研究中,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采取了针对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发作期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和康复训练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帮助患者和家庭进一步了解情感发作的因素,自身能及早识别发作的症状,进行有效控制,更好地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对于抑郁和狂躁两种症状,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在缓解其心理压力的同时,根据患者的言行,评估其发作风险,做好安全管理,降低自残自杀的风险;双相情感障碍疾病是终身疾病,具有很高的复发率,需要进行长期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让其认识到按时服药的重要性,有利于其服药依从性的提高;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通过适当的运动,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其身心放松,有利于心理状态的改善[8]。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5.83%,参照组为75.00%,实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参照组;实验组在护理后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均优于参照组,对比两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双相情感障碍间接发作期,对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了其认知能力,改善了心理状况,缓解了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双相发作障碍
为何中年婚姻障碍多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PTGD联合择期LC在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应用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初始能量双相电复律转复房颤进展
Y2O3–CeO2双相弥散强化对Mo合金晶粒度及拉伸性能的影响
单眼发作的原发性急性房角关闭双眼生物学参数差异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双相型障碍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