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2020-07-04赵玉华

医药前沿 2020年10期
关键词:皮内针病种中风

赵玉华

(重庆市中医院脑病科 重庆 400021)

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的针,属于皮内针的一种。揿针疗法又称埋针疗法,将针具固定于人体特定腧穴或某一部位皮内,达到持续刺激治疗作用。揿针疗法基于《内经》皮部理论和《灵枢·官针》篇的“浮刺”针法,是古代浅刺留针术的发展。1950年由日本赤羽幸兵卫首创,我国最早由承淡安先生推广,揿针疗法的适宜病症广泛[1],特别是对痛症有明显治疗优势[2]。笔者通过对近20 年期刊文献关于揿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文章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CQVIP)、Pubmed 及ScienceDirect 等数据库检索近二十年以来发表的所有揿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

1.1 数据来源

在数据库检索2001 年1 月1 日—2018 年12 月31 日与揿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相关的文献,通过剔重和整理,共计388 篇。

1.2 检索方法

以“揿针”、“皮内针”、“埋针”和“耳针”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建立Excel 数据库,查到文献691 篇,对文献进行剔重,排除揿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外病种文献,最后得到符合要求文献388 篇。

1.3 文献纳入标准

运用揿针(皮内针、埋针、耳针)治疗疾病的临床文献,包括理论研究、综述、疗效观察、个案报道等。

1.4 文献排除标准

按照现代针灸临床病谱[3],治疗病种不属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文献;使用自制或毫针等非揿针针具;各数据库重复的文献;发表时间不在2001 年1 月1 日—2018 年12 月31 日范畴的文献。

1.5 分析方法

按照符合要求的揿针(皮内针、埋针、耳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研究的方法、治疗病种频次、联合治疗方法等对文献资料Excel 数据库进行分类和分级整理。病症名称以原文所提病名进行归类,未收入现代针灸临床病谱的病症归属于其他[4]。文献报道频次超过5 次,病例超过50 例的为高频病种,文献报道频次超过3 次,病例10 ~50 例的为次高频病种,文献报道频次小于3 次,病例不低于10 例为一般病种。

2.结果

2.1 文献检出情况

按以上检索方式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CQVIP)、Pubmed 及ScienceDirect 等数据库检索近二十年以来发表的所有揿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文献691 篇,对其进行合并、剔重、整理后得到有效文献388 篇,包括揿针治疗59 篇、皮内针治疗73 篇、埋针治疗85 篇、耳针治疗171 篇;其中,个案报道18 篇、理论评述6 篇、综述17 篇、机制研究6篇,临床观察341 篇,如图1 所示。

2.2 病种分布情况

主要包括痛症(颈肩腰痛、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眶上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等)、失眠(伴焦虑抑郁)、颈椎病(落枕)中风及中风后遗症(中风后吞咽障碍、中风后呃逆、中风康复、中风后偏瘫肩痛、卒中后便秘等)、帕金森、脑性瘫痪、面瘫、面肌痉挛、耳鸣耳聋、眩晕、痴呆、带状疱疹、郁病、痫证、眼睑跳动等。治疗频率最高的病种为痛症、其次为中风、失眠,如表所示。

表 揿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病种分布情况(篇)

2.3 病症证据力度

按照临床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5]对文献进行分级,在纳入文献中54 篇Ⅱ级证据,19 篇Ⅲ级证据,246 篇Ⅳ级证据。文献证据在Ⅱ~Ⅳ级证据中均有分布,结果表明揿针在神经内科中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痛症、失眠、中风及中风后遗症、面瘫、焦虑抑郁等神经系统疾病有明显的优势。

2.4 治疗方式

2.4.1 单独使用揿针(皮内针、埋针和耳针)治疗 如李春香[6]将心脾两虚的失眠患者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予揿针和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PSQI、中医临床症状量表进行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均可有效地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且揿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又如郑波等[7]用揿针治疗小儿周围性面瘫取得满意疗效。

2.4.2“二联疗法” 即揿针配合药物(中药或西药)/中医特色非药物疗法/现代康复治疗/物理治疗。范中农[8]将63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 例与对照组31 例,治疗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配合埋针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及布洛芬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和71%,指出复方丹参滴丸配合埋针治疗可明显改善偏头痛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流速度。罗会等[9]将129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1 组、对照2 组(各43 例),实验组予埋针配合卡马西平治疗,对照1 组仅口服卡马西平治疗,对照2 组仅埋针治疗,10 日为1 疗程,总治疗时间均为3 个疗程,得出埋针配合卡马西平治疗效果最优的结论。又如邹昆[10]对随机两组的40 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分别采用电针配合揿针治疗和常规针刺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率为60%,说明电针配合揿针为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伍茂玉等[11]运用针刺舌三针配合揿针治疗吞咽障碍取得良好效果。

2.4.3“三联疗法” 即揿针配合两种其他治疗手段,如胡玉英[12]等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 例P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补肾止颤方+埋针+美多巴)和对照组(美多巴)各40 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为65.9%(P <0.05),证明补肾止颤方联合埋针及美多巴是治疗PD 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使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黄菲[13]将60 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均予以基本西医治疗、康复治疗及电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揿针治疗,证明揿针结合电针及康复“三联疗法”能够显著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疼痛症状,提高上肢活动能力,且疗效优于单纯电针结合康复治疗。邓春艳等[14]采用面部挂针、埋针结合开“四关”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指出此“三联疗法”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方法。

3.结论

综上所述,揿针疗法属于皮内针的一种,是我国《内经》中“浮刺”的一种留针方式的发展,尤其被一些畏针、晕针、慢性病患者所接受。神经内科疾病属于揿针治疗的优势病种,适应症广泛,特别是以神经性疼痛为主的疾病。优势施术部位为耳穴、头部、面部、关节活动部位和浅表部位。该疗法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起效迅速,随治随走,疗效持久。但目前揿针临床疗效观察多局限于小样本数据,缺少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试验数据。现代研究发现,揿针刺激能够促使组织产生一种类似止痛作用的阿片类物质,这种生物学效应不仅能缓解疼痛,还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激素与神经地质的分泌等[15]。目前研究揿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作用机制以及传统中医理疗挖掘的的文献较少,且揿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病种未全面覆盖整个神经系统疾病,可加强和开展揿针治疗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为揿针治疗择优选择提供参考,将揿针疗效达到最优和最大化,以进一步推进祖国传统中医非药物特色疗法的发展。

猜你喜欢

皮内针病种中风
皮内针研究热点及趋势:文献计量学及知识图谱分析
皮内针联合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新病种”等十五则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头皮针配合埋皮内针治疗失眠症6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