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地铁邮轮中心站地面换乘环境分析

2020-07-03何相聚

福建建筑 2020年6期
关键词:换乘邮轮码头

何相聚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福建漳州 363105)

1 地铁站地面换乘要素分析

地铁是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其环保和快速的特点引导城市不断可持续向前发展。但是,在地铁线路不断开通、乘地铁出行者逐步增加的背景下,与地铁出行密切相关的换乘环境并没有得到相应重视,不利于地铁与其他出行方式的换乘衔接。

地铁站地面换乘环境是影响地铁运营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展示城市人文氛围的场所[1]。其空间营造原则包括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公平性和美观性。便捷性要求换乘经过的地面空间距离较短、高差变化小;舒适性是指换乘中为出行者提供较短距离、空间容量满足使用需求、标识等配套设施完善的换乘环境;安全性要求地面换乘环境要给使用者提供安全感,比如弱光环境下的安全保证等;公平性要求换乘环境满足包括弱势群体在内所有人的使用诉求;美观性则是在满足基本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营造出具有空间美学和历史地域特征的换乘环境。

地铁站地面换乘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其中,物理环境包括道路、广场等容纳换乘活动的空间范围,标识、交通设施和商业等为换乘提供配套的服务设施,以及景观绿化等元素。此见,第一是道路,人们通过在道路上移动来观察城市,节点和标志物也沿其展开并与之产生联系,地铁站与周边目的地即通过人行道、人行横道和过街天桥等道路类型进行联系,它们的尺寸、地面材料、坡度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换乘体验。第二是广场,是人们出行路径上的聚集场所,除了通过性要求还需为停驻提供支持,同时也可能是不同路径的分叉,因此需提供引导设施辅助出行。第三是标识,标识能为出行指明方向、提供定位和进行遇险警示,要求直接、明确地为使用者提供出行信息,从而方便快捷地疏散人流。第四是交通设施,如公交站点、单车停靠点和P+R停车场等,交通设施与道路密切相关,主要是提供与其他交通工具接驳的场所。第五是商业设施,地铁站点的开通吸引了周边人流,为商业发展带来机遇,国外很多地铁站结合商业开发形成商业综合体,为出行和生活提供便利。第六是景观绿化,换乘环境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部分,在不影响通行的前提下,通过局部色彩、材质等元素变化营造出具有活力的换乘环境,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品质。除了物理环境外,地铁站换乘环境人文氛围主要考虑历史传统、地域特征和文化发展等方面。首先是历史传统,在进行换乘环境设计时,应该更好地融入城市或周边街区的历史氛围中,保护城市肌理和传承历史文脉,增强市民自豪感并为游客展示城市特色的历史风貌。其次是地域特征,地铁站换乘环境要符合城市总体风貌的特点,顺应城市地域特征,打造特色城市环境。最后是文化发展,即运用先进的科技和前沿的建筑材料来创建换乘环境,使其具有现代都市感。换乘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要素对于提升换乘效率意义重大,基此,本文将以厦门地铁邮轮中心站与厦鼓码头换乘为例,对地面换乘环境进行评析。

2 邮轮中心地铁站与厦鼓码头换乘环境分析

厦门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标志景点——鼓浪屿于2016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厦门地铁二号线于2019年12月25日开通运营,是东西向贯穿厦门的骨干线路,并首次将鼓浪屿码头等风景名胜纳入地铁站的辐射范围,方便游客出行。邮轮中心站为二号线中间站,位于厦鼓码头东北侧东港北路,为地下4层岛式站台,现阶段仅开放地铁站2号和6号出入口。邮轮中心站周围路网复杂、用地类型多样,周边街区环境杂乱,如图1所示。根据调研,工作日地铁进出站人流主要来自港务大厦、港航大厦等写字楼和国际邮轮城等居住小区,其目的地紧邻地铁出站口,地面环境对其出行影响较小;周末和节假日人流主要来自于国际邮轮中心码头,距地铁口较远,地面环境复杂,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图1 邮轮中心地铁站周边示意图

厦鼓码头是游客前往鼓浪屿景区的必经之地,而邮轮中心站是距离厦鼓码头最近的地铁站,因此,多数游客选择乘坐地铁到达邮轮中心站,再步行前往厦鼓码头换乘轮渡。因此,邮轮中心站到厦鼓码头这一段地面换乘环境是厦门市向游客展示城市风貌的窗口(图2),极大地影响游客出行体验。

图2 邮轮中心地铁站-厦鼓码头地面换乘环境

邮轮中心地铁站位于厦鼓码头东北侧,地铁站距离码头最近的为6号出入口,两者直线距离200m。虽然距离较近,但由于附近区域在地铁站修建之前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熟街区,两者之间有一栋35层的甲级写字楼港航大厦相阻隔,所以,地面换乘环境并不理想。调研发现,该换乘空间道路、节点、标识等物理环境要素存在诸多问题,换乘人文环境并没有很好地展示厦门城市特色,如图3所示。因此,要求周边环境设计与新建地铁站进行协调,而不能像现状那样随意进行环境布置。

道路方面,地铁站与邮轮中心之间的换乘主要以步行为主,另有少数人使用单车出行,而换乘步道尺度不统一、迂回绕路、连贯性较差等。首先,地铁站周边街区建成时间较长,所以换乘路径主要利用原有的小区道路,甚至需要穿越半封闭管理的办公楼和旧有的街心花园,容易拉长换乘距离,这对于第一次到此的游客容易迷路。换乘步道与原有小区步道属性不同,前者主要是方便快捷性诉求,而后者则允许适当曲折回旋。其次,换乘步道由旧有不同道路分段拼接而成,造成步道被车行道多次中断,行人在较短的换乘距离内经常需要多次穿越车道,难免带来安全隐患,以及连续性受阻。而且,拼接的步道不仅多次转折,其尺度也不统一,最窄处仅1m,局部采用青石板铺地穿越草坪和水池,对于残疾人和携带大件行李的出行者极为不便。再次,步道的铺地材料也不相同,削弱了连续换乘路径的引导作用,且出现多处障碍物,如突出地面较高的井盖和原街心花园分隔用的石墩等,导致实际有效宽度不满足通行从而形成流线瓶颈。盲道虽有考虑设置,但也不连续,没有起到应有的导盲用途。

广场方面,地铁站与厦鼓码头之间的街心花园即为该空间类型,地铁站开通之前这里作为小庭院供港航大厦办公楼休憩使用,地铁的开通使通过此处换乘去往邮轮码头的人流急剧增加,公园从半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而小庭院空间环境并没有随着使用属性改变而变化。虽然通过性需求增长,但原小庭院内的铺地、道路、景观等还保留了休憩空间特点,严重阻碍了换乘人流快速通过该区域。

标识方面,在换乘路径迂回曲折的现状下,本应更需要有明确的标识系统对出行者进行有效引导,但该地铁站与厦鼓码头换乘路径上的标识系统存在指示不明、标识缺失等问题。首先,由于路径穿越多处小树林且道路转折较多,指示标识被遮挡现象较突出,甚至还存在部分标识指示错误的情况。其次,在办公楼入口和与车行道交叉处等出现流线分流和交叉的位置,本应是标识最该出现的地方,为出行者提供定位并指明方位,但该处很多地方却没有设置标识。再次,地面上没有连续的箭头标识指示出换乘路径,而且,在地铁口和厦鼓码头出入口也没有设置街区示意图为出行者提供参考。

交通设施方面,地铁站口和厦鼓码头入口都设有单车停靠点;厦鼓码头入口处设有公交车停靠点,但地铁口距离公交站点较远,且没有配备标识系统指明方位,导致地铁与公交换乘不便。

商业设施方面,地铁站到厦鼓码头换乘路径上几乎没有布置商业,附近商业空间主要集中在国际邮轮中心内部,缺乏沿街商业。地铁站换乘去往厦鼓码头的游客很多,具有较高的商业潜力,可以在不影响换乘通行的基础上,提供适量为游客服务的商业设施。

景观绿化方面,地铁站与厦鼓码头换乘路径利用了原有的林荫步道和街心花园,景观环境优美,但是景观偏向休憩属性,对于方便快捷的换乘诉求并无多大助益。

图3 邮轮中心地铁站-厦鼓码头地面换乘物理环境

除了考虑物理环境,人文环境也是换乘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历史传统的延续方面,厦门作为闽南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典型的就是闽南建筑的精雕细琢和传递出的别样风情。作为向游客展示闽南文化的窗口,邮轮中心地铁站站厅和站台的天花板采用隐喻的手法表达出闽南特色建筑构件燕尾脊的意象。但地面换乘环境中除了地铁出入口以外,几乎没有任何能够反映出当地历史特色的元素。而在国外中心城区新建的地铁站周边,多数以保持历史风貌并融入周边历史环境的思想为主导,小到标识样式、路面材质、装饰纹理,大到空间尺度和街区肌理都应该具有历史延续性。

地域特征展示方面,厦门是典型的山海地貌城市,城市风貌极具特色,有“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花园城市美誉。邮轮中心站所在街区背靠狐尾山,面向大海,地理位置极佳,但实践中却没有利用好这样的区位优势,地面换乘环境杂乱,山海景观被高层建筑遮挡,街区空间环境品质与其他城市无异,游客也难以体会到厦门独特的地域特色。

3 结语

地铁站地面换乘环境品质的提升,可以提高地铁换乘效率和吸引力,从而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通过厦门地铁邮轮中心站与厦鼓码头地面换乘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换乘物理环境受到原有街区和道路限制,没有对地铁开通后的城市空间进行再设计,造成道路、广场等诸多要素使用不便和安全隐患;而地面换乘人文环境也大都利用现状城市人文氛围,存在历史传统延续不够和地域特征缺失等问题,没有起到很好的城市宣传作用。因此,在地铁站地面换乘环境设计中,应注重对物理空间进行便捷、舒适和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营造出能体现历史传统和地域特征的换乘空间。

猜你喜欢

换乘邮轮码头
全自动化码头来了
大型邮轮建造中的消防安全风险及对策
邮轮经济的“冷”与“热”
天津地铁红旗南路站不同时期换乘客流组织方案研究
安发 豪华邮轮梦想启程
前往码头
在码头上钓鱼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形式研究
北京地铁最复杂换乘点——军博站启用
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站布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