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研究

2020-07-03孟召君李元元王芳惠王建秋陈新华MengZhaojunLiYuanyuanWangFanghuiWangJianqiuChenXinhua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735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0年4期
关键词:老龄化居家养老

■孟召君,李元元,王芳惠,王建秋,陈新华Meng Zhaojun & Li Yuanyuan & Wang Fanghui & Wang Jianqiu & Chen Xinhua(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 273506)

随着养老问题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体系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国的养老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养老问题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幸福。面对我国独特的老龄化现状,从设计出发,必须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来应对当前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1 研究背景

1.1 时代背景

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45亿,到2050年将要超过4个亿,我国将要进入深度的老龄化社会,接着就是超级老龄化社会。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我国有限的养老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利用有限的养老资源达到满意养老服务的最大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难题。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现代医疗健康条件的进步,我们不得不迎来养老上更大的问题和挑战。

1.2 社会背景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开始弱化,使家庭变得更核心化[1]。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把养老的问题过分寄托到晚辈身上,老年人都希望拥有四世同堂的家庭,然而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这种结构了。我们很难再有大家庭的聚居,有的是和西方社会一样的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老年人不得不开始独自居住,面对孤独养老的问题。随着矛盾的愈发严重,养老问题被尽早提上了日程,未富先老这已是中国不争的事实[2]。

1.3 设计背景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设计领域,从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建筑设计转化到关注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人性化设计、适老化设计和智能化设计等。人与环境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彼此相互依存。通过对老龄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设计相结合,使养老居住空间能够符合老年人生活的“本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水平,使老年人能够适应角色的转换,达到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平衡。

2 概念解析

2.1 居家养老模式

老人依赖于熟悉的生活环境,对子女邻里的亲切感。现在的居家养老模式不同于以往,不仅是在原有的住宅中居住生活,由子女承担养老责任,还可以利用社区的资源、社会化服务来解决生活照料和经济问题,同时住宅的适老化、无障碍、智能化设计也为居家养老模式提供了保障[3]。

2.2 社区养老模式

社区为养老服务提供了一个平台,把居家养老模式和机构养老模式相结合,满足了老年人落叶归根的感受,这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在社区养老模式中,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增强老人自身的存在价值,节省了养老资源的应用,提高社区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2.3 机构化养老模式

以营利或者非营利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机构,不仅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精神慰藉,为老龄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它包括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

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我国老龄化趋势来势迅猛,养老居住环境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老年空间的规范性标准重复杂乱,在适合老年群体生活的使用上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然而我国城镇的快速发展以及乡村振兴都未能真切地关乎到养老居住模式的发展,适老化发展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关注和解决。从设计角度出发,确保老年人安全、健康、舒适自如的生活,促进养老事业的发展,学习借鉴国外的养老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的发展状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养老模式。

4 适老化基本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生理

随着老年人生活进程的推移,自身状况发生着衰老的变化,身体上的各种机能都在衰退,感知觉能力不断退化,生活适应能力逐渐降低[4]。在视觉上,老年人视力下降,看东西变得模糊不清开始老花眼,这给他们自身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在听觉上,听力能力逐渐减弱,对于说话声音的要求有所提升,老年人之间相互沟通变得困难;在嗅觉与味觉上也逐渐失去原来的灵敏;在触觉上,接触的东西越来越有限,接触东西的过程更加困难,身体状况的下降无疑使生活变得更加单调枯燥(图1)。年龄的逐渐增长,老人从原来自理的生活状态转向需要介助的状态又逐渐转向介护的状态,自理能力慢慢消退直至丧失[5](图2)。

■图1 老人健康问题占比图

■图2 老人行为模式占比图

■图3 养老模式选择占比图

■图4 老人养老环境需求占比图

4.2 心理

在心理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开工作岗位慢慢退到家中,使老年人感觉到自己的无用,开始怀疑自我价值,渴望被认同,所有人都不希望自己是无用的。身体机能的衰退也不得不舍弃一些原来的兴趣爱好,兴趣慢慢减少,情绪变得不稳定,容易焦虑。长时间在家养老,对于家庭琐事很敏感多疑,身体状况的下降,经济的来源也有担忧,开始缺乏安全感。

5 养老模式的研究

5.1 居家养老模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身体状况渐差,原有的养老居住空间逐渐暴露一系列的生活居住问题,具有很多的安全隐患和不便。居住空间要求适老化、无障碍,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尊重老年人的意愿,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住宅空间只是一个方盒子,让家适宜老人居住需要人性化设计,包括空间划分、无障碍设计、人体工程学家具、室内色彩搭配等。首先对于空间划分,老年人需要安静的生活环境,对于动静分区需要处理得当,把会客厅、餐厅等空间与老人卧室相隔开来,给老人提供舒适的空间[7]。同时,空间的尺寸划分要合适,避免空间过大给老人一种空旷感,也会给老人造成卫生负担。其次,无障碍设计是每个有老人家庭的必设,在日常起居中多一些安全性[8]。在室内设计中避免高差设计[9]。墙体上设计扶手,方便老人活动,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再次,如果说房子是一个骨架,那么必不可少的就是它的血肉——家具的陈设。在养老的居家环境中,尽量选择深色木质地板,给老人一种稳重踏实的感觉,厨房、卫生间等防滑地砖的设计也是尤为重要,家具选择圆角设计,减少危险因素的存在[10]。在沙发、床垫的选择上,人体工程学设计提供给老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最后,室内的色彩搭配也能够给老人的生活增添一丝生机,老年人的视觉感官是相对较暗的[11],在采光方面要更加关注,色彩搭配总体沉稳的前提下可以有一抹鲜艳的颜色[12],加强老人对于生活的期待。

5.2 社区养老模式

随着家庭结构的转变,居家养老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家庭养老开始向社会养老转变。在社区养老模式中,老年人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有儿女的陪伴以及邻里的相互照顾。社区养老模式还需要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养老模式刚刚起步,养老设施总量不足,与需求具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养老设施较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社区养老需要更加完善的无障碍设计,提升老人居住的安全感和健康感,社区电梯的安装,让老人出行更加方便,电梯的轿厢以及电梯厅的空间应该宽敞,满足老年人轮椅以及施救担架的使用。轮椅坡道的设计和无处不在的扶手为老人的健康也提供了保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安全监控和报警设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在社区规划中进行人车分流,给老年人提供充分的安全保障,减少老人出行的障碍[13]。促进社区养老模式的发展,提升老人的健康感和安全感,增强邻里感和归属感,社区养老模式需要更多的关注。

5.3 机构化养老模式

机构化养老模式相对起步较早,为老龄化问题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其发展形势也具有多样性,但相比于居家养老模式和社区养老模式(图3)具有较多的局限,发展情况不是很理想。在机构化养老模式中存在着三种被割断的“缘”,第一是血缘,人们与家人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步入老年后会被割断;第二是地缘,人们与地域和家乡的联系由于生病或经济原因在步入老年后被割断;第三是社缘,人们通过工作建立起的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退休之后会被割断。机构化养老中老年人失去了“自由”,护工们客气地照顾着老人,为了保障安全老人什么都不允许做。老人在养老院住的时间久了会对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少,每天早晨起来排队洗漱排队吃饭,流水线式的生活节奏,并且看着身边的老人逐渐离去,对于周围的生活环境也变得无望。在养老机构中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当等使老年人在养老机构中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可以使用,护工人员和其他老人随意出入,老人完全没有个人的隐私空间,这些也是老人很少愿意进养老机构的原因[14](图4)。

随着养老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养老模式也在不断改进,“去机构化”的政策开始推行,机构养老模式开始转向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15]。

4 结语

综上,结合老龄化问题的发展,对养老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分析和总结了三种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局限性以及未来发展的设计构想。养老模式的发展应该更加关注老人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平衡,结合现代化的发展提升养老服务的品质,切实解决养老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创新和开展养老服务活动,全面提高养老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老龄化居家养老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