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市海珠广场绿地提升改造

2020-07-03叶劲枫路秉翰谭广文

广东园林 2020年3期
关键词:海珠老城区绿地

叶劲枫 路秉翰 谭广文

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城市森林”“低碳环保”等新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显著提高,对改善人居环境的生态园林建设的需求在不断增加[1~2]。

老城区兼具生态、文化、景观等多种功能,是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脉的集结地[3]。对老城区中心广场景观进行改造,可以重新激发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4~6]。作为广州市老城区越秀区的主要广场之一,海珠广场建成于1954年,并于1958年进行改建,形成视线通透、道路宽阔、建筑雄伟的广场景观[7~8]。而今,海珠广场的原有景观风格已不能适应现代市民的审美需求,加上后期管养者对原有设计景观效果把控不准,多年以来管养经费投入力度不大,海珠广场的设施和景观状况已不能很好满足大众需求。

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广州解放70周年,广州市政府决定对海珠广场景观进行升级改造,让经历众多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焕发新活力,并激发周边老城区发展的新动力。本文以广州市越秀区海珠广场景观绿化提升改造为例,分析老城区中心广场绿化改造的原则和措施,旨在为老城区绿地景观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海珠广场改造前现状

海珠广场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心轴线与滨江景观带的交点,总面积约3 000 m2,北面为广州解放纪念雕像,周边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齐全,是广州重要的滨江广场(图1)。通过实地踏查和调研分析,发现其现状绿地建设整体水平不高,绿化质量偏低;园建、铺装陈旧,存在安全隐患;整体布局缺少完善的系统规划。因此,海珠广场亟需进行景观改造。

图1 改造前的海珠广场及周边环境

表1 海珠广场现状主要植物种类

1.1 绿化景观无序

海珠广场现状绿量充足,种植乔木20余种,灌木10余种(表1),绿化覆盖率高达75%。由于树木密集,局部空间郁闭度过高,下层植物生长受到抑制,病虫害多发。部分原有树木来源于历次周边环境改造淘汰出来的树种,质量参差不齐。此外,乔木、灌木、草本配置缺乏层次感,灌木、地被色彩单一,多为绿色,缺乏亮点。

1.2 场内空间封闭

海珠广场内生长有700余株乔木,长期缺乏树冠体量控制和修剪整形。乔木种类以美丽异木棉、凤凰木、洋紫荆、黄花风铃木、小叶榄仁、榕树等为主,种植过密,特别是小乔木如洋紫荆等。郁闭的乔木与广场周围建筑物共同遮蔽场地,游人站在广场中,犹如置身丛林,很难展望整个广场广阔雄伟的面貌,而且这种半封闭式的空间容易成为事故隐患。

1.3 园路铺装失修

广场现存硬质场地基本使用不透水铺装,周边土壤经反复夯实硬化,也几乎丧失透水性能,导致地表径流增大;现状绿地稍高于路面,雨水不能充分下渗,故在暴雨季节易造成积水、土壤流出污染路面等问题,不符合当前提倡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此外,广场园路部分铺装破损严重,不仅影响广场形象,也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2 改造原则

老城区中心广场景观改造可以激发广州的城市吸引力和活力,并展现广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改造从老城区广场景观序列、空间开放性、基础设施保障的角度切入,结合SWOT模型(态势分析法),对工程的内部因素(优势、劣势)和外部因素(机遇、挑战)进行全面分析,形成本次改造原则[9],从而发挥项目现场优势,抓住政策机遇。

2.1 挖掘文化内涵

立有广州解放纪念碑的海珠广场见证了解放前海珠桥的被炸与解放后的重修,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广州入城仪式经过的一个重要地点,为广州旧中轴的起点、广州历史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有中山纪念堂、沙面建筑群、永庆坊等历史古迹。基于“红色”文化、岭南景观文化、古城文化等彰显地域特征的文化要素,秉承“老城区,新活力”的理念,结合海珠广场优越的地理位置,形成“珠海丹心、海珠风月”的形象定位,打造具有越秀区自身特色的城市中心广场景观,助力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彰显老城区的文化魅力。

2.2 改善人居环境

从市民对景观和生活环境的诉求出发,恢复海珠广场市民休闲观光、城市活动举办的综合性功能。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根据市民活动特点进行合理的空间组织和功能分区,形成动静结合、有良好疏密节奏的空间,满足各类活动需求,建立地域广场的特色形象,提升整体竞争力。

2.3 促进生态可持续

老城区中心广场的绿化是城市环境的净化器,直接影响着城市人居生态环境[3]。通过对老城区中心广场景观品质提升,形成层次丰富、种类多样的植物群落景观,打造“精品、生态、可持续”的城市绿地广场。

3 改造措施

海珠广场及周边景观绿化工程开工于2019年7月,竣工于2019年9月30日,通过对现状苗木的梳理,结合海珠广场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力求以低影响、低开发的理念,打造出舒朗通透的滨河广场景观。

3.1 恢复原有景观空间格局

起义路与海珠桥之间的广州解放纪念雕塑是整个海珠广场的中心焦点,是“珠海丹心”中的“丹心”。改造前,海珠广场与雕塑被道路和密闭的树林所隔离,难以形成视线关联。同时,市政道路的人行道与公园内部环路连通性不强,人流动线不流畅(图2)。基于此,结合东西广场现有的地铁、小广场等出入口,以雕塑为中心,打通4条景观廊道,既建立广场与雕塑之间的视觉联系,又打开封闭的城市绿岛,建成开放通透型的广场绿地,使海珠广场和周边建筑物、雕塑等景观互为联系(图3)。

结合总体布局以及功能分区,重新规划后的海珠广场景观结构可归纳为:1)“一带”—以“起义路—海珠广场—海珠桥”为轴,结合两侧的绿化形成“拾遗广场带”;2)“一核”—以广州解放纪念雕塑为视觉核心和精神核心;3)“四轴”—打通广场与雕塑联系的4条景观轴。

3.2 释放林下空间

海珠广场不宜栽植过多林木使景观郁闭[10]。改造以海珠广场原有的绿化为基础,在保证绿地率的前提下进行抽疏,保留部分原有大规格乔木,结合园道打开原本封闭的城市绿岛,形成开放通透型的广场绿地,打造“草地+大乔木+缤纷花境”的城市广场景观(图4),再现疏林草地、花海盛放的历史风貌。

3.3 构建树林花地

此次景观绿化提升为“老广场”融入年轻的元素。以越秀历史人文底蕴为依托,结合花境、花艺等方式,融入岭南园林的造景艺术手法,打造“江城相迎,花开盛世”的景观。在尊重原有绿地空间基础上,结合现状园路布置花境,营造简洁流动的韵律动感美与自然活泼的空间群落美,形成韵律感极强的园林花卉景观。在重点区域,通过乔木、灌木和草本搭配组合,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感,借助多彩多样的植物种类搭配独特的园区景观(图5)。同时,结合海珠广场及周边区域的“红色”文化背景,以“英雄花”木棉构成空间骨架及场地背景,结合“吹号前进”小品,打造“红色”主题的花境来装点广场,欢庆祖国70周年华诞。

图2 改造前景观总体布局

图3 改造后景观总体布局

图4 改造后的乔木空间

图5 改造后的花境景观

图6 透水混凝土铺装

3.4 应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

为响应广州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城市双修”落地,认真贯彻执行《广州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10],将相关理念、技术融入设计与施工中,以提升城市绿地的雨水消纳能力。

为解决道路存在的雨水难以下渗,周边绿化土壤流出导致路面污损、积水等问题,在4条景观轴线交汇处“五角星”铺装的五星广场及园路应用200 m2透水混凝土材料,使雨水下渗率达150 mm/h;通过沿园路设置碎石排水沟,减少垃圾、雨污等进入排水沟槽,有助于雨水的过滤、储存及回用;在广场轴线、草地等设置下凹式绿地,不仅显著增加雨水滞留空间,提升雨水径流下渗速度,降低雨洪时期广场区域内涝产生的损失,同时下凹绿地下的集水系统也能够过滤、收集、存储雨水并回用。由此有效地控制广场内雨水径流,提升其雨水消纳能力(图6)。

4 结语

老城区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程,反映该地区的传统风貌和民俗特色[10]。老城区的中心广场建设更应该兼具地域性、生态性,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海珠广场改造提升后,将成为景观形象鲜明、游赏魅力独特、艺术水平突出的越秀“新名片”,为周边老城区带来新的活力和发展。

猜你喜欢

海珠老城区绿地
日出老城
海珠湿地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春到海珠桥
丁力 广州亟需海珠创新湾去激活城央发展
新海珠,新引擎,新活力!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走进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