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及前臂大面积热压伤创面

2020-07-03汪翔温贤全萧志雄李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供区热压前臂

汪翔,温贤全,萧志雄,李娟

(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 手外科,广东 佛山 528500)

股前外侧区皮肤质地与手和前臂相近,其血管蒂解剖相对恒定,是目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重要手段,且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1-2]。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们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前臂及手部重度热压伤8例,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男6例,女2例;年龄18~45岁,平均36岁。致伤因素:均为高温机器轧伤。受伤部位:左侧3例,右侧5例;前臂4例,手背2例,前臂合并手部2例。伤情:前臂掌侧2例,Ⅲ度烧伤,创面面积:8.0 cm×10.0 cm~10.0 cm×12.0 cm;前臂背侧2例,Ⅱ~Ⅲ度烧伤,合并左示、中指伸肌腱部分坏死;手背2例,创面面积:8.0 cm×10.0 cm~10.0 cm×11.0 cm;前臂合并手部2例,Ⅱ~Ⅲ度烧伤,合并有尺骨、桡骨骨折,手内肌损伤。其中2例伤口红肿、渗出,合并细菌感染。手术时机:所有病例均采用早期切除焦痂,VSD覆盖,负压引流至创面肉芽生长良好、感染控制后Ⅱ期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肌腱修复后,游离移植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9.0 cm×12.5 cm~10.0 cm×20.0 cm。术后 4 例供区直接缝合,4例供区行中厚皮片植皮术。

1.2 手术方法

急诊手术:术前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选取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与患者详细交代病情及手术方式,签署知情同意书;切开焦痂减压,并彻底清除创面污染及失活组织,创面予VSD覆盖;术前常规应用手持式超声多普勒探测或CTA检查,明确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位置、数目,以利于设计皮瓣。

Ⅱ期手术:先行创面扩创,彻底切除创面老化肉芽及失活组织,直至正常组织创缘。伴有骨折者,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有肌腱断裂者,行肌腱修复。依据创面大小,设计布样。⑴股前外侧皮瓣的设计切取:根据受区创面大小和形状设计股前外侧皮瓣。自髂前上棘至髌骨外上缘作一连线,在连线中点以3.0cm大小半径画圆,在附近探测皮瓣穿支穿出点,若皮瓣面积较大,则沿连线向远近端探测皮瓣穿支穿出点,选择回声较强或CTA显示较为粗大的穿支作为皮瓣的血管蒂设计皮瓣。先切开皮瓣内侧缘及阔筋膜,暴露股直肌与股外侧肌肌间隙,显露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逐个解剖穿支直至穿支入皮处。注意切勿损伤股神经肌支。确定穿支血管进入皮瓣后,切开皮瓣外侧缘皮肤,在阔筋膜浅层分离皮瓣,仅携带穿支血管蒂1.0 cm周围阔筋膜血管即可,保留阔筋膜可减轻供区损伤,利于直接闭合,预防肌疝发生。受区伴有肌腱缺损时,根据受区肌腱缺损长度,切取阔筋膜编成束状桥接修复;伴有死腔的创面,亦可切取携带股直肌的肌瓣填塞死腔,利于创面的愈合及改善外形。手术时先沿皮瓣内侧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深筋膜,在阔筋膜深面找到股直肌与股外侧肌间隙,钝性分开股直肌与股外侧肌,即可发现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对于受区主干动脉损伤者,亦可切取适当长度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制成Flow-through皮瓣桥接修复,减少受区损伤,本组1例桡动脉缺损约4.0cm,术中移植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桥接修复;⑵皮瓣血液循环、感觉的重建:将皮瓣的血管蒂与尺动脉、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可行主干动脉端侧吻合或制成血流桥接皮瓣,减轻供区损伤。皮瓣神经与受区皮神经行外膜缝合法修复。皮瓣下常规放置引流管,预防血肿卡压血管蒂,引起血管危象。

1.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血管痉挛治疗;患肢石膏托制动,烤灯保暖;密切观察皮瓣血液循环情况;无肌腱损伤者,术后1周行主被动功能康复训练,伴有肌腱损伤者,术后3周拆除石膏托指导功能康复训练。术后定期复查,指导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皮瓣外观、质地、感觉、前臂和手功能及供区的恢复情况。

2 结果

图1,2 术前掌、背侧创面

图3,4 VSD术后10 d掌、背侧创面掌侧

图5 股前外侧皮瓣设计

图6 股前外侧皮瓣切取

图7,8 皮瓣修复后掌、背侧

图9 术后12个月

图10 术后12个月X线片

本组8例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1例皮瓣创面因前臂肌腱坏死,创缘渗出,经换药后愈合。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皮瓣外形美观,不臃肿,质地良好,与受区相似,两点辨别觉12~20 mm,手功能恢复良好,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典型病例:患者 男,42岁。因右前臂及手高温机器轧伤致疼痛、流血、活动功能障碍3 h入院。查体:右前臂及右手肿胀明显,右前臂桡侧及虎口处分别见长约4.0 cm皮肤挫裂口,创口内肌肉膨出,右前臂掌侧可见10.0 cm×15.0 cm大小Ⅲ度烧伤创面,右前臂背侧可见5.0 cm×8.0 cm、Ⅱ~Ⅲ度烧伤创面,右掌背可见多处擦伤痕迹,前臂远端可扪及明显骨擦感,桡动脉搏动减弱,远端指体血运尚可,被动牵拉患者剧烈疼痛。入院DR提示:右桡骨远端骨折。入院诊断:右前臂Ⅱ~Ⅲ度热压伤、骨筋膜室综合征、桡骨远端骨折。入院后急诊行右手、右前臂切开减压,坏死组织清除,VSD治疗。术后10 d患者肢体肿胀消退,创面干洁,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游离左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右前臂掌侧创面,前臂背侧创面植皮术。术后12个月患者骨折愈合良好,返院行桡骨内固定物取出术,皮瓣外形美观,质地良好,不臃肿,与受区相似,右手屈伸功能恢复良好(图1-10)。

3 讨论

3.1 手及前臂大面积热压伤创面修复方式的选择

热压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既有机械性损伤,又有高温烫伤或烧伤,由于手和前臂皮肤较薄,往往伴有深部组织损伤,修复有一定难度。由于此类损伤常伴有骨关节、肌腱的损伤,往往合并感染,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皮瓣修复成了伴有深部组织外露的热压伤创面修复的重要选择[3-5]。1984年徐达传[6]首先报道了股前外侧皮瓣的解剖学特点,因该皮瓣具有血管蒂长、口径粗、血管变异小、操作简便、可切取面积大、部位隐蔽等优点,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被称为“万能皮瓣”。Koshima等[7]在1989年首次提出穿支皮瓣的概念,将皮瓣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应用穿支皮瓣的修复更加精准化,达到了“缺多少,补多少”的效果。唐举玉等[8]应用穿支皮瓣的微创技术和美学理念对骨皮瓣、肌皮瓣和筋膜皮瓣进行合理分割,使其能够实现创面的立体修复,或对传统的穿支皮瓣进行组合拼接 、显微削薄等,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皮瓣供区损害。手和前臂的热压伤损伤常合并多种组织的损伤,股前外侧区血管解剖较为恒定,可利用同一血管蒂携带不同组织移植修复,大腿皮肤组织较为松弛,对宽度小于9.0 cm的皮瓣移植术后创面常可直接闭合,降低了供区的损伤,是修复手和前臂热压伤创面的一种较为理想方法。

3.2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和前臂大面积热压伤创面的注意事项

手及前臂热压伤同时合并机械及热力损伤,伤情往往较为复杂,修复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⑴伤口应充分切开焦痂减压,彻底清除坏死组织,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⑵急诊手术应用VSD治疗,利于坏死组织引流,创面干洁,为Ⅱ期手术创造了手术条件[9];⑶注意受伤肢体血液循环的判断,若早期伴有肢体血运障碍,可Ⅰ期行血流桥接皮瓣移植修复;⑷术前采用便携式多普勒或CTA对股前外侧区穿支血管定位,明确穿支的类型,利于皮瓣的设计及切取;⑸酌情应用股前外侧分叶穿支皮瓣、嵌合穿支皮瓣等特殊类型穿支皮瓣技术,减轻供区损伤。

3.3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及前臂大面积热压伤创面的优缺点

优点:⑴皮瓣解剖相对恒定,血管蒂长;⑵皮瓣质地良好,与受区相似;⑶皮瓣穿支数量较多,可携带不同组织移植重建受区损伤组织;亦可设计成分叶皮瓣,实现供区直接闭合,减少供区损伤[10];⑷皮瓣血供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缺点:⑴对于肥胖患者,供区皮下脂肪较厚,需要Ⅰ期显微削薄或Ⅱ期皮瓣整形;⑵部分穿支血管类型为肌皮穿支,需要较高的显微外科技术解剖。

猜你喜欢

供区热压前臂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热压温度和时间对塑膜增强柔性薄木表面颜色变化的影响∗
游离前臂皮瓣术区闭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热压法制备二硫化钼陶瓷靶材工艺研究
下腹部浅动脉穿支皮瓣与前臂皮瓣供区远期功能恢复的比较
聚乙烯燃气管材热压老化特性研究
热压工艺对涤纶湿法非织造材料断裂强力的影响及优化控制
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的研究
银河系“吃”麦哲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