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按太冲穴诱发屈曲反射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改善作用

2020-07-02杨东霖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屈曲康复训练下肢

杨东霖

(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济宁 272000)

脑卒中亦称“中风”,为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患者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所致的脑损伤疾病,其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卒中,且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显著高于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00%以上。 脑卒中好发于40 岁以上男性,若不及时干预治疗,有致死风险[1]。 脑卒中为我国成年残疾的首要原因,具有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三高疾病特点。 患者发病后,多数下肢功能出现障碍,步行能力降低,随之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给患者身心带去诸多困扰。 因此,如何改善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下肢功能, 促使其下肢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生命质量为诸多学者研究的内容。 随着临床对脑卒中患者发病后深入研究,点按脑卒中患者下肢远端穴位, 能诱发屈曲回缩反射,加速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快速修复患者组织,在其治疗过程中,再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升治疗疗效[2-3]。 此次研究中,为探讨点按太冲穴诱发屈曲反射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改善作用,选取该院 2017 年 3 月—2018 年 9 月收治的 91 例脑卒中患者展开相应实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1 例该院脑卒中患者为该次的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46 例, 对照组45 例,研究组 46 例中,男 26 例,女 20 例,年龄 46~73 岁,平均年龄 (55.29±6.87) 岁; 病程 10~91 d, 平均病程(45.87±10.88)d,疾病类型:脑梗死 25 例,脑出血 21例;对照组 45 例中,男24 例,女21 例,年龄 45~74 岁,平均年龄(55.34±6.57)岁;病程 11~90 d,平均病程(45.93±10.91)d,疾病类型:脑梗死 30 例,脑出血 15例。 两组基线资料分布均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1)入选标准:①均在该院确诊为脑卒中,诊断依据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颁布的有关脑卒中诊断标准。 ②病程均不超过3 个月。 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参与。

(2)排除标准:①下肢畸形或下肢关节活动受限患者。 ②具有家族精神史患者。 ③依从性差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在治疗基础上加以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内容为,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训练,床上体位姿势摆放,平衡训练,行走训练、ADL训练等,每天训练一次,一次时间为40 min 左右,持续2 个月。

研究组在治疗基础上予以点按太冲穴诱发屈曲反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 康复训练内容与操作与对照组一致,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点按太冲穴诱发屈曲反射,主要操作如下。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体位,选取患者下肢丘虚穴、太冲穴位,医师使用一只手将患者患肢远端即腕关节处,使用另一只手拇指末端尺测点按患者患肢,利用其余四指,将患者患肢远端握住,拇指持续不间断按压患者穴位,使穴位刺激,继而达到诱发患者患侧患肢“屈曲回缩反射”与此同时,叮嘱患者在医师“口号”指导下行一定力度的下肢屈曲运动。3 次/d,每次时间约为10 min,持续治疗2 个月。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障患者呼吸畅通,此外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保障患者口腔、皮肤卫生清洁,定时指导患者进行翻身,防止压疮形成,指导患者进行饮食与排便活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4 疗效判定/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下肢功能改善等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情况。 下肢功能改善情况:采用Fugl-Meyer 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情况。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2)观察治疗疗效。 显效:患者能独立行走,步态基本正常,肌力达到V 级。有效:患者借助拐杖能完成行走,肌力恢复Π 级以上。无效:患者即使借助其他工具仍然无法独立完成行走。 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干预前, 两组患者 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组别Fugl-Meyer 评分(分)干预前 干预后Barthel 指数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n=46)对照组(n=45)t 值P 值9.53±4.52 9.56±5.17 0.029 0.488 19.36±5.27 13.90±3.61 5.754 0.000 23.10±10.09 23.07±15.51 0.011 0.496 86.28±19.76 68.51±18.71 4.403 0.000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3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伤害性屈曲反射” 为脑卒中患者发病后诱发的原始反射, 患者肢体远端受到具有伤害性刺激时,发生的屈肌收缩与伸肌抑制,如患者仰卧位下肢伸直时轻触足底前部, 其可能导致足趾屈曲与轻微的踝跖屈,刺激强度逐渐增大的情况下,反应随之向患者近端关节肌肉扩展,还会出现屈膝、屈曲速度加快,屈髋等现象,严重者出现对侧肢体伸展的情况,对患者下肢功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对于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常应用到常规康复训练等辅助治疗方法,但其只能较弱的诱发患者屈曲回缩反应,刺激量不够,加之患者在此过程中, 可能存在严重认知障碍不能积极配合,完全依赖于医生主动为其做被动运动,导致治疗疗效不太理想。

此次研究中,对该院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基础上,再应用到点按太冲穴诱发屈曲反射这一治疗手段[4-5]。点按穴位位于患者足背侧,均为刺激性较强的下肢远端穴位, 能最大程度诱发屈曲反射。 点按穴位中,丘虚、太冲均属于原穴,为机体脏腑原气的输注,经过与留止部位。 其中太冲属肝经原穴,对其进行点按,能治疗肝经所引发的病症。 因此,点按刺激患者原穴能通达三焦原气,起到调整脏腑经络的目的,发挥抗御外邪,扶助正气的目的。 脑卒中即中医病症中所谓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是指气血虚少,如心虚。 脾虚,肾虚等,“标实”为火,风,痰,瘀,因此,对脑卒中患者选取原穴进行点按,能起到扶正气祛邪目的,最大程度诱发屈曲反射,加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6-8]。

观察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即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干预前,两组患者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后, 研究组Fugl-Meyer 评分、Barthel 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研究组患者下肢功能改善效果更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好。 观察此次研究中,两组临床疗效,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研究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对患者应用点按太冲穴诱发屈曲反射联合康复训练,能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点按太冲穴诱发屈曲反射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屈曲康复训练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钛合金耐压壳在碰撞下的动力屈曲数值模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卒中后运动神经反馈康复训练研究进展与前景
加劲钢板在荷载作用下的屈曲模式分析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