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报,把新闻“画”出来
——谈视觉产品在新媒体新闻制作中的作用

2020-07-02蒋安琪

法治新闻传播 2020年3期
关键词:数字疫情

■蒋安琪

2020 年春节前几天,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走入了人们的视野。病毒的快速传播,让疫情消息取代了其他领域的新闻,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点。央视新闻新媒体海报团队立即开会进行策划和讨论,确定报道方案和计划。在众多类型的新媒体产品中,海报产品具有视觉冲击力较强、信息表达直观的特点,使其成为疫情报道中的重点产品。整个疫情报道中大量成功的海报产品,也体现了美编在新媒体新闻制作中的独特作用。

1.科普倡议海报:通俗易懂,重点明确

疫情初期,诸如“劝父母戴口罩”“究竟要不要戴N95 口罩”等话题经常登上微博热搜,公众也对哪些场合需要戴口罩、戴哪种口罩最有效等防护知识有相当多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权威的科普海报以及图解,就成了公众了解信息的最佳途径。

为了保证科普倡议海报的正确性、权威性,央视新闻与国家卫健委进行了项目合作,还与丁香医生等比较权威的民间团队以联合出品的形式产出海报。对于科普类海报来说,逻辑的严谨性是重中之重。由于团队成员此前经常制作图解类产品,在逻辑方面有着天然优势。此次疫情报道,成员们更是研究出了新形式,将文字进行可视化,制作出思维导图类产品。以“防疫路线图”为例,该图以地铁线路图的视觉形式,讲清了节后返程阶段公众应该重视的防疫要点,微信阅读量突破100万。

与科普类海报共同推出的,还有一类倡议性海报,该类海报以“一图一文案”为固定搭配形式,用最直接的方式为网友提出防控建议,以及全民倡议。

2.情绪类海报:突破六要素限制,传递温暖情感

如果说科普类海报是在理性层面为网友答疑解惑,那么情绪类海报则是在感性层面给网友以强烈的信心。相比于单独的新闻消息,情绪类海报能够提取出一段时间内新闻事件传递出的情感点,突破新闻六要素的限制,更贴近网友的情感需求。

疫情报道初期,一张名为“医护人员就是最伟大的英雄”的海报在全网引起广泛传播,收获10.9亿阅读量,转发量突破800万。实际上,如果将这张海报和整个疫情报道的所有海报相比,其设计并不算最出彩。不过,在各大媒体还将重点放在新闻报道和防控知识上时,央视新闻在情绪类海报上打响“第一枪”。这种有别于新闻消息的新类型视觉产品,让网友眼前一亮,也让海报收获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月底,新冠病毒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蔓延,武汉成为了疫情的重灾区。几天来连续上升的新增确诊病例数,让人一度感到绝望,这座城市急需正能量的注入。1月28日,央视新闻发送了一张创意情绪海报:海报用武汉的繁体字为主体,将字中的部分拆为了“一”“止”“心形”“口罩”“紧握的双手”等元素,取“万众一心,止住疫情;隔离病毒,不隔离爱”之意。这张海报迅速在网络上传播,还有外媒将其制作成外文版本,为武汉加油。该海报在微博共收获4000万阅读量以及61万的点赞量。

团队成员复盘这两张海报的成功之处时发现,对于同一事件,网友和其他媒体转发时,基本只以最先发出信息、图片的媒体为主。这也意味着率先探索新类型以及重视时效性,是视觉产品制作的关键。此外,利用文字变体进行表达的方式,也极具冲击力,很适合情绪类的表达。

3.数字海报:为冰冷数据赋予温度

2 月至3 月期间,全国新增病例数逐渐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全国除湖北以外的省区市,很多都实现了单日确诊病例0新增的目标。在此情况下,央视新闻海报团队决定调整发送策略,增加每日数据的相关海报产品,通过数字+文案的形式,给网友传递希望的情绪。

以一个大数字作为主元素的海报,不仅直观、易懂、有冲击力,图片的文案、配色更能够作为“调味料”,为数据赋予温度。由于海报制作工序并不复杂,每日卫健委数据发布后,团队成员就能第一时间推出海报。这种时效性、易读性与创造力的结合,让央视新闻的数据类海报频频成为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的“爆款”。

除了以“短平快”为特点的数字海报以外,海报团队还根据每日的疫情数据特点,收集研究各种可视化方案,制作出多款数据可视化海报,让数据通过更多的方式、色彩予以呈现。“彩虹图海报”以多地连续多天确诊病例0 新增的数据为基础,以“基础玫瑰图”为视觉形式进行创作。

根据世界疫情形势,视觉海报团队推出日更海报“世界疫情形势”。每天中午、晚间时段,以数据可视化的形式,纵览全球各国确诊人数。海报巧妙利用视觉图表,将涵盖100余个国家的疫情数据,浓缩进一张图中。

4.专题海报:将精简、原创发挥到极致

3月中旬之后,全国疫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援鄂医疗队也准备撤离。此时,海报团队再次调整策略,通过一系列以新闻图片为主的海报,宣传抗疫突出典型,让更多网友了解在前线战斗的英雄们,并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

经过研究,团队成员认为,在之前的报道中,数字海报的视觉冲击力较强,经常能收获理想的传播效果。团队决定将“数字”与“情绪”二者进行结合,推出数字主题海报——《14 亿人在战斗每个你都算数》。这些海报在设计方面以巨大的数字及精美的画面为主体,用多个维度,述说了数字背后的战“疫”故事。

从国家到个人,从职责到志愿,有坚守,也有自发,有大义,也有小爱。这一系列海报关注了医护人员、军队出征、医院建设、政策保障、行业坚守、企业行动、志愿群体以及普通民众的暖心支持。涵盖范围广,挖掘程度深,细节故事多,在多家媒体同期的视觉报道中独树一帜。此类海报的特点在于,将日常新闻报道中篇幅较长的原创内容通过照片与数字、文案的结合,精简至10 张左右的组图,使得网友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读新闻,又符合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趋势。

在微博、微信等平台,网友们在海报下的评论留言,体现出了强大的凝聚力:“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感谢每一位逆行者,有你们真好。”“第一次为国家战斗,很光荣。”“这才是面对疫情的正能量。”从网友的留言中就不难看出,专题类数字海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线下海报:助力新闻类新媒体品牌“出圈”

在疫情报道的中后期阶段,海报策划团队还使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对各地的医疗队进行宣传。在大型项目《我的同乡英雄》中,团队成员就为每个援鄂医疗队都制作了一组海报。这些海报不仅在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上进行推送,还广泛蔓延至线下。几乎所有重要城市的大屏,都能看到《我的同乡英雄》海报的投放。海报被投放至城市大屏,也拓宽了传播领域,由以往的新闻类新媒体账号,拓展至社会的各个角落。

6.节点海报:替网友表达态度

3 月下旬至4 月上旬,国内疫情趋于平稳,疫情相关的话题阅读量也开始走低,这为视觉产品提出了一个不小的挑战。该时期,虽有援鄂医疗队撤离、湖北和武汉“解封”等热点事件,但对于已连续看了两个多月疫情新闻的网友来说,海报若不能做到精准表达,便很难形成影响力。在这个阶段,团队成员的制作中心也向文案策划靠拢。每张海报的文案均采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反复推敲确定,并定于援鄂医疗队撤离、湖北武汉“解封”等重要节点推出,力争赋予海报功能性,让海报代替网友来表达态度。

在3 月17 日,援鄂医疗队开始分批撤离的节点,以及4 月4 日清明节的节点,央视新闻海报团队均推出了高质量的节点海报,从情绪和视觉上抓住网友眼球,传播效果也创造纪录。其中支援湖北医疗队开始撤离当天推出的海报《谢谢你为湖北拼过命》转发量高达1546 万;清明节海报微博转发高达1294 万,B 站浏览量突破1.5 亿次。两张海报的阅读量、转发量等数据,都远超日常新闻水平,也为央视新闻微博号吸引来不少新粉丝,实现了视觉产品为新媒体账号“吸粉”的目的。

7.常规化:让视觉产品成为新闻的一部分

4 月8 日武汉“解封”后,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开始恢复秩序,报道重点也慢慢由全方位疫情报道转变为疫情报道与复工复产、社会新闻相结合的形式。在此情况下,海报团队继续调整工作重心,在疫情方面,保留并优化日常的数字海报,根据国内疫情形势制作风险提示类海报,并根据国际疫情形势,推出相关的数字主题海报。

由于疫情防控是长期任务,团队编辑每天专门对海报的传播数据进行分析,随时调整制作方向和数量。保证既兼顾疫情类海报和其他日常海报策划的制作,又能收获较好的传播数据,让海报产品成为日常新闻报道的一部分,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全新表达方式。

8.流程化:保证长期高效的海报产出

新闻媒体的海报既要关注新闻动态,保证时效性,又要关注艺术效果,保证整体美观,这是新闻类海报团队一直面临的问题。整个报道期间,团队形成了流程化制作的模式,即在每类海报中选取成功案例,根据案例的制作步骤和经验总结成海报模板以及制作指南。相似的消息再次出现时,便可将新闻图片和消息稍作处理,套用进模板,形成一张新的海报产品。

对于新闻类海报来说,其制作的关键并非推敲多少版视觉方案、制作多少版不同的样式,而是想方设法用现有资源和以往经验,做到快、准、稳。而为了使速度和准确性能够达标,团队内的流程化、标准化措施便是提升的关键。

纵观整个疫情期间的海报制作,团队无论在制作技术、新闻敏感度、团队协作还是工作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希望这些海报能为网友带去信心、带去力量,也希望它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以疫情报道的标准激励、鼓舞团队,不断提升海报产品的水准。

猜你喜欢

数字疫情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数字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