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融入德育,实现高质小学劳动教育

2020-07-01顾雅晶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社区德育

顾雅晶

【摘  要】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将德育教学与劳动教育相整合,能够切实地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作为小学教师,应当创建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形式,尝试进行德育渗透,发展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品格。

【关键词】  德育;劳动教育;社区

在素质教育理念中对学生提出了“德”“智”“劳”等多方面的要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从而更加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开展教育工作中能够看出,存在部分教师将这几项看作是独立的部分,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差异性素质的培养。显然,这样会制约学生的成长,也会降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质量。所以,在开展劳动教育中,教师也应当有效地融入德育教学,促使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在给予关怀中健全品德

社会元素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指导和劳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传统形式下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教师只将学生进行劳动的场所限定在学校,期望学生在清扫教室、打扫校园中逐步增强劳动能力,养成高尚的品格。显然,这样的形式过于单一,也不能促使学生将高尚的品格和积极的劳动应用于实际生活。社会上的公益组织和社区养老院和福利院可以成为学生深入社区开展劳动的重要场所,也能够让学生在给予他人帮助和关怀中建立自身的高尚品格。

例如,在拟定了“给予帮助我开心”的社区劳动主题后,教师可以先在教室中为学生讲解如何在养老院中给予他人帮助,为学生在养老院中开展劳动活动奠定基础。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情况,为学生设定小组,并将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设定为小组长,组织学生按照小组的形式共同开展养老院的劳动活动,以便学生可以在付出自己劳动的同时保障自己的安全。学生到达养老院后,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帮助老人叠被子,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跟老爷爷、老奶奶聊天等。在学生参加完养老院的社区服务活动后,教师再布置“写一篇劳动心得体会”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回顾自己在养老院中的体会,使得学生进一步体验给予他人帮助时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以便在未来他人需要帮助时主动地伸出援手。

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引入社会资源,让学生深入社区进行劳动,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实现高尚品格的形成。

二、打造合作劳动形式,在互助劳动中健全品德

在实际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能够看到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劳动能力不同,这是由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但是,在班级开展劳动教育时,部分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能力为学生安排任务,以至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班级中的劳动活动发展进程缓慢。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劳动时应当真正地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任务的差异安排,以便学生在较好的配合中体验到各司其职、合作互助的价值,从而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做好自己的事。

以班级的日常打扫工作来说,教师就可以按照学生的身高、心理素质和体能等特点,为学生安排不同的打扫任务。在实际开展班级中的清扫工作前,教师先对照班级中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哪些学生的个子较高,哪些学生较为细心,哪些学生的力气较大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学生安排不同的清扫任务,如对于个子较高的学生,教师为他们安排擦玻璃的任务,对于较为细心的学生,教师安排他们清扫教室地面的工作,而对于力气较大的学生,教师则安排他们拖地、倒垃圾的工作等。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与自身能力相符合的任务,从而在发挥自身所长中共同打造出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能够体会到同伴合作的价值,以及做好自身任务的重要性,从而促进自身形成负责任的品质。

显而易见,在日常班级清洁工作中进行差异性的安排,能够实现劳动教育和德育的有效整合,让全体学生都具有特定的任务,以便在发挥所长中共同建设一个整洁的学习环境,形成负责任的高尚品格。

三、延伸劳动教育空间,在家庭劳动中健全品德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德育指导,不单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也具有重要的义务。所以,当学校对学生进行“德”“劳”的教育后,教师也应当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开展对应的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在家庭劳动中健全自身的品德,形成高尚的素养。同时,日常劳动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促使学生的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比如,在“家庭中的小帮手”的劳动教育中,教师就可以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方面出发,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在学校,教师可以通过常规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父母每天辛苦的工作,激发学生的孝心,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如何帮助父母减轻他们的工作等,随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帮助父母做哪些事,如扫地、叠衣服等,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父母。之后,教师为家长传达本次劳动教育的主题,并指导家长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在家庭生活中给学生机会,帮助家长,做好家长的小帮手。

通过上述案例的描述能够看出,教师联合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家长的不易,从而主动地为家长分担家务,促进实践能力和道德素养的双重发展。

四、注重劳动教育总结,在总结反思中健全品德

教育反思和教育评价是课堂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反思和评价,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参与活动的过程,并从过程中收获新的体会,促進思想和能力的发展。学生劳动后往往会得到一定的劳动成果,这些劳动成果代表了学生付出的努力,通过对劳动成果的观赏,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就感,从而生成进行劳动的主动性。此外,学生也能够感受到劳动过程中的艰辛,进而更加尊重劳动成果。

例如,在让学生培育一棵植株后,每一名学生都会获得一个长势良好的绿色植物。教师为学生搭建劳动成果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介绍自己培育的植株的名称,以及培育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培育植株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促使学生在反思中认识到植株生长的不易,以及植株栽培者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绿色植物,珍视每一个生命。这样,学生能够更加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也能够看到生命的意义,从而促进劳动教育和德育的相互渗透。

由此看出,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成果反思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反思的习惯,使得学生在劳动之余多动脑、多思考,想想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以便实现劳动活动中的品德成长。

总而言之,在劳动教育中渗透德育教学,是当下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当摒弃传统形式下单一教学的方式,挖掘多样的劳动教育形式,促进德育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双重整合,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高尚品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海霞.小学德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益尝试[J].新课程(中),2017(10):291.

[2]林国鸿.以劳益智、以劳辅德——“劳动伴我成长”理念下的德育初探[J].教师,2019(09):10-11.

[3]张乃申.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探微[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19(04):181.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社区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影像社区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影像社区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影像社区
2015影像社区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