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经典 开启心智

2020-06-30陈春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20年6期
关键词:底蕴变通庄子

陈春玲

【内容摘要】《庄子》一书博大精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其中处处有语文,处处与语文教学相关,不经意处有很多至极的道理,开启心智,引人深思。课改之声热烈如潮,然而语文课堂受喜欢的程度却没有与日俱增,多种因素使语文老师不能突破常规思维。读大师之作,聆听智慧之音,改变自己,更好的开启学生心智,轻松驾驭语文课堂。

【关键词】《庄子》 开启心智 变通 底蕴

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已过去多日,许多传统经典又被束之高阁,问津者甚少,儒释道的子曰诗云似乎与蒸蒸日上的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其实不然。近日再读《庄子》对其的博大精深有了朦胧的认识,觉得庄子与我们相隔并非几千年,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其中的许多道理与我们语文课堂更是密不可分。宋代赵普凭借半部《论语》治天下,语文老师若能对《庄子》领悟一半,或许能轻松驾驭语文课堂了。

一、葫芦只能成为瓢

《逍遥游》中有段葫芦的故事: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施是庄子的老朋友。惠施眼中,葫芦大了不能成为瓢,就是无用之物,把它打破了。而庄子却没有这种固式思维, “可惜啊,你竟不会用大的东西!葫芦这么大,你何不做一个网子把它套起来。然后把它绑在腰上做个腰舟,使你在水中载浮载沉不是很愉快吗?为什么一定要用来装水?”在庄子眼中,葫芦不是只能成为瓢,它还有多种用途,两个大葫芦绑在一起可以做成舟在水上漂浮。然而葫芦只能成为瓢似乎已成为许多人的思维定式,只是其尚未察觉而已。如小学时老师问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只有答像小船的人得到老师赞许的目光。在一次优质课比赛中,几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都用了启发式教学法,其中一位对一个问题多次启发,目的是引导学生,使其答案与自己预先准备的相一致,几番周折才有一人“答对”,这名同学理所当然受到了特别表扬,老师的课上得很热闹,很顺利,很成功。细思之下,自己不也多次上演过类似的情节么?感觉学生就像一个个被关在小盒子里的小虫子,思维永远也不会跳出这个小圈子。不是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么,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成了千口一词了呢?争先恐后举手发表自己言论的人少了,参照参考书答案的人及认真在笔记本上记老师讲的答案的人多了,——上语文课打瞌睡的人也多了。测试时课内学过的题的得分率提高了,自由分析题, 课外阅读题,作文等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的答题状况却不如人意,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牢笼里,想象的翅膀不能腾飞。

语文是开启学生心智,传承人文理念,培养学生多种素质,放飞学生梦想的学科。而我们语文老师为学生灌输知识,付出“关爱”的同时也为他们设计太多有用的盖子,学生的思维不能无羁无伴的驰骋,行动自然受到限制。开启学生心智,放下部分功利,允许孩子们“异想天开”,放飞去九天揽月的情怀,允许学生有骚动不宁的心潮,这潮可能会催生出一首美妙无比的纯诗;允许学生有呼啸澎湃的心海,这可能会冲洗出一幅宏伟的创造蓝图。“时人莫小池中水,潜处无妨有卧龙”,小小教室,一池浅水,不妨蛟龙暂栖,切勿因自己设的牢笼而斩断了学生思想的翅膀。

二、变通之用

弯弯的月亮只能像小船,葫芦只能做成瓢,理论上都觉得不妥,但在现实中又都不自觉的成为其拥护者,其重要原因是语文老师没有真正从心里接纳新的教学理念,新瓶装的依然是旧酒。要开启学生心智,作为语文教师要先开自己的心智,要学会变通之用。

惠施坚持以为葫芦只能装水在里面,其实水也可以装在外面。一种想法不通之后,再变通另一种便显出了妙用,这叫作无用之用。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逍遥游》)

“宋人善于制造一种药,冬天时搽在皮肤上可使皮肤不会干裂。所以这一族人,世世代代便做漂白布絮的生意。有个客人,出百金,收购了这个秘方,献给吴王。吴王得到这秘方之后,就在冬天发动水战。吴人恃有秘方,軍士都不生冻疮,越人没有这种药,军士便生皮肤病而大败。献秘方的客人,便受封了一大块土地。同样的一种药方,有人不会用,只好世代漂絮,有人会变通使用,便裂土封侯。” 庄子的这个变通之例使我受益匪浅。我们手中也有授课“良方”,只是有时用得不当,收些小益。语文课本所选文章多为名家之作,不乏美文,其欣赏性和思想性都很强。我们授课之时也是多种手段并用,分析细致,唯恐落下一个知识点,一篇文章往往被肢解成一个一个的小问题,变成一堂问题课,没有传递出美感,学生接纳的不多,反而有了厌烦心理。自主合作探究等新方法很多,收效却不大。何不先观摩,看别人怎么用。语文课没有固定的模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都有可取之处,常听课,看名师的课堂实录会对自己授课带来很大益处。于漪老师的课堂实录给了我很大启发,她的课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魏书生的课上,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启,能力得到提升。在他们的课上“土壤可用于种庄稼,也可异想天开,看看里面是否蕴含稀有矿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他人之长来改变自己,逐渐改变自己穿新鞋走老路习惯。在临夏州语文优质课大赛上,我知道了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觉得自己语言表达,授课方式,应变能力,知识层面,个人风采都在该变行列。“敌变我变”这是适应形势发展,不断调整自己思想与行为的基本策略,“敌”并非敌人,而是自己的对手,环境等,我们应学习企业,生意人时刻都在为生存求发展,想新招,出点子,让语文课堂更有生机,也使自己更能得心应手。突破常规思维,变无用为有用,小用为大用。切记“墙角的花,当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庄子齐物论》)。简单说,你今天靠在茶几上休息的状况跟从前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谓“时易则事易,事易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要因语文而使孩子心智大开,要因语文而使学生感到学习之乐,这是一種观念,更是一种境界,我们应学做“庄子”,而不做“惠施”。

三、深厚的底蕴

然而“两叶能蔽目,双豆能塞聪”,人的心智很容易受到外物的蔽塞。生活之琐屑,眼前之小利,个人之懈怠常使我们迷失自我和长远目标,得过且过,放弃更高追求。语文老师若长期如此,就似一颗悬崖边上的树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我们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耳聪目明,才能心里充满阳光,才能提高个人素养,才能通达事理,才能开启心智,才能带学生畅游语文境界,才能赶走课堂上的瞌睡虫。

语文界的名师大多都是有深厚积淀的人。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语文教师若没有文化素养,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就没有高屋建瓴,高瞻远瞩;无内涵,就没有高尚的情操、恢宏的气度、宽阔的胸襟、澎湃的激情,也就不能彰显个人魅力,更不能有表率。进而也就没有了探索与创新,更不必说开启他人心智了,“其负大舟也无力”,只能做身心疲累的“匠”了。举手投足都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老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老师的语文课堂上,学生怎会不如浴春风呢?

汉书有言“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马不在槽边驯养出规矩,就不能很好的被使用;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素质,就不可以被国家重用。

领航之人,如果不识水性,航船势必会偏离航向,我们常怨学生不爱读书,怪其做人不如人意,作文没有新意,反躬自省,我们自己是个爱书之人么,又亲自做过几篇文章,今日写此文已感捉襟见肘,对学生亦不敢用一“差”字妄加评价。《庄子》等古典文籍是中国文化的根,读懂它们就会在我们心中种下开启心智的种子。有了种子,我们会更好的认识自己,使自己不迷失,就像草原上的孩子,打开蒙古包的门,就是广阔的蓝天和绿地,使我们更有胸怀,更有内涵。站在讲台上,我们就代表着语文,代表着学生对语文的价值取向,代表着一种文化传承。何时我们能够自豪的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静下心来,与大师进行一次心灵之语,令人茅塞顿开。从此告别闲聊与肥皂剧。观古今看中外,不妨也做个博学之士。以《庄子》中佝偻丈人承蜩之专来对待知识,对待语文教学,何愁没有“庖丁解牛”(《庄子》)之效呢?

【参考文献】

[1]《庄子南华》(南怀瑾,东方出版社,2014年4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甘肃永靖县刘家峡中学)

猜你喜欢

底蕴变通庄子
倍er高级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议论文的论法与底蕴
理解粮食底蕴 传承粮食文化
从俗从宜,各安其习——《理藩院则例》对《大清律例》刑罚规定之变通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
拥抱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