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多地发生粮油抢购潮

2020-06-30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米面粮食疫情

2020年3月底,“甘肃临夏市民连夜抢购米面油”的视频引发了强烈的舆论关注。视频显示,当地市民连夜集中到售卖点抢购米面油,有人甚至用平板车一次性拉走十几袋大米,有些店铺的米面油很快售罄。值得注意的是,“囤米囤面”现象并非临夏一地所有。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一些国家陆续宣布限制或者禁止粮食出口,造成国际粮价上涨,引发了国内民众关于爆发粮食危机的担忧,一些城市相继出现市民抢购粮油现象。

对此,国家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接连回应,表示我国已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总的来说就是粮食自给率高、储备充足、对进口依赖度低。在国家多部门的密集回应、答疑解惑后,各地“囤米囤面”的风潮很快被摁下。

多维解读

别让恐慌带乱了节奏

每逢公共危机突发,就易发生抢购潮。2011年的抢购碘盐事件,至今在互联网上仍有余波,而如今疫情之下搶购双黄连口服液等药物的事件也曾成为奇观。在这类集体无意识的抢购潮中,一些人的智商税被收割了不止一次。毋庸讳言,眼下海外疫情凶猛,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而相比去甄别“粮食危机”等传言的真伪,一拍脑袋、拿出小推车去商店就容易得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也是看似荒诞不经的抢购潮下很多人心里揣着的一本“成本账”。

对此,公权部门应随时关注市场行情,及时介入调查。如果存在商业推手恶意炒作,必须依法依规严厉处罚。对公众来说,与其说这是“危机意识”太强,不如说是科学素养不足与独立判断能力有些弱。从常识来看,动辄反应过度的抢购潮,于公于私都有不小的负面影响。于私,不仅会骤然增加生活成本,还会带来麻烦。以2011年抢盐为例,谣言之下,甘肃的郭先生重金买下13000斤食盐,结果不仅给自己的生活造成不便,还被送外号“抢盐哥”。于公,则扰乱了市场秩序,如因似是而非的炒作、恶意误导而导致资源挤兑,集体恐慌行为对经济造成实质性伤害,更是悔之晚矣。这次抢购潮再次给我们每个人提了个醒:任何时候,都别让恐慌情绪战胜了理性,也别被盲目带了节奏——你的每次抢购,都是在缴智商税,也是将自己往“沦为笑柄”的路上推。

盲目囤粮有害无益

疫情在国外快速蔓延,国内百姓的心态多少受到些影响。在真假信息难辨的情况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怕没有怕涨价”成为一些人无奈的选择。特别是抢购人群中有不少人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岁月,挨饿的记忆让他们对这类信息比较敏感,容易跟风抢购。

然而,盲目囤粮有害无益。在国家粮食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用更高的价格把经销商的库存变成自家的库存,不具备储存条件粮食还会变质,都是个人的经济损失。而且疫情尚未结束,虽然多地连日零新增,但不能放松警惕,扎堆抢购仍有聚集传染风险。更重要的是,疯狂抢购如同银行遭遇挤兑,会扰乱正常供给安排进度,本来充裕的物资供给也可能出现暂时性供给紧张、价格短暂上涨。这种对正常市场秩序的冲击,通过价格传导,最终伤害的还是终端消费者和种粮农户的积极性。

制止不理智的囤粮行为,需要缓解对粮食安全的焦虑。面对重大疫情,“囤货”和“从众”都是正常的社会心理反应。及时有效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人们平复情绪、获取力量,有利于增强定力。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阐述事实,讲明危害,有助于增强人们的辨别力、判断力,不为谣言所动。“民以食为天”,粮食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不理智的囤粮行为,有关部门不仅要加强市场监测、统筹调配,还要坚决打击造谣生事、恶意囤积、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不让“囤粮”传言溅起浪花,避免误导公众,向社会释放对造谣传谣者严惩的明确信号。物资足,价格稳,则民心安。

猜你喜欢

米面粮食疫情
珍惜粮食
战疫情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滑欲流匙香米面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粮食
我的粮食梦
米面各有所长 搭配相辅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