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隔期为2周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部分参数变化分析

2020-06-30陈前英徐飞舞何柳萍罗映霞刘牧静林贺青车慧君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间隔期献血者血常规

陈前英,徐飞舞,何柳萍,罗映霞,刘牧静,林贺青,车慧君

(中山市中心血站,广东 中山 528400)

在现代医学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临床对于血小板的需求度也持续上升,开始广泛应用血小板制剂。对于多种因素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献血者,输注血小板属于最佳治疗方法[1]。按照献血者健康安全要求显示,单采血小板献血周期间隔调整为不少于2周,且每次献量为2个治疗量。缩短采集间隔期,能够缓解临床血小板供应,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献血者的健康与安全。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间隔期为2周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外周血部分参数变化,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捐献血小板20次的献血者共计57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7例,最小年龄为25岁,最大年龄为60岁,平均年龄为(42.55±3.41)岁。

1.2 方法

血细胞分离机系统和配套试剂,将献血者的一般资料等参数上传到血细胞分离机中。抽取献血者5ml静脉血液,通过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开展血常规检测,检测指标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和血小板[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和分析所有献血者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且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比较分析首次采集前和末次采集前的各项血常规指标,结果显示,两者在红细胞压积值、血红蛋白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表1 比较分析首次采集前和末次采集前的各项血常规指标

3 讨 论

按照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首次采集前和末次采集前的血小板计数无显著差异。献血者在捐献血小板之后,外周血血小板下降,会刺激造血干细胞分化出大量原始巨核祖细胞,进一步转化为血小板巨核细胞[3]。待至血小板成熟后,会脱落进入到外周血中。

单采血小板时需要留取血样,开展血常规检测、血型检测、谷丙转氨酶检测和乙肝病毒检测,因此不能完全回输采集血液,此时就会导致献血者丢失血液。多次捐献血小板,所丢失的红细胞量不低于全血捐献者[4]。通过此次研究结果显示,首次捐献前、末次捐献前,献血者的红细胞计数无显著差异,红细胞压积值和血红蛋白存在显著差异。在检测分析中,还需要对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参数变化进行观察,由此推断出红细胞压积值和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无变化的原因。通过部分学者的研究报道显示,每月捐献一次血小板的献血者,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值无明显变化。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捐献血小板之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压积值会出现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采集过程中,细胞成分粘附、离心机的物理作用、抗凝剂添加量等因素影响。对于长期捐献血小板的献血者来说,部分献血者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清铁含量低于正常值。按照某血液中心调查重复献血者铁营养情况,结果显示,随着献血频率的增加,女性铁蛋白水平会相应减少,男性铁蛋白含量也会逐渐下降。

此次研究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中的白细胞含量比较低。在单采期间也会损失白细胞,所以献血者首次采集前和末次采集前的白细胞计数存在明显差异。按照部分报道显示,现代采机仪器和软件程序在采集血小板时,会降低献血者的淋巴细胞和白细胞,主要是与捐献血小板袋数、单采血小板次数有关。按照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可知,采血小板献血周期间隔调整为不少于2周,且每次献量为2个治疗量。对血常规参数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此次研究对12个月内,捐献20次血小板献血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首次捐献前,献血者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红细胞压积值和血小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首次捐献前与末次捐献前,红细胞压积值、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必须关注到红细胞压积值、血红蛋白、白细胞参数变化问题。外周血红蛋白不是铁储备的灵敏性指标,当机体长时间缺乏铁储备时,会出现贫血症状。因此,铁缺乏可能出现在任何血红蛋白水平上,所以需要通过血清铁蛋白等检测指标,及时发现铁储备不足的献血者,避免多次采集血小板对献血者的健康安全造成危害。

综上所述,机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为2周时,献血人员的血常规值在正常范围内波动,因此需要延长观察时间,确保献血者健康安全。

猜你喜欢

间隔期献血者血常规
献血几百次是真的吗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血常规解读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实施全程护理的效果分析
血站采血护理人员与青年献血者沟通技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