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后成长视角下武警官兵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改进路径探析

2020-06-29石文斐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

石文斐

摘 要:创伤后成长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减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武警官兵職业特点决定了这一群体更易经历创伤事件。现行基层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策略中仍存在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创伤后成长”这一积极心理学理念出发,为武警官兵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改进提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武警官兵;创伤后成长;心理危机干预

1.引言

近年来,“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 PTG)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学界广泛的关注。这一概念由Tedeschi等人在研究和测量个体从创伤中获得成长的现象时首次提出,后将其内涵界定为在与生活中具有创伤性质的事件或情境进行抗争后体验到的心理方面的正性变化[1]。引发创伤后成长的事件主要包括丧失亲人、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心脏病发作、战争或政治迫害、性虐待和强奸以及各类疾病,如SARS、HIV/AIDS、脑损伤和癌症等[2]各类负性事件,也包括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武警官兵职业特点决定了其比普通人群更容易经历各种负性事件,因此,研究创伤后成长在武警官兵危机干预中的发展规律,对于有效提升武警官兵复原力,更好履行其职能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2.武警官兵心理危机干预现存问题

在履行职能使命如抢险救援行动中,武警官兵要承担超负荷的工作量,既要经受苦与累的现实挑战,又要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因此,看似“强者”的武警官兵也可能在救援过程中受到创伤事件的消极影响[3]。武警官兵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30岁,这个年龄阶段身体的发育基本完成,心理的发展正在定型,独立性与依赖性、客观性与主观性并存,较容易受外界负性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心理危机。而目前的武警官兵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2.1缺乏危机预警环节

武警官兵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第一步是心理危机的预防,以最大程度上把心理危机扼杀在初级或萌芽阶段,最大程度的减少武警官兵心理危机发生率。当前部队有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心理教育活动却很少。大部分武警官兵缺乏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官兵的心理摸不清、摸不透。通过到基层部队调研发现,大部分基层连队都未能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网络,危机干预工作往往滞后。

2.2危机干预实力不足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不同于一般救助,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必须接受专业训练,且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优良的心理素质、敏锐的反应能力等。目前武警部队基层缺乏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危机干预力量薄弱。特别是在执行抢险救援这种风险高、强度大的任务时,还伴随着较为惨烈的场景,武警官兵作为救援者同时经历着心理考验,容易出现心理危机。而部队现有心理危机干预力量无法满足基层官兵的需要。基层心理教育工作多为政工干部和医疗卫生工作者,其中取得国家三级以上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数占支队官兵总人数的比例极低。由于工作岗位流动性大,实际上基层心理骨干少之又少。

2.3危机后处理机制不完善

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这一阶段也就是危机后的处理机制,是整个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和核心阶段,这一阶段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心理危机干预成效。武警官兵在执行重大任务后,其心理层面受到的负面冲击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危机干预理念相对落后,危机干预方式的选择、干预技巧的应用等均存在一定不合理性,这为“创伤后成长”的运用推广提供了现实需要。

3.创伤后成长干预策略的应用探析

从创伤后成长的角度出发进行危机干预[4],首先可以使创伤个体对外部环境和个体内部心理环境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其次,帮助基层官兵全方位了解自我,增强心理复原力。第三,恢复心理平衡,产生心理成长。总体来说,创伤后成长依靠个体与创伤事件的抗争,伴随个体周边的社会支持,而非源于创伤事件本身。

3.1干预原则

进行干预时,应遵循这样的原则:第一,正确认识创伤后的反应,理解创伤反应是PTG 的先兆。第二,用积极的态度重构个体的创伤故事。创伤后成长从积极的角度为应对创伤后产生的心理危机带来了新的视角。第三,建立强有力应对挑战的生活准则,如新形式的利他主义等。

3.2具体方法

重视预防工作及早预防,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从几个方面入手:(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2)通过支队网站和网络俱乐部等平台在官兵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进行性格优势分析优化行为沟通方式;(4)加强和谐警营文化建设,优化心理健康环境。

3.3注意事项

部队应当定期安排主动同基层官兵进行心理交流的活动,在交流中对目标进行心理评估,用开放性的问题让当事人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和描述他所遇到的问题,便于危机干预者了解问题的真相。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基层官兵进行心理危机评定时,必须抓住导致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并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不能听取“一面之词”。发现并帮助处于认知重组阶段存在心理隐患的基层官兵,进行及时有力的心理干预,实现创伤后成长,降低其心理危机的复发率。

4.结论

创伤后成长的意义在于使个体从心理创伤中走出来,克服创伤带来的不良影响,能够从创伤中恢复并获得更强大的能量。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引导个体关注创伤背后蕴含的意义,融合社会支持、感恩、利他等积极因素,促进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的发展,增强对于创伤事件的“免疫力”。对于武警官兵而言,这一领域的实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Tedeschi,R.G.,&Calhoun,L.G.. Posttraumatic growth:conceptual foundation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Psychological Inquiry, 2004, 15(1), 1-18.

[2]张月娟, 胡海波, 张刚. 地震救援官兵创伤后成长状况及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3]罗显荣,杨璇,王真真,汪桀.基层部队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

[4]伍新春,周宵,林崇德,陈杰灵. 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1) ,117-127.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
自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探索与实践
NLP技术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中应用的实践研究
独立学院辅导员对学生预防性心理危机的干预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索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
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及学校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