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

2020-06-29肖世文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8期
关键词:预习自主学习培养

肖世文

摘 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介绍了小学数学预习的重要作用,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两大策略等,通过预习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预习;培养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小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有效的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为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呢?

一、预习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

预习不只是为了更好地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该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包括上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也都可以看作预习。

二、小学数学预习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还提出了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也就是说,预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预习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预习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前预习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后,孩子们成为一个个小老师,充分的表现自己,尝到预习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习能突破知识的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在学习时总会遇到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知识,这些知识无论是在呈现方式上,还是学生对其的理解都会受到阻碍。学生通过运用适当的策略进行预习后再来学习,不仅学习难度降低了,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容易了。有了问题,学习才得以真正进行。积累问题的多少、深浅,也反映了学生层次的不同。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发生认知上的冲突,或多或少会遇到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讲,这些问题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不平衡甚至无序状态,是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有目标听讲的内驱力,这恰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听课的时候就会有重点、有选择性。比起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老师叫做什么学生就去做什么好得多。同时也为激起学生的质疑心理做了前导,为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创新品质提供一个入口、一个契机,使教学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造了机会,也有助于老师讲课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教学相长。

(三)预习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根据数学学习的建构学说,数学的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其自身的理解,要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加工和内部交换,对新知识进行同化、顺应或质疑、反思,这是一个思考、内化,并带有一定操作性的过程,这是仅仅在课堂上听讲所办不到的。这种在预习的前提之下进行教学,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开放状态,比较容易激发学生良好的状态、思维启动快,使老师能适度地控制“启发”与“诱导”,达到双向反馈,使上课获得“讲而不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学生进行预习了,每个人所发现的问题、疑难点集中起来就成为一个丰富的信息资源,利于发挥群体思维的互补作用,完善学生认知结构。这就使数学课由“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这是在学生没有预习或课前阅读的情况下,很难达到的效果。

三、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很多是属于迁移性的知识,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的基础,例题的呈现方式也比较适合学生预习,大多留有让学生思考的空间。小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预习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许多学生把预习简单理解成看数学课本,学习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难以深入理解教材,也有些学生把书后的习题做一遍便认为是大功告成了,把预习当成枯燥任务来完成。久而久之会造成学生对学习数学兴趣的减退。

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分阶段地进行预习方法辅导,必要时可开设预习指导课,在课堂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创设课前预习情境,让每一个学生掌握预习方法。

(一)以“问题”为主线

精心设计预习问题。预习问题是学生预习自学时的基本“凭借”,预习问题设计得当是取得良好预习效果的关键。好的预习问题具有引导学生自学、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预习

根据预习的具体内容,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指导预习。对于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有时候需要预习,预习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有时候则不需要预习,不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新鲜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和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学习的效率。要不要预习,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了。我个人认为,数学课预习的重点应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比如,《确定位置》一课,教室里的第6组第2个同学,就可以用数对(6,2)表示。也就是用数对的形式来表示位置。这么一课的内容如过让学生提前预习,学生就不可能出现在课堂上创造数学符号的灵性。即使学生在预习后对“数对”的理解只是一知半解,但书上已有的模型会扼杀他的创造欲望。

(三)合理确定预习形式

“读”(读书)、“想”(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试”(仿练、试做)、“问”(学生提出问题或新见解)是小学数学預习的基本形式,但预习作业绝不能落入依葫芦画瓢的窠臼,一味重视模仿性做题。结合具体的预习内容,以“读”为主,或以“想”为主,或以“试”为重点,或侧重于“问”。

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能够让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学习,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古人说得好:“善学者,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学生预习能力提高了,思维品质发展了,教学质量随之就会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小学数学教育》。

猜你喜欢

预习自主学习培养
例谈自主识字的有效方式
三步走,“鲜活”口语交际课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浅谈职高生的数学课前预习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