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康社会与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

2020-06-29刘懿莹

世界家苑 2020年6期
关键词:美好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摘要:小康社会蕴含和体现了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在价值观念上,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为目标,蕴含着个体性与共同性内在统一的价值观念,表达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在发展逻辑上,小康社会聚焦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理念;在思维方式上,小康社会运用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主要矛盾为导向等为内容的“实践观点”的辨证思维方式,契合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康社会蕴含和体现了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寓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小康社会;美好生活;价值观念;发展逻辑;思维方式

自古以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都是时代的最强音。从中国古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追求、到现代伟人马克思所推动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解放事业、再到现如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无不表征着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在当代中国,小康社会作为时代的主旋律迸发出美好生活的时代共鸣。小康社会由于其自身理念之新而孕育和体现了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成为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目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这不仅体现为追梦路上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更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在于追梦路上其所实现的哲学理念的创新。

1 个体性与共同性内在统一的价值观念

一方面,小康社会是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以个人为主体的个体性原则;另一方面,小康社会以“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为本质,表达了共同理想为内容的共同性原则。因此,小康社会的理念包含了个体性与共同性内在统一的价值观念,表达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保障、承认和尊重人民的自主创造和个人生活。首先,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是为每一个人的发展创造坚实的物质、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条件,切实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个人美好生活的基础在于物质保障。

以“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为本质。承认个人主体和个人生活并不意味着漠视贫富差距、承认发展特权。“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构成小康社会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小康社会始终把每一个个体都包含在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的共同理想之中。“共同富裕”体现了小康社会对个人共同的美好生活的期许,致力于为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提供物质财富基础。

小康社会的理论构想“以人民为中心”、以“共同富裕和共同发展”为本质,内涵着个体性与共同性内在统一的价值观念,因而超越了传统社会的抽象共同性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抽象个体性价值观念。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是人本身。”正因为小康社会的理论构想和建设目标抓住了人的根本、“以人民为中心”,所以小康社会成为了当代中国家喻户晓并受人民认可的名词,而且也逐渐成为现实。内涵着个体性与共同性内在统一的价值观念,小康社会聚焦于个人生活和共同理想,真正表达了“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

2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逻辑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构成了小康社会的发展逻辑。全面性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理念,一方面,它意在指出实现每一个人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它旨在突出人的发展的全面性。正是基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逻辑,小康社会体现了马克思所提出来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

全面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的本质要求,它体现为量和质的两个维度。从量的的维度上来看,小康社会是一个惠及14亿多人口的战略布局,关涉每一个人的生活。 从质上来看,小康社会的全面性要求意在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小康社会不仅仅旨在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物质保障,也不单单包含人民的社会生活的物质生活层面,而是包括了物质、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为人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全面性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机遇和实现的场所。

小康社会“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逻辑,体现了马克思所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小康社会从物质、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等多个维度,既为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同样的条件,也为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和“自由个性”的生成提供了敞开的空间。正是基于小康社会的发展逻辑,马克思所提出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构成了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3 “实践观点”的辩证思维方式

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构想和目标。它包含着“以发展眼光看问题”和以主要矛盾为导向等内容的“实践观点”的辩证思维方式。因而,在思维方式上,小康社会突破了旧唯物主义客体的或直观的思维方式和唯心主义抽象的思维方式。正是由于在思维方式上的革新,与时俱进的小康社会契合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发展的眼光看,小康社会的内涵处于不断发展變化之中。“小康”一词,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指安定的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的目标,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相比1981年,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800美元;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全民温饱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目标,因而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它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基础设施,使人民“富起来”。

综上所述,在价值观念、发展逻辑和思维方式上,小康社会运用和发展了新的哲学理念,从而表达了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小康社会内涵了个体性与共同性内在统一的价值观念表达“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小康社会以“推动人全面发展”的逻辑,抓住人的根本,体现马克思所提出来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小康社会运用了“实践观点”的辩证思维方式,契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怀揣小康社会与美好生活的哲学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作者简介:刘懿莹(1992—),女,硕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政治哲学。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美好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
卖套房子半生无忧?谁摧毁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
精明夫妻卖北京房子欲半生无忧,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场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浅谈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重要影响
混血家庭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