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郑板桥画竹影对我研究影书的启发

2020-06-29杨云邦

世界家苑 2020年6期
关键词:竹影郑板桥

杨云邦

摘要: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画竹子成就最高,主要得益于对竹影的深入观察和深刻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本文通过对郑板桥绘画中竹子的研究,结合现实生活中竹影和影书的联系,发现竹影符合文人写意的墨竹的特点,具有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关键词:郑板桥;竹影;影书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是“扬州八怪”中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善画竹、兰、石、菊等题材。

他画的墨竹源于对竹影的观察,具体表现在《茅屋南面竹图》画中题跋:“吾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簧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在秋冬交替时节,去掉屏风架子两端,横着摆放作为窗棂,用白纸糊在上面,那时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这难道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

郑板桥所画的竹子没有老师的传授,得于竹影在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的感悟。他的艺术创作通过捕捉竹子在不同时间、空间的各种形态,达到了“以形写神”的效果。他在《题画·竹》中写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清晨在江边观看竹子,云霭雾气都浮动在几根竹杆和茂密的竹叶中,看到这样的景色心中不免会产生画意。然而,胸中所想要描绘的竹子,并不是自己眼睛看到的。因此,在准备研磨展纸时,落笔画出的竹子不是自己胸中所想的竹子。总之,意在笔先这是不变的法则,其意趣是在无法的、变化的,唯独这样才能在画中表现出来。

郑板桥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是绘画素材收集整理融合的过程。画家对“眼中之竹”的理解会异于常人,通过对竹子的生长环境、自然形态的观察,郑板桥用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诗意化的情感,赋予了竹子审美感受和艺术表达。“胸中之竹”是画家绘画构思的过程,是客观物象和画家主观想法的碰撞。郑板桥写道:“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竹子被文人画家赋予了人格品质的象征。“手中之竹”是画家绘画技法和灵感的运用,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画家需要有传统的绘画功底和突发奇想的灵感。

由于郑板桥一生对竹子的喜爱,因此在他自家院子里种大片竹子,能够对竹子有充分的了解,并积累大量的创作素材,不再是简单的去表现竹子的自然生长规律,能够提炼出具有文人情怀的思想感情。他曾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能够看出郑板桥对竹子的执着追求,白天画完,晚上在脑海中回想,对画面进行一定的取舍,借着竹子在白色窗户的影子,使竹影能够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墨竹画。

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像,绘画是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

“影书”一词出现在明代文学家杨慎《丹铅总录卷十五·影书》:“六朝人尚字学,摹临特盛。其曰廓填者,即今之双钩,曰影书者,如今之响搨。”影书是古代复制法书的方法。用纸或娟蒙在墨迹上,向光照明,细线勾描,填以浓墨而成。影是指物体挡住光线时所形成的四周有光中间无光的形象。书在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本义是指箸,箸即书写,记述。影子是一种光学现象,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的传播,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而形成的较暗区域,形成的投影就是影子。影子可分為本影和半影,仔细观察自然光下的影子,会发现影子中部特别黑暗,四周稍浅。影子中部特别黑暗的部分叫本影,四周稍浅的部分叫半影。郑板桥画竹影,在艺术处理手法上,表现若干竹叶和竹杆间的浓淡、虚实、动静、轻重、主次、黑白、远近、多少会不会就是本影和半影的区别呢?浓者为实,虚者为淡。疏者为虚,密者为实。动者为虚,静者为实。轻者为虚,重者为实。次者为虚,主者为实。白者为虚,黑者为实。远者为虚,进者为实。这样的表现手法同样符合中国画构图形式美法则。我所理解的影书实则是中国画的写生,中国画的写生贵在神似,画家在大自然中找到想要表达物象的神情。

我在顿子斌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通过手机的拍摄来捕捉物象的影子,从而提取出简练的画法。影子所表现出来的物象是对原来物象进行等比例的缩小或放大。在影子所在的位置铺一张宣纸,通过不停地挪动宣纸的位置,画面的构图有所不同。也可以对物象本身做一些调整,例如,把一根竹子和旁边的几根竹子挨得紧一点,杆与杆、叶与叶会形成一种或浓或淡、或疏或密的画面效果。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间表现的竹影也是千变万化。当我们不知如何构图的时候,可以找一物象的影子并做相应的调整,正如,我所拍摄一组竹影的照片,同一组竹影想要表现竹杆或者是竹叶的局部,都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构图方式。

如今,我们生活在智能的时代,有着先进的摄影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对物象的拍照并做一些影像的处理,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动态的。倘若我们也可以运用这些技术来表达我们对大自然美好事物的描绘,从而激发画家敏锐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是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内化表达。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依然是我们绘画遵循的法则。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潜心研究传统经典的作品,又能为我所用,形成自我的绘画风格。

参考文献:

[1] 周积寅.郑板桥[M].四川:四川美术出版社,2019.

[2] 杨慎.丰家骅丹铅总录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9.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竹影郑板桥
山村夏夜
月夜情思
五尖山点将台
偶感
竹影垂帘
郑板桥好联不打折
山行杂咏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