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 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2020-06-29岳依桐王鹏熊筱伟陈碧红刘春华陈碧红

经营管理者 2020年6期
关键词:川南双城经济圈

岳依桐 王鹏 熊筱伟 陈碧红 刘春华 陈碧红

推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绝不只关系到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不管经济体量还是影响力,成渝要形成相对均衡的‘两核,都需要在更大范围进行重新审视。”经济圈是以中心城市和相关区域共同形成的经济单元。而要使四川一方的经济单元更有带动力,离不开内部“干”与“支”的联动。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成果完全可以通过干支联动,辐射带动省内更大地区发展。

四川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5月9日上午在成都开幕。四川省省长尹力向大会作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时称,四川将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川渝一盘棋”思维,唱好“双城记”,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与重庆协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两中心两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报告称,四川将积极参与国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把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谋划好未来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路径。支持达州、广安、遂宁、资阳、内江、泸州等地与重庆区(县)加强合作,新建一批新区、合作区和示范区,推动川东北渝东北、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共同实施一批支撑性引领性重大项目。

在推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方面,四川将加快成渝中线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成南达万、西渝高铁四川段和南充至重庆潼南、内江至重庆大足高速公路等项目开工,做好渝昆铁路四川段等项目建设,打造成渝1小时通勤圈。

四川将推进成渝地区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西部科学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同时加快四川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进通关一体化。联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安居乐业的高品质宜居地。

在深入推进干支联动方面,报告提出四川将建立财税分享激励、用地指标协同供给等机制,促进设施互通、产业协作、开放共享、环境共治。

“开局之年”主抓三件事

自今年1月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来,唱好“双城记”的热度就在不断升温。四川政府工作报告将“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2020年重点工作,并不让人意外。

更引人关注的,是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今年的3个重点:科学做好规划编制、推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深入推进干支联动。

“开局之年”为何聚焦这三件事?其中又透出哪些新信息?

规划编制“排在第一位”

三件事中排第一位的,是“科学做好规划编制”。

唱好“双城记”,理应规划先行。四川省社科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廖祖君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质上是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各管各的,很容易造成断头路、产业缺乏配合等问题。这要求川渝首先在规划上进行有效对接。”

多位受访者进一步提到两大重要背景: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编制的谋篇布局之年;与此同时,作为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同样的国家级战略,国家发改委正组织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在谈到规划编制时,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支持达州、广安、遂宁、资阳、内江、泸州等地与重庆区(县)加强合作,新建一批新区、合作区和示范区”。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认为,探索如何更好推动跨区域合作、如何打破行政“壁垒”,需要以先行先试区域作为重要载体。而这些新区域不管以哪种形式,都可能会率先在毗邻重庆的市州规划落地。

“一条主线”和“两大原则”

围绕“推动重点领域先行突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成渝中线高铁等大量具体工作,涉及交通、经济、对外开放、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

内容看似庞杂,但理解它们有一条主线:严格围绕中央“一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两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两地(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要求抓落实。“不管打造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还是联合开展生态保护修复,所有任务都严格对应了中央要求。”省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表示,全力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已成为四川相关工作的“底色”。

具体到2020年,为什么“先行突破”的是上述这些领域?

多位受访者提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任务涵盖范围广泛,不可能在第一年就“眉毛胡子一把抓”。从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工作看,目前是按紧迫性和操作性这“两大原则”来区分先后。

紧迫性高的工作,是今年一大重点。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除了成渝中线高铁,还有成南达万、西渝高铁四川段和南充至重庆潼南、内江至重庆大足高速公路等项目。

操作性强,则是另一个鲜明特点。操作性强,意味着相关工作有基础和条件、双方也有共同推进的强烈意愿。毛中根特别提到不久前川渝网红地标宽窄巷子景区、红岩洞景区签订的合作协议,“像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双方既优势互补又有实实在在的抓手,可以马上着手合作。”

绝不只关系到成都和重庆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第三件事,是深入推进干支联动。

读完报告相关内容,有人提出疑问:干支联动似乎是四川内部事务,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什么关系?

多位受访者谈到,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绝不只关系到成都和重庆这两座城市。“不管经济体量还是影响力,成渝要形成相对均衡的‘两核,都需要在更大范围进行重新审视。”经济圈是以中心城市和相关区域共同形成的经济单元。而要使四川一方的经济单元更有带动力,离不开内部“干”与“支”的联动。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成果完全可以通过干支联动,辐射带动省内更大地区发展。

深入推进干支联动,具体怎么做?围绕“一干”,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推动成都东部新区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等系列工作。围绕“多支”,政府工作报告注重“区域”的概念,明确推进川南经济区开放平台共建共享,加快内自同城化等。

打造“环渝城市群产业带”实现“中部崛起”

“推动川东北渝东北、成渝中部地区一体化发展和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了一份更加明晰、更加细化的“操作指南”。短短3天时间,“中部崛起”“融合发展”迅速成为两会热词。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中部崛起”?

加强区域合作联动

错位发展重点产业

“目前成渝中部地区在人均GDP、城镇化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上,普遍低于周边其他地区。”四川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委书记邵革军说,一方面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创新实力相对较弱。在他看来,加强区域合作联动,强化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和效率是关键,而突出重点产业,实施协同创新是抓手。

具体如何实施?四川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夏海荣则进一步建议,应探索制定未来几个时期的产业统筹协同发展规划,鼓励各市州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总体布局坚持错位发展和产业链接续发展。比如,通过推进产业园区跨区域共建共享,以锂电及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为基础,推动泸州、遂宁、内江等地与潼南、永川等相关园区合作,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园区等,加快形成優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成渝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这样的协同发展,自贡和内江已开始行动。

“在前期实现社保、医保、教育、公积金贷款等领域同城化的基础上,目前,两市正共同研究谋划建设省级‘川南(内自)新区,全面推进内自同城化发展。”在四川省人大代表、内江市市长郑莉看来,两市相距仅30余公里,均是四川老工业城市,都需谋求转型发展,加上均有机械、汽配、新材料等产业,具有互补共融的基础。下一步,双方将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等方式打造新的平台和载体,推动资源要素同用、城市运营同体、竞争优势同构,打造成渝中部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经济发展共同体。

四川省人大代表、自贡市委书记范波也表示,将加快推进川南一体化、内自同城化,共同打造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和成渝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新发展示范区。

打造环渝城市群产业带

补齐成渝地区“中部”发展落差

四川省人大代表、省人大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蓉的焦点,则放在了与重庆毗邻的环渝9市(达州、南充、广安、遂宁、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她建议,应当重视研究和统筹推进川东北、川南“环渝城市群产业带”,着力补齐成渝地区中部区域发展落差。

“环渝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增长潜力巨大、与重庆‘互联互促互激的发展空间。”郑蓉认为,近年来川东北、川南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在汽车配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与重庆的链动性更强、匹配度更广、物流通道更畅。

更值得关注的是,目前重庆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国家级新区、几十个产业园区,大多布局在重庆主城区和靠近四川的几个区县,环渝地区可以努力建设成为重庆产业的首选承载地和重要功能配套区,成为重庆未来经济发展的广阔腹地。

为此郑蓉建议,建立和完善川南、川东北经济区及区域内各市间定期协调会商的工作机制,加快推动实现重庆和川东北、川南“环渝城市群产业带”间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有机衔接、产业协同发展、成果充分共享。

“在做强成都极核、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建设的同时,让川南、川东北经济区更加积极融入重庆,开出协同发展‘并蒂莲。”郑蓉说。

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华南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波持有相同观点。在他看来,成渝地区的经济合作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但产业同质化竞争、要素流通不畅等问题普遍存在。“在川渝结合部打造成渝经济园区,应减少同质化竞争,在园区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实行‘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代办制的审批实施路径,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间。

猜你喜欢

川南双城经济圈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不想在你心中枯萎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从图像考古角度看川南石棺
以青海河湟地区与川南临水地区传统聚落比较性初探
川南传统村落分类研究
“汉长昌”经济圈可行性分析及其影响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点对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