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教育中的自由精神及其培养

2020-06-29李亚飞徐友凤

文教资料 2020年11期
关键词:自由

李亚飞 徐友凤

摘    要: 人是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也是教育的目的和归宿。人应当是自由的、自由发展的。一切教育的关键,就在于使人成为自由的存在者和自由的发展主体。自由在知识学习、创造力的培养和德性形成与发展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培养自由精神,是使人成为完整之人的根本。教育要超越功利,超越制控,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由的能力,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

关键词: 自由    自由教育    自由精神

一、自由与自由教育

什么是自由?对自由的理解,从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再到近现代,内涵不断丰富,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见解,很难作出一个统一的界定。从某种程度而言,自由即意味着免受束缚[1](189)。

如今,自由教育即博雅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由教育思想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排斥任何功利性或职业的训练,对生活而言是“既非必须亦无实用”,是为了个体能够积极享用闲暇、从事理性沉思而做准备的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由教育相应地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皮特斯看来,现代社会可能不存在人身是否自由的问题,但存在心灵是否自由的问题。他认为“教育要以理性原则为基础,以培养具有独立心灵的自治的个性为目的”[2]。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就是努力让受教育者成为追求真、欣赏真,具有完整人格的人。若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首先要塑造自由的精神,培养自由的能力,形成自由的人格。

二、自由精神在各领域之作用

(一)自由与知识学习

如今,有“学习焦虑症”之说。不少学生在“被学习”,而不是把学习作为一种习惯,作为一种快乐的事情去对待。他们往往被很多非真兴趣的兴趣班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原本属于他们自由自在探索自我及外在世界的时间被剥夺了。强调知识学习本身并无过错,但问题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不是离初衷渐行渐远。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些学生慢慢失去了问问题的能力,关注点从“为什么这么做”转变成“应该怎么做”,他们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老师满意的答案。由于强调升学、强调分数,教出了考试能手,却没有教育出真正对知识本身渴望,学会思考生活的学生。正如杜威指出的,如果一个人有一个真正的问题,它唤起他的好奇心,使他热切地寻求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那么这个人在理智上就是自由的。否则,他表面上的注意力,他的温顺驯良,他的一切记诵和复述,都将带有理智上的奴性[3](320)。

(二)自由与创造力的培养

学生在被迫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思考前是充满独创性的,后来慢慢变得成熟,学会按部就班,学会规规矩矩。一些成人,生活在“看过、听过、做过”的世界,在这个狭隘的世界里,没什么值得进一步观察。学生不同,每一件事、每一个现象都让他们充满好奇,这种态度也是创造力所必需的。可是,一些学校慢慢使这种天性夭折。老师需要的是乖乖听话的学生,反复练习加强记忆,取得好成绩;家长希望你把精力花在“正经事”上。如此,学生的身心都处于疲惫状态,无法自主地体验、实践,也没有了创造的动力。知识有着权威性:经验和记忆。然而只要你还停留在那个领域里,自由的、创造性的活动就无法存在。在课堂上,老师树立了一种权威的形象,这种权威感告诉学生“不要多问,记住老师的话就行”。殊不知,这会对孩子的创造力造成伤害。

(三)自由与德性形成与发展

学生有自己的道德,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的道德比成人更加纯粹。成人需要做的不是进行道德教育,而是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下,自己尝试发现生活的真谛,让他们的德行在自由、充满爱的环境下进一步完善。然而,一些老师、家长,不同程度地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依赖状态。我们对学生控制得越多,学生就越加依赖控制。教育里有这样一种“隐性课程”——按老师所说的做、规规矩矩、忙着学习、保持安静、依计划行事。老师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维持“秩序”上,而不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建立责任感。有的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没有自主选择权利、没有对自己未来要走的路进行自我审思,如此,孩子何以能成为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只有在自由的条件下,学生在自主交往、自主思考、自主判断及情感自发涌现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确立道德责任感,并产生习惯性的主动承担责任的行动,从中享受到道德情感和行为所蕴含的愉悦[4](10-19)。

三、培养自由之精神,造就自由之个体

(一)超越功利——世人只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

人作为独特的存在,記录着天生独特的轨迹,在这种独特的“人”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平等的存在。不应当驱使儿童走向“私有”和竞争的社会[5](379-380)。

孩子天性喜欢自由、喜欢游戏,成人往往习惯于对“玩”进行分类,认为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应该有目的。他们看重有目的、有意义地玩。可正如我们的一哭一笑,并不是都有理由一样,孩子的每一次玩耍打闹也不一定都有什么意义。“但我们不能忽视在孩子的情感、心理发育上,这些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人不应该用想当然的方式去看孩子的活动,去安排孩子的活动,去划分什么活动有意义,什么活动没有意义”[6](211-212)。如果把成功仅仅和金钱、权利、名誉、地位挂钩,那么学生被迫向这个方向努力,他的压抑、他的挣扎,只会使他成为一个内心空虚的人。所以,要想让学生成为内心充实、有着自由精神、自由人格的人,首先成人要改变态度和观念。什么有用,什么没用,也是因人而异的。那种生活的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能够为别人的成功真心鼓掌的人,也是一种幸福。

(二)超越制控——创造宽松、自由、安全的环境。

要培养自由之精神,自由之人格,就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安全的环境。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不是用各种奖惩措施外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是消极地无所,而应该为学生创造使学习成为可能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不是为了找到需要的答案并以正确的形式给出,也不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而是为了知识本身,为了探索未知的渴望。老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一起成长。教育者这样的态度,不仅不会损害自己在学生们心中的形象,反而会让学生更加敬重,因为他们让学生感受到了“真”。在充满自由、安全的课堂里,当学生不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表现如何这一问题时,他们在面对不会的问题会更加坦然并寻求帮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种种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有的父母以爱和关心为由掩盖他们对孩子的那种占有者的态度。父母应该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对孩子的爱。关心,不是情绪化的,让人喘不过气的关心,不是随时担心孩子不安全的神經质的关心,也不是单纯的评判是非,总要找到可批评或可更正的地方才肯罢手的那种关心。其实,我们越相信孩子,他们就越不会辜负我们的信任,如果制控得越多,孩子可能更依赖这种控制,与此同时,又对这种控制憎恨不已。创造环境,让学生感受不到制控,鼓励他们思考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学会自主、自觉地判断,对此学生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并对挑战充满了渴望。

(三)适时引导、实践自由,培养自由的能力。

给学生自由,并不是说对其放任不管。学生是道德学习的主体,有自己的道德形式,他们愿意接受任务,喜欢承担责任。但同时他们是未成熟的道德学习主体,需要成人加以指引。当学生还不能适应自由、自主,而表现出害怕、恐慌时,需要成人的帮助和支持。如今,高科技迅速发展,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非常宽泛。网络成了获得外在信息、辅助学习的良好工具。但在学生心智发展还未成熟之际,成人应注意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包括对信息的搜索与利用。当然,尤其要注意让他们学会抵制一些不健康信息。

受到限制的心灵是不会感受到自由的,教育要唤醒学生的心灵,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学会对生命抱有豁达的态度。首先,家长、老师应该发挥好榜样作用。父母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强、豁达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对工作、对知识的渴望和真诚会让学生感受到踏实。再者,教育应该适当让学生接触一些社会现实。我们往往希望把最美好的东西教给学生,希望他们快乐成长。可是当他们步入社会,会发现很多东西与自己原本学的不太一样。让学生了解一些社会规则,引起他们的思考,让他们明白这些不公平有存在的特殊原因,但重要的是抱有希望,学会正确看待,并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能帮助的人。值得注意的是,自由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完善。比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培养公民精神、自由意识。在民主的班级氛围里,他们更加懂得自己是班级的一员,更加懂得相互关心,也更加懂得承担应有的责任。

四、结语

人人向往获得被认可的“成功”,从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殊不知,往往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个人的自我。教育中,每每充满了功利性、制控性,学生原本对知识的渴求、对未知的好奇、对挑战的渴望,渐渐被消解。自由与责任、纪律是不可分离的。应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探索、思考,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伯林.自由论[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王剑.自由教育及其当代形态[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夏惠贤,等.论自由对学生成长的意义[J].全球教育展望,2008(249).

[5]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黄全愈.玩的教育在美国[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课题项目:本课题系盐城工学院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20年课题(MKS202006)。

猜你喜欢

自由
哈克贝里·费恩:美国价值观的“小代表”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